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西医基础课程是中医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简单地沿用西医院校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器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医学教学内容改革模式。通过整合西医基础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整合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模式和测试评价方法,对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该种教学改革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以器官为中心整合西医基础课程,使各学科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院校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医学生科研素养养成的影响。方法天津中医药大学自2012年始打破学科界限,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对照,通过比较低年级医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度及自我科研能力评价,分析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模式对低年级医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影响。结果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可显著提高低年级医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度,同时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评价。结论明确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方法有利于低年级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中医院校整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MOOCs为背景的研究生"经典与临床"课程教学互动平台构建是在当前研究生教学中一种新的探索,网络平台的构建需要把握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优质的核心课程建设、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等三个关键点。同时分析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可能出现的缺陷,包括高退学率、考试诚信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整合-互动式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PBL教学方法为基础,同时整合LBL、CBL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多项教学资源所形成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互动式教学"旨在: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学生能将已经初步掌握的中医、西医基础知识融会贯通,通过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尤其是在医院实习前的临床基础课程的最后学习阶段尽快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学会运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理论知识、诊疗思路与方法治疗妇产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中医西医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最终为患者解除痛苦,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以设计好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平台优势;准确分析学生问题,制定出适宜精准的教学方案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医护理学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精准教学的构建方案,确定多平台组合的"以学定教"线上精准教学方案.并从平台整合、学情分析、方案制定3个方面阐述其精准性表现,期为线上精准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设计好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平台优势;准确分析学生问题,制定出适宜精准的教学方案为基本出发点,以中医护理学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精准教学的构建方案,确定多平台组合的"以学定教"线上精准教学方案.并从平台整合、学情分析、方案制定3个方面阐述其精准性表现,期为线上精准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将分属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等5个学科的课程,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即以人体每个系统、器官为主线,完整的知识点为专题的横向教学模式。经过近3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应之策。  相似文献   

8.
1教育改革首先表现为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人物.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中心"教学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系统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现代教学论则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应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这就要求对原有教育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改革,从而实现人的发展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就临床课程而言,一切都应以有利于学生的长远与全面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处理好当前效应与长远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框架,将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法、有机化学内容3个方面整合到中药学有机化学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挖掘有机化学课程独特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长期实践基础上,遵循"加强通识教育、突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创新、固化教改成果、鼓励个性发展"的改革思路,在中医类医学生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主要做法是: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为中心,以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适宜的立体课程体系为框架,科学区分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合理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序串连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着力贯通中医文化、中医学术、中医思维、临床技能知识体系,在内容涵盖和结构形式上反映整合化趋势,体现学科课程及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探索构建充分体现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的中医类医学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医妇科学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信息技术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中医妇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阐述中医妇科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与引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与学习者及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和评估者,应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自身角色的转换;提出中医妇科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需注重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及反思教学等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国际合作与竞争需要的专业人才,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探讨了在研究生课程"医学模式识别"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教学实践证明,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更好地运用模式识别方法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充分肯定中医经典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以"一个核心"(中医思维)和"五个能力"(学生能诵、能解、能别、能明、能彰和教师通文史、精经典、会研究、能临床、擅运用的五种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4.
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1969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rrows教授首创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直译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世界医学教育界的肯定,目前已有37个国家60多所院校采用这种方法[1-2].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西医院校开始试行,但目前仍局限于小范围、局部课程的应用,中医学仅在妇科、儿科中有应用.我校自2000年承担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从整体上对PBL进行分析,并在基础课程、临床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中予以试行.通过分析发现,我国PBL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展示出良好的前景,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地位突出,系统设置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现代医人才至关重要。从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在深入分析国内15所高校临床医学专业、10所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美国两所高校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提出"门类+内容"+"必修+任选"的课程设置方式,对医学专业本科与研究生阶段信息技术类课程进行系统化设置。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出适合新课程设置的"协同学习+多元考核"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医学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与医学专业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承接"中医药高职高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项目后,通过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化精品课程为网络课程;以教材建设为依托,转纸质教材为立体教材;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录现场教学为影像视频;以微课整合为突破,变示范教学为慕课共享;以数字题库为基础,改常规笔试为无纸化机考;取得了数字资源建设的丰硕成果,促进了学校内涵的特色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免疫学中的阴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伟 《中医教育》2004,23(5):48-49
免疫学是西医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联系密切,尤其在临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中医药院校免疫学教学中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理论性强,学生难于理解;二是课时数少,教师无法详细讲解.在教学中,我们将中医学中的"阴阳"观点作为一种认识论引入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方剂组成原理基础研究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剂是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原理组合而成的.方剂组成原理的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其列为重点项目.然而,方剂组成原理也是涉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研究难点之一,在研究思路与方法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此问题与同道探讨. 1 方剂组成原理基础研究国内外现状 1.1 理论研究中医组方是按一定的原理与法则进行的,这种原理被高度概括为"君臣佐使”.关于"君臣佐使”的具体内涵历史上素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有如下三个方面: 君臣佐使固定论此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该书提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不可久服”.由此可见,君臣佐使似乎是由药物的补养程度及有毒无毒决定的.类似的说法还有"以众药之和厚者定为君,其次为臣为佐,有毒者多为使”.这种观点认为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是固定不变的.此外,还规定"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固定配伍比例.<神农本草经>以后,如<药对>及<药性论>记载的药物及君臣使(两书均无佐)归属,虽不完全以药性和厚、有毒无毒为依据,但仍沿用君臣佐使固定论,直至明清仍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君臣佐使固定论显然与临床实际是不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19.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服务模式和策略,是现代先进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碰撞融合的产物。“互联网+”背景下,以培养实用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组建混合式教学人才队伍、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方案、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建立一站式教学资源数据库、开创临床情景教学新模式等手段,积极构建并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局限,从而全面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提高留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并增强留学生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术语的理解程度,笔者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隐喻类中医概念的精准传达等教学难点问题,总结出以"动态对等"为原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指导留学生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就此展开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