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丽丽 《海峡药学》2011,23(10):227-228
分析152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提出相关护理措施.通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饮食指导,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提高药物性肝损害的治愈率.通过用药指导、纠正用药误区、加强监测、早期诊断等预防措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和相关物质与药物性肝损害有关.然而,迄今药物性肝损害尚无特异性诊断标志.本文介绍和讨论几种主要的诊断标准,以期有助于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丹徒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8例,慢性药物性肝损害4例。常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抗结核药物、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降血糖、降血脂药物及中草药物等。结论重视临床常用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翠香  王军  路黎 《海峡药学》2008,20(1):69-71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笔者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药物性肝损害的报告情况,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今后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及其治疗成本,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医药费用的支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246例因药物性肝损害报告造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析.结果 致3246例药品药物性肝损害病例中,主要为抗结核药(27.08%),其次为中成药(19.31%).3246例DILI患者的直接成本损失254616.24元,间接成本损失为6049476.82元.结论 通过对药物性肝损害的研究及成本分析,揭示其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迫切需要加强DILI的监测工作,以减轻社会和患者的DILI 成本负担.  相似文献   

9.
卢水华  王琳  肖和平 《医药导报》2011,30(6):767-769
[摘要]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0%。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导致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关键的是停用并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应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10.
蔡卫民 《药品评价》2007,4(6):395-396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药物性肝损害较前两者不易发现,确切发生率也很难弄情楚,当肝损害达到相当严重程度,出现临床表现如ALT升高或黄疸时,才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性肝损害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会更高。为了便于了解各类药物引起的不同肝损害,进行更好地预防,兹简要地介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以及一些较易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  相似文献   

12.
丁兰  彭金香 《天津药学》2009,21(6):23-24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为探讨其病因、类型及临床特征,回顾性总结了4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损肝药物、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临床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浅述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兰 《天津药学》2009,21(4):20-22
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引起人们对药物性肝损害重视及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在药物性肝损害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5,(14):1950-1952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性肝损害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所有住院病历,发掘出药物性肝损害病例121例,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归纳、总结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引发药物性肝损害前3类药物分别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和中成药;性别与年龄、过敏体质、烟酒史、肝病史和免疫力低下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有64例(占52.89%)。结论: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种类较多,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对老年和存在危险因素患者应权衡利弊决定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院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9例,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分型,对比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阿拓莫兰联合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结果:3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22例(56.41%),胆汁淤积型10例(25.64%),混合型7例(17.95%)。10.26%(4/39)患者7天内肝功能恢复正常,46.15%(18/39)患者14天内肝功恢复正常,30.77%(12/39)患者21天内肝功恢复正常,7.69%(3/39)患者28天内肝功恢复正常,1例肝功异常持续34天以上,无死亡病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实验,美能和阿拓莫兰联合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临床分类:药物性肝损害从发生机制可分为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从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肝损害。临床上常见的是变态反应性肝损害。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在病理学上通常分为肝细胞损害型、胆汁淤滞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苏州市吴中区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肝功能及肝抗原谱等。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型肝损害所占比例最大(47.50%,57/120),其次分别为混合型肝损害(28.33%,34/120)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4.17%,29/120)。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有3例患者发生急性肝衰竭(占2.50%)。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肝抗原谱、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和血常规发生异常变化,中、西药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医师需掌握其临床特点,进行综合诊断,研究出较高水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害是最常见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物副作用之一。原因是药物种类繁多、且随新药的不断问世,应用于临床。抗癌药的大量应用。造成肝损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要想必免造成肝损害。必须了解和掌握造成肝损害的诸多因素:造成肝损害的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掌握这些要点才能明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