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AIHA患者DAT阳性对临床输血效果影响。方法:收集多个科室96例DAT阳性的非AIHA输血者为阳性组,均分为甲组(48例输注洗涤红细胞)和乙组(48例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对照组为58例DAT阴性的常规输血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MGT)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患者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结果:阳性组ICU患者62例(64.6%),血液系统疾病12例(12.5%),循环系统疾病9例(9.4%),肿瘤6例(6.3%),消化系统疾病3例(3.1%),内分泌系统疾病2例(2.1%),呼吸系统疾病2例(2.1%)。交叉配血结果显示,MGT阳性组主侧为阴性,次侧为阳性,凝聚胺法阳性组和对照组主侧次侧均为阴性;RBC计数、Hb浓度、MCH,输血后甲组、乙组、对照组均高于输血前(P<0.05);输血后三组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结论:DAT阳性的非AIHA患者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是安全有效的,对临床制定输血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柱凝集法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展和运用一种新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方法。 方法 微柱凝集法(CAT)DAT阳性的临床21例标本用传统试管法(CTT)确证。对20例CAT法阴性的标本做对照试验;同时抗D血清进行倍比稀释用二种方法同步检测。 结果CAT法DAT阳性的标本其CTT法有19例阳性,而20例CAT法阴性的标本其CTT法也全部阴性,两种方法的准确性没有显著性差异(x2=2,P>0.05);CTT法测出1:512稀释的抗D而CAT法可以测出1:2048稀释的抗D。 结论CAT法检测DAT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传统试管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和运用一种新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的方法.方法微柱凝集法(CAT)DAT阳性的临床21例标本用传统试管法(CTR)确证,对20例CAT法阴性的标本做对照试验;同时抗D血清进行倍比稀释用二种方法同步检测.结果CAT法DAT阳性的标本其CTT法有19例阳性,而20例CAT法阴性的标本其CTT法也全部阴性,两种方法的准确性没有显著性差异(x2=2,P>0.05);CTT法测出1:512稀释的抗D而CAT法可以测出1:2048稀释的抗D.结论CAT法检测DAT是一种可靠的方法,完全可以代替传统试管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 )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影响直接抗球蛋白实验(DAT)阳性的认识还很不一致。研究设计与方法作者共研究165份来自门诊HIV 病人标本。应用试管检测法和微柱凝聚技术(CAT)进行DAT。结果试管法和CAT检测DAT阳性率分别为18.67%和33.73%。DAT阳性病人的Hb水平比DAT阴性病人低,为12.3 g/dL和14.3 g/dL(P=0.0002)。单变量对数回归可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寻找Hb水平与出现DAT阳性的概率。红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特征,并分析血清HBeAg及HBV-DNA定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28例,行肝穿刺病理检查、肝功能、血清HBV-DNA及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 228例患者中病理符合病毒携带者49例(21.5%),肝硬化7例(3.1%),慢性乙型肝炎轻度136例(59.6%),中度28例(12.3%),重度7例(3.1%),重型1例(0.4%)。炎症分级G≥2者43例(18.8%);纤维化分期S≥2者49例(21.5%)。HBeAg阴性组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均明显重于阳性组(P值均小于0.05)。HBV-DNA低载量组纤维化分期重于高载量组,而两组间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不同程度病理变化,血清HBeAg、HBV-DNA均不能准确反映肝脏损伤情况,对此类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用ELISA 技术检测HBsAg/IgM 复合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精密度。板内误差变异系数(CV)平均为1.8%;批内CV 平均为2.5%;批间CV 平均为7.8%。人IgM 可阻断其活性,IgG 及PHSA 则不能。100名供血员、11名非乙肝患者及60名非肝病患者P/N值均小于2.1。无症状HBsAg 携带者、急性乙肝、慢迁肝、慢活肝及肝硬化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6.4%,41.7%,46.9%,50.5%及5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意外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抗体分布特点,并评估其输血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本院申请输血的住院患者共12 235名,筛选出抗体筛查阳性患者,收集其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输血史、妊娠史,分析其抗体分布情况;同时从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筛选出治疗用血患者,根据DAT结果以及输注红细胞成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输血前后Hb值。结果 患者抗体筛查阳性率为0.96%(118/12 235)。其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为常见(27.43%,48/175),其次为MNS系统(8.57%,15/175)和Lewis系统(6.29%,11/175);主要为抗-E(18.29%,32/175)、抗-M(8.00%,14/175)和抗-Lea(5.71%,10/175)。将62名治疗用血患者根据DAT阳性输注悬浮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分为A组和B组、DAT阴性为C组,3组红细胞输注后的Hb值均高于输注前,A组输血前后Hb值(g/L):(59.19±15.67)vs.(77.52±15.09),B组输血前后Hb值(g/L):(56.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组,SH)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LC)25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C  相似文献   

9.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94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患者及369例HBVM阴性成人血清中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①HBVM阳性者抗-HCV阳性率达17.00%,而HBVM阴性者仅为0.2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不伴肝硬化的患者(急性+慢性)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率分别为33.30%和19.5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无症状的单纯HBsAg携带者(3.10%)(均P<0.05);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抗-HCV阳性率(27.27%)高于慢性患者(10.52%),但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抗-HCV阳性者中HBVM各标志物的阳性率以HBcAg(75.00%)、HBsAg(62.50%)及HBcAb(56.30%)三项最高;⑤抗-HCV阳性者中有明确输血史者占25.0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易重叠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且后者可促进前者向慢性化、严重化方向发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94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患者及369例HBVM阴性成人血清中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①HBVM阳性者抗-HCV阳性率达17. 