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补泻及手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千年来,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补虚”与“泻实”的说法很多,并由此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补泻手法。这些手法后人运用于临床,有的收到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有不尽人意的情况出现。这就引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当今临床沿用的各种补泻手法,是否“补法”都达到了“补虚...  相似文献   

2.
彭炼  王泽涛  刘美平  卢笛 《河南中医》2011,31(12):1345-1346
针刺补泻是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其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常用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和透天凉等。针刺补泻的机理不是直接补人体之不足,或泻人体之有余,而是通过不同的针刺方法,间接的经过经络的调整作用,产生补虚泻实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4.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21002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徐兰凤针刺补泻手法是在补虚泻实原则的前提下施行的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它是建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之上,以不同的手法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从古到今,补泻手法不断发展,40年代末,有人提出进退补泻法,...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释解吴绍德(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图书分类号R224-051关键词针刺补泻文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简称:“泻方”、“补员”)是《内经》中有关补泻手法操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因《灵枢》、《素问》载述相异,历代释...  相似文献   

7.
凡病皆有虚实之辨。所以针刺手法亦有补泻之别。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补泻适当在临床上确能效如桴鼓,其价值已为古今针灸家所公认,殆已毋可置疑了。《千金方》“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补泻反则病益笃。”《金针赋》的“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皆强调了针刺补泻在临床上的重要性。补是和虚证不足等情况联系起来的,泻是和实证有余等情况联系起来的。补和泻应该就治疗的结果而言,如果某些手法能起到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功能恢复正常的作用,不妨称之为补法,若某些手法能起到疏泄病邪…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 :“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 ,而补泻行焉”,补与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尤其在针灸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种补泻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根据对疾病虚实的辨证 ,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 ,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内经》云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历代针灸医家在此法则指导下 ,创立了各种针刺补泻方法。各医家对针刺手法的探究很多。但笔者在长期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现 ,很多的所谓补泻手法的作用有过分夸大之嫌。而选穴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金春兰 《北京中医》2011,(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13.
<正>针刺补泻是针刺产生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经云"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可见正确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方法对临床针灸师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难点。从古至今,针刺补泻手法众说纷纭,特别是一些复式手法更是存在争议,比如烧山火、透天凉、赤凤迎源、苍龟探穴等接气法,《针灸逢源》之高武、《针灸问对》之汪机,斥这些手法为"巧立名色,无稽之谈"。孰是孰非,让后学者无从师是,这严重阻碍了  相似文献   

14.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初探125100林业部兴城疗养院丁德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针刺补泻手法就是根据这一法则创立的,从古到今一直用它指导临床实践,以治疗表里,寒热、虚实多种类型的疾病,且常收到针到病除之效,为世人所称颂。一、针刺补...  相似文献   

15.
对于捻转补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捻转补泻作为一种针刺手法始见于《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文中的“转”和“旋”即指捻转针体而言。可见,在《...  相似文献   

16.
浅议针刺补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常用方法有: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阂补泻、平补平泻等。但笔者从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医家没有过多应用上述不同的补泻手法,而是推崇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7.
针刺补泻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又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刺补泻的基本原则.针刺补虚泻实就是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对正气虚弱的病症,起到扶正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的作用,掌握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获效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勇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8-748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针刺补泻与辨气,一直是古今针灸医家探讨的课题。学习针灸医学,古人曾有四难的谚语。“刺针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取穴难,取穴容易补泻难,补泻容易辨气难。”这就充分说明补泻与辨气是难于掌握的问题。现将笔者多年的临床体会笔述如下,并请医界先进指正。一、从针刺补泻的涵义谈起关于针刺补泻问题,古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针刺有泻无补;有的认为针刺补泻皆无;多数认为针刺是有补有泻的,不仅理论有据,且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针刺补泻的手法,数千年来一直运用它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病。《内经》曾记载:“虚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