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治疗两周后统计病人生存率及病人入院时、伤后第7天、伤后第14天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在生存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伤后6~7 d按传统方法给予鼻饲流质,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病死率、肺部感染率和褥疮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4天和第28天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褥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治疗用于重型颅脑外伤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创伤组织及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苏丽萍  张水梅 《吉林医学》2014,(14):173-17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单双号将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周期为7天。结果:两组在营养支持期间无死亡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4天与第7天的GCS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后第1天(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代谢比较紊乱,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能有效满足能量需求,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早期采用完全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统计患者并发症性情况、生存率及患者1、7、14 d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者中,早期营养支持组在并发症减少、GC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为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而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重要性及效果。方法对脑外伤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挑选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并将其按肠内营养给入时间随机分为四组,设立对照组。结果对患者进行营养指标评定,应用t检验,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早期(伤后48小时)肠内营养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晚期(伤后48小时后)给入。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非常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概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入院后或手术后均停留胃管,每天抽胃液观察并查潜血试验,监测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20%)例,对照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4(46.67%)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概率。  相似文献   

7.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GCS≤8分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14、21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体重略下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第14天时,治疗组ALB、Hb高于对照组。伤后21d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胃肠内营养(EN组);B、57例,早期肠外营养(PN组)。分别比较两组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三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重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给予不同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于伤后24小时内给予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全肠外营养(PN),一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EN).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伤后24小时,和第7天的体重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重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糖值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支持期间费用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给予EN联合PN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观察重型颅脑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合并症,并寻找其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于术后次日留置胃管,无胃肠功能障碍后予胃肠内营养,对照组依据传统观念72小时后给予胃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均由胃肠外营养补给其不足.观察2组胃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并实施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GCS评分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上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在便秘与应急激性溃疡明显少于对照组,腹泻与反流腹胀等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用于重型颅脑术后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方便、经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全肠外营养,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比分析两组GCS评分、基本循环功能指标、肺部感染、免疫功能及生存率。结果:两组第1、7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研究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基本循环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部感染随着时间的增加感染例数也随之增加,但治疗第1、3天两组肺部感染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对照组肺部感染例数明显多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免疫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1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30天研究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观察GCS评分3~8分颅脑伤患者通过3周以上胃肠内营养者276例,评价其营养指标、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的存活率.结果 患者能较好耐受该方法,营养状况良好.结论 重型颅脑伤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简便易行,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及14 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及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及3个月后预后。结果两组治疗第1、7及14天Hb、BUN及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Al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个月后按ADL判定疗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陈元姝 《吉林医学》2013,34(7):1214-12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4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ALB及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第8天时ALB及T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小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54-1255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B组57例,早期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入院第1、7、14天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3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肠内肠外营养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征 《海南医学》2007,18(11):44-45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组)、对照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每组各24例.结果 两组病人营养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均明显升高,体重略下降.两组病人伤后21天时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等同于传统匀浆膳加用乳清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观察组急诊术后营养支持前后的体格检查、血液检查指标的相应减少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34.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院后第8天治疗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93例合并吞咽困难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试试验组(46例),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和营养支持治疗30天后进行营养指标比较,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好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讨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应用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后常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使病情加重,病死率升高,直接影响伤者预后。老年人对外伤耐受差,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意义更重大。我们将2006年5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72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和对照组,监测消化道出血情况,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