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 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和其他认知功能 损害.临床上以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ate-onset AD,LOAD)为 主.研究认为,LOAD 的发生是由于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 素导致,其中60% ~80%发病危险和基因异常相联系[1] .载脂 蛋白E4(apolipoprotein E4,ApoE4)是目前惟一确定和LOAD 发 生相关的易感基因,ApoE4 基因携带者的LOAD 发病率是非携 带者的2 ~4 倍[2] .但是ApoE4 并不能解释所有的LOAD 的发 生,一种复杂疾病的发生大都是多基因的低频变异逐渐累积而 成的.以往常规的筛选候选基因的研究方法很难发现这些大量 低频变异位点.随着微阵列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 可以帮助解决这个 问题[3] .  相似文献   

2.
基因遗传学是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阿尔茨海默病(AD)是年龄依赖性疾病,至今发病机制不明,且无特效治疗方法。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很多基因与AD的发病有关,但有些基因的作用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总结了近10年来有关文献报告,探讨AD发病基因遗传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安康市中医医院治疗的382例AD患者,按照患者发病年龄分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EOAD)患者116例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患者266例,另选择120例认知功能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组成员的临床资料,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联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Nrf2基因启动子rs35652124,rs6706649和rs672196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EOAD组与对照组比较,rs35652124和rs6721961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AD组与对照组比较,三个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EOAD组,rs35652124和rs6721961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发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LOAD组,三个SNP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rf2基因多态性可能与EOAD遗传易感性相关,且影响EOAD患者发病年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易感部位及原因,探讨医院感染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易感部位进行分析。结果:128例AD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2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6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道感染2例,胃肠道感染患者1例。结论:了解了AD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易感部位及原因,探讨了医院感染对策,为临床AD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与α2巨球蛋白的关系,为晚发型AD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α2巨球蛋白在AD病理中的表现和AD患者中α2巨球蛋白的多态性,揭示α2巨球蛋白在晚发型AD中的意义.结果AD与12号染色体上α2M区的关联是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得到的,有大量的数据支持α2巨球蛋白基因在AD患者病理中的表现.在12P12-13位置上有两个α2巨球蛋白多态性位点,可增加AD的患病危险性.结论研究α2巨球蛋白基因的频率、突变、多态性或表达对晚发型AD的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与α2巨球蛋白的关系,为晚发型AD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α2巨球蛋白在AD病理中的表现和AD患者中α2巨球蛋白的多态性,揭示α2巨球蛋白在晚发型AD中的意义。结果:AD与12号染色体上α2M区的关联是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得到的,有大量的数据支持α2巨球蛋白基因在AD患者病理中的表现。在12P^12-13位置上有两个α2巨球蛋白多态性位点,可增加AD的患病危险性。结论:研究α2巨球蛋白基因的频率、突变、多态性或表达对晚发型AD的发病机制和基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时光  杨文明 《临床荟萃》2006,21(7):519-52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病。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神经元丢失、颗粒空泡变性、血管淀粉样变。AD以65岁为界可分为早发性(early-onset AD,EOAD)和晚发性(late-onset AD,LOAD)两种,其中LOAD占大约90%。AD还可划分为家族性(familial AD,FAD)和散发性(sporadic AD,SAD)两种。AD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体受体1(CR1)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关系。方法选取611例中国北方汉族人,其中LOAD病人(LOAD组)254例,正常人(对照组)35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两组CR1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可增加LOAD的发病风险(χ2=5.52,P〈0.05,OR=2.91,95%CI=2.06~4.12);LOAD组与对照组CR1基因rs665640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56、7.16,P〈0.05);等位基因A显著增加了LOAD的发病风险(OR=2.60,95%CI=1.13~5.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1基因rs6656401等位基因A携带者(基因型AA和AG)较基因型GG纯合子导致LOAD的风险高2.40倍(OR=2.40,95%CI=1.00~5.73)。结论 CR1基因多态性在汉族散发LO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早发性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神经心理学损害特征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很可能的AD患者137例,其中发病年龄65岁的早发性AD(EOAD组)65例,发病年龄65岁的晚发性AD(LOAD组)72例,对患者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画钟测验(CDT)、波士顿命名测验(BNT-30)、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神经精神量表(NPI)的评估,对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神经心理学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OAD组的MMSE分数显著低于LOAD组(P=0.009);2组的CDT、BNT-30、ADL、NPI总分及照料者苦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I 12个分项分析可见EOAD组较LOAD组的抑郁及淡漠分数更高(P=0.030,P=0.035),且淡漠的发生率显著增加(52.31%v.s. 33.33%,P=0.025)。EOAD患者的NPI总分与MMSE、CDT、BNT-30评分呈负相关,与ADL评分正相关;而LOAD患者的NPI总分仅与ADL评分正相关;EOAD患者与LOAD患者的照料者苦恼评分均与NPI总分正相关。