00%,而HBVM阴性者仅为0.27%,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不伴肝硬化的患者(急性+慢性)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率分别为33.30%和19.50%,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无症状的单纯HBsAg携带者(3.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氮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了19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样本的肝纤维化指标。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慢性重肝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正常对照4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LN、PⅢNP、CⅣ)在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肝、乙型肝炎肝硬化测定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定值升高的幅度为:慢性重肝>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携带者。结论应用化学发光法动态检测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是指导临床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非损伤性的良好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中a-干扰素受体(IFN-a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不同临床分型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活检,从中筛选出60例患者不同病理分型的肝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IFN-aR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半定量分析,并与血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病毒(HBV)-DNA定量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按病理分型,IFN-aR表达强度在慢性无症状携带者(12例)为7.608±2.944,慢性轻度者(20例)为8.013±4.722,慢性中度者(19例)为15.424±8.187,慢性重度者(9例)为18.829±9.696;按照炎症程度分级,IFN-aR表达强度在GO-1级(14例)为5.096±0.437,G1-2级(18例)为9.345±0.988,G3级(17例)为13.903±1.409,G4级(11例)为23.530±1.965;慢性轻、中、重度及不同炎症程度的慢性乙肝患者间IFN.aR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526,P1=0.002;F1=35.482,P2=0.001),不同纤维化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49,P=0.121)IFN-aR表达强度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5),而与HBsAg、HBeAg、HBV-DNA定量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IFN-aR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的炎症程度及ALT水平有关,肝组织受体的高表达可能是其对IFN应答率高的原因之一,可作为IFN疗效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血浆DNA定量用于重症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重症肝炎患者血浆DNA的水平,与ALT比较,评估鉴别重症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重症肝炎患者外周血标本6ml,以急性肝炎(20例)、慢性乙肝(90例)、肝硬化(45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用磁珠法提取血浆DNA,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浆DNA。结果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DNA水平(中位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04.2ng/mlvs.23.4ng/ml,P=0.0000)。血浆DNA水平在重症肝炎患者和急性肝炎、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8、0.0000和0.0000)。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ALT水平(中位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107.5U/Lvs.24.1U/L,P=0.0000)。重症肝炎患者的血清ALT水平与急性肝炎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24),但与慢性乙肝和肝硬化之间没有差异(P=0.0600和1.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鉴别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时,血浆DNA的鉴别能力显著优于血清ALT(AUC,0.95vs.0.51,P=0.0000;0.86vs.0.34,P=0.0000)。结论用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求出作为判断患者3个月内生存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方法 将1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肝硬化进行分组,根据MELD评分公式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分,观察3个月内的病死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①所观察患者的MELD评分均在20分以上,其中慢性重型肝炎组(72例)的MELD评分为(31.34±7.00)分,肝硬化重型肝炎组(67例)的MELD评分为(31.97±6.82)分,两组MELD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139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个月内的总病死率为58.3%(81/139例).MELD评分20~30、30~40和≥40分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6%(26/73例)、76.6%(36/47例)和100.0%(19/19例),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但MELD评分同一分值段的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重型肝炎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应用该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内死亡与否的MELD最佳临界值为31,ROC下面积为0.809,敏感性为64.2%,特异性为91.4%.