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同报纸、电视、网络等一起悄然点燃了传播媒体大战,如何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是当代广播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人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增强广播的感染力,以此来影响受众。大力提倡广播记者练好嘴上功夫。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传播工具,是一种语言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其它报道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声音的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2.
杨丽雅 《传媒》2016,(24):34-36
广播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广、声音感染力强等优势,一直在公众生活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5W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五个层面,系统地探讨现阶段复杂媒介环境下地方广播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升地方广播媒体信息传播力的有效路径,对地方广播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广播正在经历一场巨变.这场巨变不仅表现为广播对数字和网络技术的拥抱,也表现为广播内容和类型的混合性生产.在此过程中,广播借助新技术和新的盈利方式,以可视化、社交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弹性生产策略,与其他媒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趋同,走向"去广播化",逐渐失去广播以听觉为基底的声音主体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为网络时代的广播路径探索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不断探索广播文艺宣传的新方式新方法,研究新形势下广播文艺宣传的特点和规律,找准广播文艺传播先进文化的着力点,不断提高广播文艺宣传的水平,是广播文艺宣传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广播文艺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声音文化,听觉形象的感染力是文字所不能给予的。声音传播效果的多维力度,使听众始终对广播怀有永恒的眷恋,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无法割舍的精神家园。有人说.新闻是广播的龙头,  相似文献   

5.
广播广告的创意和制作,就是以声音为主要素材,将各种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经过精心设计整合来表现广告内容,传播信息,引导消费。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境。在广播频率的覆盖地域、收听群体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广播广告策划、制作水平的高低对于广播广告的传播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采访活动的重要一环,也是记者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由于广播线性传播的特殊性,对于广播记者的要求更高.作为以声音传播内容的媒体,广播记者的提问不仅仅是发掘新闻线索的过程,也是成稿素材积累的过程.当下流行的将采访直接剪辑成稿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采访现场实录效果,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广播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记者的采访提问,包含了内容的开掘、提问的技巧、表达的顺畅简洁、现场氛围的合理运用与营造等,是一项涵盖多项考量的综合性艺术.  相似文献   

7.
耿涛 《青年记者》2016,(23):113-114
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也影响和改变着广播媒体.近年来,面对利用微信传播的媒体数量的增长,以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人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广播只能听,不能读、不能看;广播内容一听而过、稍纵即逝;广播已经沦为旧媒体.广播媒体以节目为王,节目和主持人是广播发展的总抓手,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住广播电视主业,守住我们的阵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媒体,运用新媒体,着力发展网站、微信、手机客户端.  相似文献   

8.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媒介都具优势与劣势,传统广播除伴随性优势外,还存在着渠道上仅靠单一声音传播以及讯息转瞬即逝等缺点.面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广播面临着以下挑战:在经营层面能否真正理解和接纳互联网精神,以应对新旧商业模式切换;在技术层面能否创制出更具技术优势、内容与制作具佳的音频产品.传统广播在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时需要回归声音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创新音频产业,为自身向内容提供商的融合转型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广播是声音的艺术,作为载体呢,声音对广播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广播传播信息的唯一手段和最终途径。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为听而写是对电台记者的一个重要要求。  相似文献   

11.
声音是构成广播的唯一的物质材料和运动形式,没有声音便没有广播。广播声音结构,一般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要素。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传播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作用是难以替代的。然而,在广播声音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类语言、音响、音乐等非语言传播因素。本文尝试从传播学、符号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力求揭示非语言传播在广播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从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媒介与符号看,报纸靠文字、照片、图表、线条,电视靠声音和画面,广播靠声音。很显然,相比较,广播传播手段单一——只能靠声音诉诸听觉。既然这样,说“广播,不能忘记声音”,岂非废话?不然。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不少广播媒体近些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甚至忘记了对声音的关注。 一般说,广播声音由三部分构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声音,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声音,文艺性节目中音乐、曲  相似文献   

13.
赵琦 《传媒》2021,(13):59-61
作为立足本土的融媒体视听客户端,"海豚听听"着重突出地域特色、原创观念.目前,客户端已上线广播、直播、点播等多类视听专栏,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吸引超千万粉丝围观.本文结合安徽广播电视台"海豚听听"客户端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分析以声音产品为中心的广播媒体在融合传播中展现出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14.
周芳 《传媒》2021,(22):59-61
传统广播与社交的关系演进中,在凸显时间即时性与仪式感的"内嵌"关系上,广播内容可以实现社交元素的嵌入,如传统点歌交友、话题互动、婚恋相亲等.到了"外嵌"关系上,广播与社交媒体进行连接,强调空间上的覆盖与可得.未来,广播与社交将继续深度"互嵌",并通过跨媒介联动带来声音社交的更多可能.此外,在广播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互联网社交思维和新媒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广播需以社交为"切口",从内容嵌入到渠道嵌入再到日常生活场景嵌入,搭建具有聚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交平台,不断夯实自身媒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广播新闻靠声音传播信息,也靠声音来感染、吸引听众.因此,广播新闻必须在"声响"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广播"声响"的传播优势,让"声响"成为广播新闻的主流,以"声"吸引听众、感染听众,使广播新闻能够"响"彻大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湖北广播电视台广播剧《格桑花开》为例,阐述了广播剧直抵人心的声音魅力,分析了广播剧在时代主题表达、真实与艺术结合、音响与音乐融汇等方面的创作要点以及广播剧的多媒体拓展。笔者强调用匠心制作精品,提升声音品质,以优质内容增强广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传媒中,只有广播是通过听觉而达到传播目的的(电视虽也有声音,但主要是通过视觉来传播),也就是说,广播是给人听的。在听的过程中,听众唯一能感觉到和广播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声音,而声音则是由各种各样的音响组成。所以,充分研究音响的作用和功能,是广播工作者的首要工作。广播音响的作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广播音响如何营造声音意境做一粗浅的探讨。(注:依照广播界惯例,本文将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的内容称为文字,其他的播出内容称为音响。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播音也能营造意境,但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本文所说的声音意…  相似文献   

18.
武斌 《青年记者》2016,(21):64-65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记者(主持人)的解说与现场采录的音响融为一体,有助于凸显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的传播特色,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动态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构筑广播新闻传播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真实美 “广播首先提供了实时观察、记录和传播现场事件的可能性.”①现场背景音响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本真、呈现新闻发生的环境,是广播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先声夺人”的一大优势,其音效带给审美主体的感知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相似文献   

19.
以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广播,新形势下如何把主题报道做成精品,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有品位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有机结合,使得主题报道既有"大家风范"的气质,体现地方广播主频率的水准;同时又兼具"小家碧玉"的意韵,为听众所接受。基于此,要精心策划,以历史音响为灵魂,用散文化的手法回顾、叙述发生在本地区的新闻事件和人物,辅之以恰当的配乐。这是对主题报道的一种大胆探索,一次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刘茵林 《视听》2016,(12):32-33
广播已经发展到以声音为号召的多业态拓展并行的阶段,需要全力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实现广播互联网+,整合各种资源的优质内涵和实际内容,让多层次的有机结合构筑更强更大的规模和发展前景。在实践中,广播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广播的每一个新加进来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每一个构成元素和新的构建步骤,形成今天广播的新形态,实现良性循环,成就新时期广播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