结论:EOAD和LOAD患者在神经心理损害方面具有不同特点,EOAD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抑郁和淡漠症状均较LOAD更严重。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类型,其发病年龄群多为65岁以上,起病隐匿、发展缓慢。随着患病人群的不断扩增,AD已成为当今社会主要医疗卫生问题之一,亟待寻找有效治疗AD的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尚未找到可以阻止或逆转AD病情的有效药物。早期识别AD的临床症状不仅是临床诊断的关键,对于AD的治疗也至关重要。因此,针对AD常见症状进行非药物治疗对于控制和延缓AD病情进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AD的症状与非药物治疗,为AD诊治提供新理念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从被发现到深入研究已经历了一个世纪,但由于缺乏疾病临床前期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使其成为目前十大致死性疾病中唯一无法预防、治愈或延缓病程的疾病,它的危害已经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提出。本文概述了AD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并进一步阐述该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诊断学演变过程,以期为更好地统一早期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渐进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关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大脑中胆固醇的代谢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7(ABCA7)与膜胆固醇含量和分布的调节、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或沉积密切相关。ABCA7常见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散发性AD的发生有关。本文将ABCA7基因与散发性AD易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调节性细胞死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有序的死亡,普遍存在于在生命体发育过程中,对调节生命稳态至关重要。随着调节性细胞死亡在AD的广泛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铁死亡与AD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D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为A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探索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刘书颖  张志华 《临床荟萃》2021,36(12):1139-114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症患者可因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而死亡。大量研究发现,ITP是在易感基因遗传背景下由于环境因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由于ITP患者存在诸多遗传基因的异常,如酶基因多态性、调节基因多态性等,基因多态性被广泛地应用于ITP患者发病机制的描述。本文就ITP的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深入了解ITP的发病机制,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及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全世界有两千四百万人罹患痴呆,其中60%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个危害公共健康的疾病,了解其发病机制对于完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AD的两大核心病理标志是淀粉蛋白斑块沉积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而AD的确切病因及病理机制仍未完全明了,亟需进一步研究。1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1.1β淀粉蛋白淀粉蛋白瀑布假说始于二十世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病之一。种族和地区差异以及家族聚集支持遗传因素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从早期的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到最近的大型国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逐渐确定了IgA肾病的多个易感基因,为了解IgA肾病致病机制和诊疗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样本量的扩大、遗传分析方法的提高,多组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会揭示更多的IgA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包括一些低频、罕见变异),进一步阐明致病变异的分子机制,并有望推动IgAN的预防和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症状。因其患者多有记忆力、定向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障碍,而且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故AD成为老年医学中亟待解决、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AD的发病机制目前学说众多,如胆碱能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钙平衡失调学说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入,对AD的分子机制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目前比较公认的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由遗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其房角关闭的机制尚不清楚。对PACG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探明PACG的发病机制,同时对PACG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及多中心合作的发展使得近年来国内外对PACG的易感基因研究越来越多。文章对PACG相关的研究背景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PACG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以痴呆为主要症状。因其患者多有记忆力、定向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障碍,而且发病人数多,波及范围广,故AD成为老年医学中亟待解决、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AD的发病机制目前学说众多,如胆碱能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钙平衡失调学说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渗入,对AD的分子机制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本文综述了目前比较公认的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原因,进行性认知、记忆及行动能力障碍是其临床特点。研究发现,超过40%的AD患者脑内存在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增高现象,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是其主要原因;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损伤又与痴呆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总结AD与BBB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