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散者收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指一些疾病表现“散”的证候时,可采用“收”的治疗法则。这是临床上使用收涩法的理论根据。“散”是耗散不固之意。凡精气不能约束固守的病证,都属“散”的范围。如多汗、滑精、遗尿、久咳、虚喘、怔忡等,推而至肠脱不固的脱肛,冲任不固的崩漏,以至元气散越的亡阳虚脱等,其病理均呈散而不收,也应包括在内。“收”是收敛固脱之意。凡用固表、敛肺、纳气、涩肠、固肾以至固经、益气固脱、回阳固脱等治法均属之。临床上可按脏腑病变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收涩法。(1) 卫气不固,汗出过多,选用局方牡蛎散(蜜  相似文献   

2.
"散者收之"是中医的正治法则之一,意为在疾病表现为生命物质耗散不固时应当使用具有收敛、固涩功效的方药来治疗,以避免正气的进一步损伤,从而促进疾病向愈。仝小林教授认为,生命物质的耗散分为有形之物(如汗液、尿液、血液等)和无形之气(如精神、元气等)2种,应当分别采取固涩有形之物和收敛无形之气的治法。治疗时不应拘于可见的有形物质的散失,而应拓展到一切有消耗、散失表现的疾病。"诸汗尿多,神耗阴伤,皆属于散",为临床使用"散者收之"理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固涩法是根据《内经》“散者收之”而设。凡由收涩药物为主组成的方剂,称为涩剂;有一部分方剂中没有收涩药物,但其具有敛汗、涩精等作用,因此也属于涩剂的范围。如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封髓丹等。“涩以固脱”,这是涩剂的主要作用。它适用于自汗、盗汗、大便不固、小便频数、精滑不禁、久嗽津耗、崩中带下等症。笔者根据前人经验,治疗因严重感染所致的自汗、盗汗、泻泄滑脱不禁、久嗽咯血案皆获显效,兹举病例如下。一、肠虚不固,滑泻不禁治验例  相似文献   

4.
久泻,中医学多责之于脾肾阳虚,失于收摄。对其治疗,则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为法,但有效者,亦有不效者。笔者就此略陈己见,以飨同道。1 温补脾肾、收敛固涩二法应据证而施  相似文献   

5.
陈朗清运用固涩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涩法即用“十剂”中“涩可固脱”之剂。李时珍说:“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所以固涩法对自汗盗汗、久嗽亡津、泻利脱肛、遗精早泄,失血崩带等气血津液耗散之证,能起到收敛固摄之效。  相似文献   

6.
酸收法是指运用具有酸敛收涩作用的药物配伍组成方剂,以达到收敛耗散、固涩滑脱、开胃生津的目的,治疗津液精气泄脱诸证的一种方法。早在《内经》中即有“酸收”、“散者收之”等论述。经过后人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使酸收法的治疗内容与理论更加丰富完整。  相似文献   

7.
固涩法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后至徐之才《十剂》,则明确提出:"涩可固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后世医家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作了充实、发展.但有不少方书认为,固涩法只为久病虚寒、滑脱不禁而设,云其治标不治本,且有恋留邪贼之弊,不可轻投早施.余从事临床五十余年,积累了一些运用固涩法的经验,体会到固涩法并非尽属治标之法,亦非尽为虚寒久病、滑脱不禁而立.因为固涩药有寒热温凉之别,归经疗效各异,不可一概而论.若将酸涩收敛之品与祛邪扶正之药熔于一炉,各走其道,相辅相成,可图事半功倍之举.《内经》所谓"标本兼治",此亦为其属也.夫生命之本,气、血、精、津液者也.固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多认为酸味药具收涩之性,甚至把酸味药与涩味药并提合论,也有少数医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指出酸味与涩味不宜相提并论,认为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本文通过阐述具有代表性的几味药物,说明酸味药既能收敛固涩又能通利散泄。  相似文献   

