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房訾晴  陈婷 《新中医》2020,52(11):188-1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2020,(1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腹部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依据中医证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证型的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肝左叶上下径显著长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瘀血阻络证组的脾长径与后径显著长于其它证型(P0.05)。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门静脉内径显著大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大于瘀血阻络证组(P0.05)。6组的肝静脉内径及肝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的胆壁毛糙比例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组(P0.05);湿热内蕴证组的腔内回声不均比例显著高于其它5组(P0.05);肝气郁结证组、脾虚湿盛证组、湿热内蕴证组的形态比例失调、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例均低于肝肾阴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瘀血阻络证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情发展呈现变化,且其超声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为临床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主要目的]分析肝硬化代偿期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南通市中医院肝病科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肝硬化门诊及住院患者病历。对照组来自于同期南通市中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临床观察,资料完整。2研究对象: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分为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共六型。3评价指标:年龄、性别、HA、PCⅢ、LN、中医证型。排除1合并与肝外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等。2半年内未接受过抗肝纤维化或抗病毒治疗。3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代谢、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病。共69例门诊及住院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编制肝炎后肝硬化临床信息调查表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病因、四诊结果、生物学指标(肝功能、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蛋白)。患者入院或首次门诊即问卷调查。症状选项由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自行填写;体征、舌苔、脉象由研究人员记录;结合传统诊断分析,辨证分型。采用SPSS22.0软件包统计分析。连续性定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SNK检验组间两两比较;分类资料计数和构成比描述,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中医各证型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A、PCⅢ、LN三项指标均在肝气郁结证中最低,在瘀血阻络证中最高,在其他证型间升高规律如下:HA为肝气郁结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盛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PCⅢ为肝气郁结组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瘀血阻络组,LN为肝气郁结组湿热内蕴组脾虚湿盛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瘀血阻络组。各证型间差异较明显。肝气郁结肝纤维化程度较轻,瘀血阻络肝纤维化程度重,随着病情的发展,证型逐渐向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转化,最终发展为瘀血阻络。提示瘀血与肝纤维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瘀血可能为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未来展望]对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肝纤维化的进程,为临床治疗早期肝硬化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硬化CT影像学结果与中医肝硬化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213例肝硬化患者CT影像学资料、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数据,结合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果显示,CT影像学分型中,均匀型以湿热蕴结证及肝气郁结证两大证型所占均匀型比重最高(P<0.05),节段型中,肝肾阴虚证所占比重高于其他证型(P<0.01),在结节型中,水湿内阻证所占结节型比重最高(P<0.05);从肝脏血液灌注上看,肝动脉灌注量中以瘀血阻络证与脾肾阳虚证灌注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在门静脉灌注量中肝肾阴虚证与湿热蕴结证灌注量低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中医证型变化对应肝硬化不同阶段,肝硬化早期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出现水湿内阻、湿蕴生热、气滞血瘀、脾肾阳虚及肝肾阴虚等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在病程、年龄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与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五型,对临床资料进行调查,进行肝功能检测,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病程越长,中医证型多趋向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及瘀血阻络型(P〈0.05)。ALT、AST在湿热中阻及肝郁脾虚型明显高于其他三型(P〈0.05)。TBIL,DBIL值异常主要见于湿热中阻型,且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ALB,A/G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而GLO显著低于其他三型(P〈0.05)。结论:本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阮新梅 《新中医》2020,52(17):44-4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辨别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2例肝硬化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肝表面形态、实质回声,检测肝右叶最大斜径及前后径、肝左叶上下径及前后径、腹水深度,检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肝左叶上下径均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肝硬化出现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比率低于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各证型肝硬化腹水深度及盆腔腹水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湿热内蕴型(P0.05),肝气郁结型肝硬化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大于瘀血阻络型(P0.05)。结论: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湿热内藴型肝硬化患者超声表现少有被膜锯齿状、弥漫回声增高的特点,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较大,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大。肝左叶上下径、表面形态、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可为肝硬化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其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对每位患者常规进行胃镜检查,记录食道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溃疡的情况,并钳取4~5块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了解胃黏膜炎症程度,探讨肝硬化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黏膜征象及食道静脉曲张、PHG、溃疡的发生率与胃粘膜炎症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次调查的180例肝硬化患者中,各证型的分布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气郁结型、水湿内阻型、肝肾阴虚型及脾肾阳虚型肝硬化患者胃黏膜以充血为主,而糜烂、出血等征象均较少;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的胃黏膜以糜烂、充血、水肿多见,甚至出现自发性出血。肝肾阴虚型及湿热蕴结型患者PHG的程度多为轻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瘀血阻络型患者PHG的程度多为重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轻度,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蕴结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中度,与其它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食道静脉曲张程度多为重度,与肝气郁结型、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湿热蕴结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溃疡的发生率在各中医证型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0例患者的胃黏膜炎症程度以中度和重度者居多,轻度和中度炎症在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重度炎症者以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在瘀血阻络型中,所有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均在中度以上;而在湿热蕴结型中,中、重度炎症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轻度者(P〈0.05)。