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6):650-650
PE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反映病变的基因、分子、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它是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谢信息,是当今生命科学、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新里程碑。PET/CT是将PET和CT整合在一台仪器上,  相似文献   

2.
准确的淋巴结分期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临床决策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因兼具解剖与功能成像以及无创两大特点被应用于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标准摄取值是诊断淋巴结状态的常用参数。肺癌原发灶的生理特性因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故其代谢参数可较好地预测淋巴结转移。与氟代脱氧葡萄糖显像剂不同,代表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的显像剂更有助于体现肿瘤的生物特征,进一步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另外,影像组学可以提取更多可靠的淋巴结图像特征,且应用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未来,PET/CT影像组学的发展将推动人们更精准地诊断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张冬坤  郭朱明 《广东医学》2005,26(10):1433-1434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一种反映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其最突出的优势是在肿瘤诊断,目前世界各地约70%的PET用于肿瘤患者,而国内基本上全用于肿瘤患者,如肺癌、乳腺癌、头颈鳞癌、结直肠癌、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本文对PET检查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 PET基本原理PET是一种全身功能成像,是利用核素示踪原理显示活体生物代谢活动的核医学影像技术。目前临床  相似文献   

4.
PET/CT是将PET和CT两种先进的影像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影像设备。PET能从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变化,异常生化、代谢改变的影像技术;CT是高档多排螺旋CT,可显示机体精细的解剖结构。PET/CT实现了PET图像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形成了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具有极高的诊断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技术(PET)是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和分子成像的技术.在肿瘤、神经与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诊断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至今国内还没有有关PET应用于淋巴结结核诊断的报道.近期,我院通过PET辅助诊断了1例颌下淋巴结结核患者.  相似文献   

