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云南省肾脏病医院新确诊但尚未开始肾替代治疗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KDQOL-SFTM1.2量表进行生命质量的调查.结果(1)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在体能、体力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疼痛领域得分均高于尚未开始肾替代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在症状、睡眠领域得分高于尚未开始肾替代治疗组,但在肾病的影响 、工作状况领域得分则低于尚未开始肾替代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某些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新确诊但尚未开始肾替代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效果,提高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组合型人工肾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组合型人工肾组采用透析器与HA型灌流器串联治疗,2次,Wk;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3次/wk,均采用肝素抗凝,血流量200ml/min,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流速为500ml/min。检测治疗前后中分子物质、血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球蛋白、红细胞计数、血色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压及临床症状。结果组合组的皮肤瘙痒症状减轻及中分子物质清除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组合组的血色素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尿毒症患者可减轻皮肤瘙痒症状及中分子物质,弥补了单纯血液透析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年龄小于60岁终末期肾病患者124例,探讨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以及同期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15例(40.5%),脑血管疾病12例(32.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透析开始时血肌酐水平显著,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透析3个月时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低血浆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发生与相关躯体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表(SDS)对113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分别进行抑郁状态评估。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ar,)、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h)、肌酐(Cr)、尿素氮(BUN)等生化指标。利用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法(MSGAN)对患者进行营养不良的评估。采用Charlson并发症指数评估患者的并发症状况。结果:抑郁组52例(45.92%),年龄、身体质量指数、hs-CRP、营养不良评分(MS)、Charlson并发症指数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5),血清Alb、Hb明显低于非抑郁组(P〈0.05),而BUN、Cr、Kt/V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与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身体微炎症状态、并发症等躯体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湘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29-130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干预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98例维持性血透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采取饮食指导干预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微炎症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的营养状态和微炎症反应水平均相当(P〉0.05),但饮食护理干预后6个月时,干预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有所改善,TSF、Hb和Alb三个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干预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同样有所改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扶肾泄浊法(肾纤康颗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肾纤康颗粒,对照组仅予一般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2组体重、AMC、Alb、PA、TC、TG、HDL-C、LDL-C、Hb、CRP、TNF-α、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干体重、MAMC、Alb、PA、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RP、TNF-α、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干体重、MAMC、舢b、PA、Hb3月后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TNF-α、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TC、TG、HDL—C、LDL—c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RP、TNF-α、IL-6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肾泄浊法通过增强患者食欲,抑制CRP、IL-6、INF-α的产生从而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干预组进行20周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宣传教育。两组在血液透析开始时及20周后分别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量表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后,干预组的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化、连续性、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renalreplacementtherapy,CRRT)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老年糖尿病肾病Ⅳ期合并AKI患者42例,20例行CRRT治疗,22例行间歇性血液透析(IDH)治疗,观察1个月内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摆脱替代治疗率分别为35%及18.1%,病死率分别为30.0%及40.9%,二者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CRRT组患者摆脱血液净化的时间低于IDH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变化比较CRRT组高于IDH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肾病合并AKI行CRRT治疗较IDH治疗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自2012年以来于我院诊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4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结果两组的生化项目对比显示,血液透析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比腹膜透析组低,差异有显著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t=5.245,P<0.05;t=12.516,P<0.01);两组的血钾、血糖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061,P>0.05;t=0.083,P>0.05)。患者1年后疗效:血液透析组有效率(81.25%)与腹膜透析组有效率(78.13%)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741,P>0.05)。结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均可以治疗终末期肾病,效果相当,但血液透析在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值要优于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0.
吴峰芬  季晓英  邱晓园  蒋良炎  蔡建伟 《浙江医学》2013,35(19):1746-17,471,751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山区维持性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进行维持性透析患者90例(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患者各45例),使用KDQOL—SFTM量表对两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比较两种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腹膜透析组患者总体健康、疼痛评分、活力、心理健康总分以及KDTA总分、症状影响、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患者(均P〈0.05)。透析年限、文化程度及年龄是36项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调查(SF-36)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透析年限、文化程度是KDTA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山区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腹膜透析其生活质量明显优于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移植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云南省肾脏病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或肾移植3个月以上的患者142例,所有患者均检测生化指标,并采用KDQOL-SFTM1.2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肾移植组在SF-36总分及其生理、心理领域得分均高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2)肾移植组在KDTA总分及其分支领域除认知功能、社会交往的质量和睡眠以外的分值也均高于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2组患者SF-36总分以及KDTA总分均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2组患者的SF-36总分与血红蛋白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肾移植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优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HP+HD)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09/2013-09月在秦皇岛地区各透析室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P+HD和HD治疗,用LC-MS(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透析前,血浆中金刚烷胺检测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透析治疗后,研究组金刚烷胺水平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低,药物性脑病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良,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HP+HD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的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改善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有临床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洪斐 《中国现代医生》2011,(26):122-123
目的探讨加强家属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家属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生活满意度各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加强家属健康教育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D尿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尿毒症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38例,对照组常规血透(HD)32例,观察两组疗效和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治疗组38例,显效10例(26.3%),有效18例(47.4%),无效10例(26.3%),总有效28例(73.3%);对照组32例,显效5例(15.6%),有效11例(34.4%),无效16例(50.0%),总有效16例(5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Х^2=3.95,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尿毒症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月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动静脉内瘘患者。对照组患者内瘘血管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加以干预。观察两组患者血栓形成、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显著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实施优质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维护,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内瘘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孙宏  叶丹 《吉林医学》2011,(5):907-908
目的:探讨参附汤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血液透S析,治疗组同时加用参附汤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残余肾功能(RRF)及尿量,以及通过SF-36量表[1]评定,分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患者RRF及尿量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延缓(P<0.01);治疗组PF、BP、SF、Energy评分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1或0.05)。结论:参附汤对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并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3个月为一个疗程,于疗程结束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QOL)评分,观察比较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透析后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贯穿于MHD伴抑郁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性将糖尿病肾病患者提早进入治疗血液透析,观察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2005-03~2009-03在广西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肌酐清除率(Ccr)≤30 ml/min,但≥15 ml/min,出现水肿,血压、血糖控制良好),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入组后,立即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治疗时间4.5 h,维持2年;对照组35例,入选后给按肾衰一体化予保守治疗,等待至Ccr下降达到≤15 ml/min才开始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治疗时间4.5 h,维持2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从入组至血液透析2年后,心脑血管事件即: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猝死、恶性心律失常、脑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及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同一患者在发生2种以上的心脑血管事件及先后累计发生4例次以上心脑血管事件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的心血管事件为心力衰竭,其次为缺血性心脏病;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组与研究结束时的肾功能、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进入透析时的ALB与刚入组时及透析2年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研究结束时的肾功能、ALB、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出现水肿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Ccr≤30 ml/min,主动地提前干预性进入规律血液透析,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提早进入血液透析,虽然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进展,但能显著改善低蛋白血症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实施为期6个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HR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明显高于干预前(均P〈0.01);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60例: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为观察组,仅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为对照组,治疗10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生存质量。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2)血液指标: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对照组除Hb、HCT、TIBC改善明显(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应对压力等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运动、营养2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几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制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助于促进造血、改善贫血、提高整体生存质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铁代谢指标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