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美哒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二甲双胍普通片1 500 mg,每次500 mg,每日3次组;二甲双胍缓释片1 500 mg,每日1次组;二甲双胍缓释片1 500 mg,500 mg早1次,1 000 mg晚1次组;二甲双胍缓释片2 000 mg,每日1次组。治疗12周后,观察各组从基线到终点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以及胃肠道不良反应。结果:113例完成了研究。12周后,所有治疗组的HbA1c均明显下降。二甲双胍缓释片1 500 mg组从基线到终点的平均变化与普通片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而2 000 mg组HbA1c下降更为显著(P=0.001)。所有治疗组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缓释片组与普通片组的空腹血糖变化接近(P=0.076)。各组总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相同,相比普通片组,缓释片组恶心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每日1~2次的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与二甲双胍普通片相当,依从性优于二甲双胍普通片。  相似文献   

2.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DM)的疗效。方法60例2型DM患者随机分为罗格列酮组(30例)和二甲双胍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罗格列酮组与二甲双胍组FPG、2hPG、HbA1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下降,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显著降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国东南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中,C11orf65、SLC47A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入组的110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为期90 d的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二甲双胍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整,初始剂量为500 mg/d,极量2 550 mg/d,每隔15天调整1次,完成全程治疗的有97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入组患者的血样进行C11orf65、SLC47A1基因型检测。观察二甲双胍给药前后患者的糖尿病各项疗效指标(FPG、HbA1c、HOMA-IR)的变化情况,比较C11orf65和SLC47A1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上述疗效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二甲双胍单药治疗90 d后,SLC47A1各基因型之间FPG、HbA1c、HOMA-IR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C11orf65 CC基因型患者的FPG降低值明显高于AA基因型患者(P0.001),CC基因型患者的FPG降低值明显高于AC基因型患者(P=0.002);CC基因型患者的HbA1c降低值明显高于AC、AA基因型患者(P0.05);CC基因型患者的HOMA-IR降低值明显高于AA、AC基因型患者(P=0.002,P=0.004)。结论:SLC47A1基因多态性对FPG、HbA1c、HOMA-IR的影响无明显差异,C11orf65携带C等位基因比未携带者对空腹血糖的作用更好,CC基因型比AC基因型对HbA1c的作用更好,C11orf65携带C等位基因比未携带者的HOMA-IR降低得更多。  相似文献   

4.
郭世彪  高淑霞 《医学综述》2012,18(10):1606-1607
目的分析研究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对照组仅给予二甲双胍片,观察记录治疗12周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2周后两组FPG、2hPG和HbA1c较用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观察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片,且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 选取71例新诊断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吡格列酮30 mg、1次/d联合治疗;对照组包括二甲双胍组(M组)和吡格列酮组(P组),M组24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治疗;P组22例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患者.所有治疗疗程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 h胰岛素(P2h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在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T2hINS均明显下降.M组和P组疗效相似;治疗组在减低患者胰岛素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方面均优于M组和P组.结论 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可作为经过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仍然不良的肥胖T2DM患者选用的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我院2014年4月~2016年1月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瑞格列奈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PG、PBG、HbA1c、TC、TG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糖与血脂水平,而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应纪祥 《四川医学》2012,33(2):334-33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甘精胰岛素(n=25);对照组,(优泌林70/30胰岛素)(n=25)。分别采用每晚22:00注射甘精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和优泌林70/30胰岛素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12周后对观察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和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两组HbA1c、FPG、2h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优泌林70/30组(P<0.05)而且体重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而且能使体重有所减轻,并且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是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体重指数较大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初诊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格列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FPG、2 h PG及血清AP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HbA1c、FPG、2 h PG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血清APN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T2DM患者,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血清APN水平,且不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舒海燕 《吉林医学》2014,(25):5630-5631
目的:比较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n=46例)和格列吡嗪组(n=46例)。二甲双胍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肠溶片500 mg/次,2次/d;格列吡嗪组患者服用格列吡嗪片剂5 mg,1次/d。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指标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的血糖,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适合人群存在略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邵勇军 《吉林医学》2009,30(22):2804-2804