结论 患者发病时有无肝硬化的基础可能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短期预后影响不大;MELD评分能够作为反映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MELD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我国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补体Ⅰ型受体(CR1)密度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血清可溶性补体Ⅰ型受体(sCR1)含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1年3~8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住院治疗的34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检测红细胞CR1密度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清sCR1含量.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红细胞CR1基因HH型的患者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二者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R1含量显著高于慢性肝炎(P<0.001),并与PTA变化显著负相关(r=-0.8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CR1基因型以HH为主,与慢性肝炎患者的分布存在质的差别,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个体过敏体质关系密切,血清sCR1含量变化与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的方法 ,探讨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对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健康者血清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对30例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啶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含量进行定量监测。结果 :(1)血清HBV DNA的检出率与HBeAg阳性率呈正相关 ,无症状健康者仍有 3%的检出率。 (2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后肝硬化的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无症状HBV感染者和急性乙型肝炎 (P <0 .0 1)。 (3) 30例慢性乙型肝炎 ,经拉米夫啶治疗 12个月 ,HBV DNA阴转率为 73.3% (2 2 / 30 ) ,明显高于HBeAg阴转率 (46 .2 % ) (P <0 .0 5 )。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 ,能直接反映血清HBV DNA含量 ,在判断体内HBV是否复制、复制的程度 ,HBV是否被清除以及HBV血清标志阴性肝炎的诊断等方面明显优于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是抗病毒治疗选择和考核抗病毒疗效的最直接最可靠的指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手术国内有较多报道,但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观察有限.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不同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移植后2年随访观察转归情况.方法:对接受肾移植的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尿毒症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轻度(n=9)、中度(n=7)、重度(n=5)3组.肾移植后随访观察2年.3组中各有2例进行重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在随访2年中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随访至终点时,2例重复肝活检病理显示已处于重度病变.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8个月开始,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随访至终点时,有4例呈肝硬化改变.提示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肾移植后预后不同,肝活检是评价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导肾移植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超声引导自动活检在慢性肝炎病理学分级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HBsAg阳性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 ,明确肝脏的炎症活动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 方法 对肝功能正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HBsAg阳性患者 ,采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采取标本并送病理检查。 结果  5 0例病例中组织病理学诊断 :轻度慢性乙型肝炎 48例 ,重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2例。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HBsAg阳性 42例 ,HB sAg阳性并HBcAg阳性 8例。 结论 肝脏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技术 ,有助于从组织病理学上明确肝炎分期及肝硬化分级 ,对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h1/Th2、Tc1/Tc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表达,分别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轻、中、重度肝炎IFN-γ、IL-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肝炎Th2、Tc2细胞高于急性肝炎(P<0.01;P<0.05);相对于轻度组,中度Th1、Tc1以及重度组Th1、Tc1均有升高(P<0.01),相对于中度组,重度组Th1、Tc1亦有增高(P<0.05;P<0.01)。结论乙型肝炎外周血Th2、Tc2与炎症慢性化有关;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活动程度的加剧Th1、Tc1细胞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背景: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手术国内有较多报道,但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观察有限。目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不同程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肾移植前肝穿刺活检,移植后2年随访观察转归情况。方法:对接受肾移植的2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尿毒症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改变,分为轻度(n=9)、中度(n=7)、重度(n=5)3组。肾移植后随访观察2年。3组中各有2例进行重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在随访2年中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随访至终点时,2例重复肝活检病理显示已处于重度病变。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从移植后3个月开始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持续高于正常水平;18个月开始,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值;随访至终点时,有4例呈肝硬化改变。提示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肾移植后预后不同,肝活检是评价肝脏病变程度的重要手段,具有指导肾移植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