6.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在癌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一种可以证实肿瘤生化和生理改变的新的影像诊断技术,采用^18F脱氧葡萄糖(^18F-DG)的PET明显提高了肿瘤影像诊断的正确性。PET在肿瘤初步分期、复发性肿瘤的处理以及对治疗效果的监测等方面已被广泛接受。PET与常规影像诊断方式不同,在用^18F-DG的PET中,肿瘤对^18F-DG的摄取与各种肿瘤细胞的代谢率有关,故^18F-DG的PET诊断主要根据肿瘤代谢的改变而作出,^18F-DG PET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的高敏感性和高阴性预测值使该项技术在对肿瘤处理、分期和随访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子阳  林若柏 《医学综述》2008,14(2):197-199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显像技术,实现了功能影像和结构影像的同机融合,使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比单纯PET或CT显著提高,为肺癌的临床分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依据,且随着技术发展及新的显像剂的出现,PET/CT在临床上的应用将具有更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导致男性和女性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结肠镜、CT、MRI等,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仅能观察到病变形态学改变,对于了解其代谢特点、生物学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CRC生物学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和重视,可以用无创的方式提供肿瘤分子代谢信息并反映其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指导手术方案。本文以CRC的正电子示踪剂为重点,对PET/CT在CRC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PET/CT在鼻咽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各国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较困难。PET/C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显像技术,实现了功能影像和结构影像的同机融合,不仅能有效显示肿瘤的代谢、增生、乏氧和细胞凋亡状态,而且能精确显示肿瘤与其周围脏器组织的解剖结构。在鼻咽癌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控和预后评价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PET/MRI融合了解剖、功能和代谢信息, 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肿瘤学领域, 包括疾病早期诊断、局部分期、全身转移灶的探查以及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等。除了精细的解剖结构外, MRI多参数成像还能提供病变的功能信息, 结合PET的代谢信息, 能更好地评估肿瘤的良恶性、分级、侵犯范围、鉴别肿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开发新型PET示踪剂、研发优化MRI序列及检查路径, 联合高通量图像定量分析方法、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进一步推进PET/MRI在肿瘤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从功能影像学角度对帕金森病(PD)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和磁共振波谱(MRS)等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可显示脑血流、代谢、神经递质、转运体和受体改变,对P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技术,探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肝阳上亢证脑功能成像的改变。方法 取8只SHRs作为模型组,10只正常清洁级SD大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给予附子汤灌服28 d造模后,将两组大鼠分别进行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PET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SPM2图像分析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双样本t检验,得到SHRs肝阳上亢证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的区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葡萄糖代谢减低脑区有右侧间脑、中脑顶盖、丘脑、基底核、两侧大脑半球、尾状核、纹状体、屏状核、尾状核(P<0.05);而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大脑半球、联合纤维、胼胝体(P<0.05)。结论 PET可以直观显示自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功能改变的特定脑区,为临床早期诊断,防治高血压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晓慧  杨国仁 《当代医学》2009,15(14):20-22
目的研究PET/CT诊断结外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Discovery LS PET/CT扫描机,对42例淋巴瘤患者进行^18F—FDG代谢显像,对其中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Iympooma,NHL,13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ooma,HL,2例)原发和/或继发结外淋巴瘤的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与GT扫描结果进行比较,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结果PET/CT代谢显像发现15例结外淋巴瘤中20个^16F—FDG摄取异常增高病灶,其对结外淋巴瘤病灶的探测的PET/CT显像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0%、100%、91%;CT显像检出9个真阳性病灶,2个真阴性病灶,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35%、100%、41%。CT与PET/CT检查的一致性为45%。结论PET/CT ^18F-FDG代谢显像对结外淋巴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对脑膜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0年4月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脑膜瘤46例,结合术后病理结果及临床诊断治疗资料,对照术前拟诊分析影像学检查在对脑膜瘤的价值。结果:46例患者其中:良性脑膜瘤43例,占93.5%;恶性脑膜瘤3例,占6.5%。术前误诊2例,诊断正确率95.7%。结论:磁共振检查对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不可或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14-28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脑膜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的脑膜瘤患者50例,均行磁共振平扫、增强扫描及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结果术后病理确诊良性脑膜瘤42例,间变性(恶性)8例。42例良性脑膜瘤中10例肿瘤实质成分在DWI呈略高信号,32例呈等信号,34例ADC值正常,8例ADC值略增高;8例间变性脑膜瘤实质成分在DWI均呈高信号,7例ADC值减低,1例ADC值正常。结论相较常规磁共振成像,DWI对脑膜瘤良恶性鉴别价值更大,但ADC值改变尚有少量假阴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贾福艳 《医学综述》2009,15(4):593-596
颈部淋巴结极为丰富,在全身800多枚淋巴结中占300多枚。颈部淋巴结病变多为炎症、淋巴瘤和肿瘤转移所致。头颈部恶性肿瘤最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性淋巴结的正确诊断对肿瘤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价意义重大。随着超声、CT、MRI、PET、PET/CT等技术的应用,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和特异度大大提高。在多普勒超声波谱分析中,淋巴结内血流阻力指数是一个很好区分肿大淋巴结性质的指标;CT增强扫描是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MRS通过对淋巴结内代谢产物的改变反映淋巴结的病理改变;而PET则是目前惟一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显像技术。本文就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杨镇洲  王阁  王东  雷新  周芊  魏娜  余娴  马俊刚  全晋 《重庆医学》2007,36(20):2057-2058
目的 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 PE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随诊中的临床价值以及与CT、MRI的互补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后6~8个月、CT和MRI检查考虑鼻咽病灶复发的6例鼻咽癌患者,随后行FDG PET检查,并均作病理活检.结果 6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的鼻咽癌患者,PET显示其中2例有局灶性FDG代谢明显增高,经病理活检,证实仅2例FDG摄取浓聚的病变为肿瘤复发.结论 与CT和MRI检查相比,FDG PE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若结合CT或MRI的影像结果分析,取得局部病变的结构与代谢改变复合信息,对后期局部复发病灶的精确适形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结果。方法将2012/1至2016/1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经外科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对患者进行CT检查、MRI检查,观察患者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CT、MRI影像特点、CT、MRI诊断准确率、CT、MRI诊断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软组织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对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底沟通性脑膜瘤患者CT与MRI诊断准确率一致,MRI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侵犯周围骨质和软组织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由于其分子水平上的功能成像特征,正在原发性肝癌(主要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应用多种示踪剂可以提高PET检查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通过研究肝癌细胞糖酵解途径的关键分子,发现18F-FDG的摄取模式与肝癌转移复发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且该摄取模式能有效预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而肝移植术前PET能够成为肝癌肝移植合适候选者的重要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囊性脑膜瘤因MRI表现不典型,诊断有时较为困难。本研究报道1例非典型囊性脑膜瘤,并详细描述其MRI表现,为诊断囊性脑膜瘤的定位及分型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