目的:观察诺和灵N(精蛋白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一日三次联合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二甲双胍与诺和灵N一日二次联合诺和锐(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和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日注射3次诺和灵N,B组采用日注射2次诺和灵N,两组均日注射3次诺和锐,口服二甲双胍,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4月后HbA1c等指标。结果:A组FPG、2hPG及HbA1 c较B组低,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诺和灵N三次组比诺和灵N二次组血糖达标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格列喹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T2DM经饮食加运动加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0.25g,餐中服,每日3次,盐酸吡格列酮15mg,每日1次;对照组予二甲双胍0.5g,餐中服,每日3次;两组均联合格列喹酮,初始量15mg,餐前30min口服,每日3次,根据血糖调整剂量,观察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和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及格列喹酮用量。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PG及HbA1c均较用药前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FIns、2hIns治疗组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对照组下降不明显。治疗组格列喹酮日用量为(93.8±32.9)mg,对照组为(116.7±41.0)m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能显著降低血糖、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副作用少,早期联合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剂量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75例,予胰岛素治疗十口服大剂量二甲双胍(2 000 mg/d)治疗,期间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每月监测1次肝肾功能及血脂,3个月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血糖、HbA1c、血脂及胰岛素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7%.结论 大剂量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孙淑娟 《吉林医学》2014,(5):948-949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组给予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方案。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FPG、HbA1C、2 h PG;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治疗组为9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2 h 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组.二甲双胍1 500~2 000mg/d,格列吡嗪15~30mg/d,疗程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的变化.结果 二甲双胍组和格列吡嗪组FPG、HbA1c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二甲双胍组SBP、DBP、BMI、FINS、HOMA-IR、hs-CRP、FIB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格列吡嗪组SBP、DBP、BMI、hs-CRP,FIB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SBP、DBP、BMI、hs-CRP、FIB水平明显低于格列吡嗪组(P<0.01).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均能显著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BMI、FPG、2hPBG、HbA1c、GLP-1、TC、TG、HDL-C、LDL-C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FPG、2hPBG、HbA1c、TC、TG、LDL-C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而GLP-1与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BMI、FPG、2hPBG、HbA1c、TC、TG、LDL-C等指标与二甲双胍组比较下降更为明显,而GLP-1与HDL-C水平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口服二甲双胍500mg,3次/日。甘精胰岛素睡前一次注射,初剂量从10U/日开始,以后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直至FBG≤7.0mmol/L或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的FPG、2hPG以及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生低血糖2例,轻微,无严重低血糖发生。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且低血糖危险低,体重增加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用银杏叶片治疗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 银杏叶片口服1年,观察腰围(W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结果: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均有下降(P<0.O5),二甲双胍 银杏叶片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SBP、DBP、LDL-C、TG均有下降(P<0.05),HDL-C均有上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 银杏叶片组各项指标达标率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均有增高.结论:二甲双胍 银杏叶片对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薇 《西部医学》2016,28(11):1575-1577+1582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新诊断Ⅱ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新发Ⅱ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在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18例给予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口服,西格列汀100 mg,1次/日口服。对照组18例只给予二甲双胍500 mg,3次/日口服。两组均治疗16周后,根据体征、肝脏B超和各项生化指标判断两组患者的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肝酶、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脂肪肝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有效率为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明显改善Ⅱ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糖死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脂肪肝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马红娥 《吉林医学》2011,(29):6104-610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32例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加格列吡嗪治疗,治疗组采用二甲双胍加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FPG和2 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和2 h PG较治疗前都显著下降(P<0.05),同时治疗组的FPG和2 h PG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门冬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可以合理降低FPG和2 h PG的水平,同时安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应用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选取71例新诊断肥胖他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联合治疗;对照组包括二甲双胍组(M组)和吡格列酮组(P组),M组24例给予二甲双胍500mg、2次/d治疗;P组22例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患者。所有治疗疗程12周,观察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及餐后2h胰岛素(P2h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后FPG、2hPG、HbA1c、FINS、P2hINS均明显下降。M组和P组疗效相似;治疗组在减低患者胰岛素水平、改善糖代谢紊乱方面均优于M组和P组。结论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可作为经过单一使用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治疗血糖控制仍然不良的肥胖T2DM患者选用的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