9.
<正>1.17收涩类以收敛固涩,治疗多汗、多尿、泄泻、遗精、崩漏、带下等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药物。1.17.1收涩固涩收敛收敛固涩的作用。1.17.1.1收敛固涩收敛固涩以防止体内气血精津液无故流失的作用。1.17.2固表止汗固表敛汗固护肌表以治疗虚证汗出过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陆如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9-1310
介绍陆俊江老中医运用补肾固涩法治疗滑脱证的经验。采取"虚则补之"、"涩可固脱"的治法,辨证求因论治,如久泻不已,温肾补脾涩肠;肾虚遗精,补肾泻火固摄;久带难愈,温肾固涩止带;崩中漏下,补肾固冲止血;肺肾虚喘,补肺纳气敛金。充分验证了"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12.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一麻四仁汤”(即“二麻四仁汤”减去麻黄根)治疗发作期哮喘汗多症,设“一麻组”30例,“二麻组”42例,疗程2周,两组平喘、敛汗疗效相同,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一麻四仁汤”用药更精简,减少麻黄根仍有敛汗之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种改良的推拿方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通过对"四步推拿法"治疗30例脾虚型腹泻患儿的临床观察,并设立对照组,将小儿腹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作为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量化总评分为1.4±1.92,对照组治疗后症状量化总评分为3.3±3.45,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四步推拿法疗效更佳.结论: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腹泻的疗效确切.为进一步规范推拿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阳明中风"一证是涉及三阳经并且挟湿的复杂病变,既不可汗(没有典型的湿家身体痛烦的表现)、又不可下(下之则哕),还不可以利小便(疾病已经进入阳明,不可利小便,利小便会加重阳明之热)。仲景自觉治疗颇为棘手,没有处方,只是谆谆告诫:不可下之。达原饮是对《伤寒论》阳明中风一证条文所缺方剂的重要补充。达原饮所治疗疾病症状和阳明中风一样都涉及到太阳、阳明、少阳;阳明中风的症状达原饮证几乎全部俱备,达原饮与阳明中风转归相同。对于阳明中风一证,张仲景没有出方,并且明确提示:不可下之太早。达原饮方中厚朴、槟榔、草果共用能达到解表化湿和中之疗效,颇合阳明中风证,主药表达的治法与阳明病治法同。  相似文献   

16.
刘畅  王潇  刘芳  刘绍瑒  胡慧玲  傅超美  邓彬 《中草药》2021,52(3):677-684
目的基于厚朴"发汗"前后多指标质量差异关键属性优化厚朴"发汗"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发汗"厚朴中紫丁香苷、木兰花碱、厚朴苷A、和厚朴酚及厚朴酚含量,采用CRITIC-层次分析法(CRITIC-AHP)复合加权法计算权重系数,多指标综合评分,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水煮时间、堆积天数、干燥温度及干燥时间对"发汗"厚朴质量的影响,优选厚朴"发汗"工艺。结果厚朴较佳发汗工艺为取厚朴药材,沸水水煮2min,堆积发汗1d,晾晒7 d后于45℃烘箱内干燥36 h。结论采用多指标含量测定、CRITIC-AHP复合加权法结合响应面法优厚朴"发汗"工艺,为厚朴产地加工"发汗"工艺考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拿重要流派之一,其源于湖南省湘西著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祖传苗医小儿推拿技术,主要学术特色是"五经推治,五经配伍,推经治脏"。刘氏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盗汗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多用到清或者补五脏经的手法,具有滋补肾水、养心清火、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等功效。同时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绿色疗法,免去服药困难,同时具有疗程短,操作简便疗效高,费用低,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容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对中医学治疗小儿盗汗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醒脑安神调补肝肾"针刺法主穴选择:小醒脑(内关、印堂、三阴交)、四神聪、神门、关元、肾俞、肝俞、太溪、足三里、太冲。辨证配穴:肝肾阴虚加阴谷、照海;脾肾阳虚加命门、腰阳关、脾俞;辨病配穴:失眠配申脉、照海;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配大陵;潮热盗汗配合谷、复溜;头晕耳鸣配百会、风池、听会;大便溏薄配天枢、阴陵泉;浮肿配水分等。失眠、潮热汗出、情绪改变是绝经期阶段最显著的症状。"醒脑安神调补肝肾"针刺法重在醒脑安神,调补肝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9.
儿泻康贴膜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儿泻康贴膜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以思密达为对照随机分组各治疗30例轻型腹泻病患儿,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疗效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儿泻康贴膜在有效率和对脾虚泻的疗效方面作用与思密达相似,在治愈率和对风寒泻的疗效方面作用显著优于思密达。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发汗"问题是方剂学、伤寒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对《伤寒论》文本进行研究,发现桂枝汤在《伤寒论》的发汗作用必须通过"啜粥温覆"调护方法,并且《伤寒论》霍乱后期桂枝汤应用不是以发汗为治法及目的。另外依据诠释学理论,争议原因主要是由研究范围不明确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