结论: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食道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程度及胃黏膜炎症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胡志军  丁辉  汪晓军 《河南中医》2012,32(3):303-304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与ALT、AST、HCV-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T与中医证型关系为: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AST水平与中医证型关系为: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HCV-RNA水平呈一定规律性,即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病毒定量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辨证论治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按照乙肝肝硬化及凝血功能紊乱诊断标准收集乙肝肝硬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临床中医证候转化规律、肝硬化各中医证候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凝血指标、Child-pugh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着乙肝肝硬化病程的加快,遵循热伤营阴(舌红绛、脉细数)—热伤血络(皮肤瘀斑,淡紫色)—由营入血—血分证之血热阴伤(瘀斑颜色变深)—血热动血的发展规律逐渐出现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症状;现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为51.40%,在肝肾阴虚证型(74.19%)和瘀血阻络证型(65.63%)中的发病率最高;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及Child-pugh评分依次为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蕴结、脾肾阳虚、肝气郁结证型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型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12%,明显高于未出现凝血功能紊乱患者的14.49%。结论:瘀血阻络证和肝肾阴虚证型乙肝肝硬化合并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病率较高,随着病程的增长,凝血功能紊乱程度加剧,且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关系密切,在临床治疗中应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凝血指标及Child-pugh等因素,注意辨证施治,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状况、乙型肝炎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将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成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观察各证型与病程、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基因分型及复制状况、脾脏大小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证是慢性乙型肝炎最多见的证型,肝损害较轻;湿热中阻证譬车度肝损害较多;瘀血阻络证伴有轻至中度转氨酶升高,脾大;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CD4,CD4/CD8均值低于正常。结论:正气不足反应了细胞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合格研究对象329例,观察其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证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当HBVDNA〈10^4 copies/mL时,湿热中阻证的频数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当10^4≤HBVDNA〈10^7 copies/mL时则相反。湿热中阻证三型前胶原(PCIII)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异常率及瘀血阻络证H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证(P〈0.05);而肝郁脾虚证IV型胶原(CIV)的异常率与湿热中阻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各证型与转氨酶、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经电子内镜下行套扎术,术后4周对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EVL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多见,而肝气郁结证为最少见;男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女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肝肾阴虚证、血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与51~60岁年龄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61~70岁年龄呈正相关;术后8个月,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3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个月,以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为主,4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肝肾阴虚证比例随术后时间增加而减少(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诊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慢性乙肝患者各20例,选取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五组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1红细胞平均体积:湿热中阻组与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分布宽度: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小板: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小板平均体积: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主要以湿热中阻型与瘀血阻络型最为显著,能作为中医证型的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已被证实,但各家研究结果不大一致。张氏等研究认为[1]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C- 、HA、LN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以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升高最明显。李氏等研究认为[2 ] ,肾阳虚者血清HA、- C含量高于其它证型。潘氏等研究发现[3 ] ,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维化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其中肝郁脾虚型升高幅度最小,湿热中阻型肝纤维化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组以HA升高为主,脾肾阳虚组以HA、- C升高为主,二者的确切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尝试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并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①资料来源。电子检索在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进行,鉴定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②纳入标准。纳入所有的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③评价方法。2人独立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发表偏倚等方法学质量评价。④分析方法。对涉及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5种证型的文献,有临床异质性者以95%可信区间进行描述性评价,临床同质性较好者作meta分析。结果:①资料收集。检索发现中文文献377篇,无英文文献,最后纳入35篇。②meta分析:9篇文献采用了相同的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有较好的临床同质性,进行meta分析。各证型之间的各指标升高情况不同,LN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HA为除湿热中阻证略高于肝肾阴虚证外,在各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CⅣ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PCⅢ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证。中医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组HA、PCⅢ、CⅣ、LN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各项95%可信区间均在右侧(P〉0.05,I2〈50%),各研究95%可信区间彼此重叠,说明这些研究未见明显不同。结论:①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可以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来进行合并。②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5种研究证型中,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程度最轻,瘀血阻络证肝纤维化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20.
杨廷旭  李应东 《新中医》2014,46(10):57-6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13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获得肝气郁结证为主32例,脾虚湿盛证为主20例,湿热内蕴证为主21例,肝肾阴虚证为主19例,脾肾阳虚证为主15例,血瘀证为主25例。观察不同证型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血管内径D(cm)、平均血流速度V(TAMX)、血流量Q(mL/min);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级,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炎肝硬化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型由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向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逐渐演变,患者PV的D逐渐增宽,Q逐渐减少,V逐渐减慢;SV的D、Q及V变化不大;门静脉瘀血指数和脾静脉瘀血指数逐渐增加。肝气郁结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A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B级为主,且MELD评分以小于10分为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以C级为主,且血瘀证MELD评分以30分以上为主。结论:PV血流动力学参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可能作为肝硬化一个客观性量化指标来指导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并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评价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