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的可信网络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传统可信网络接入技术存在接入网络后缺乏保护、对安全芯片的利用率低和信任链传递不够完善的不足,因此在综合可信网络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基于可信平台模块(TPM)提出一种新的可信网络框架.该框架在提高TPM安全芯片利用率的同时,增强了可信网络的安全性,使可信网络用户得到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可信度量以及数据加密传输等技术的应用确保该框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可信性和匿名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信网络,提出一种新的、可行性强的可信修复网络模型,详细说明该模型提供的功能和工作流程,着重阐明可信修复网络的通信机制和认证方法.仿真实验表明,该框架在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和可信性的同时,实现了为不满足可信网络安全策略的终端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修复服务.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可信终端的可信网络接入架构,为网络安全接入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该架构能够通过嵌入式系统为接入终端构建可信计算平台,通过双向身份鉴别协议实现接入双方的身份鉴别,通过双向非对等评估协议实现双方计算平台环境鉴别与评估.和现有网络接入架构相比,增强了接入的安全性,部署灵活,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可信移动平台的跨身份标志域访问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研究了不同身份标志域中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问题,提出了基于可信移动平台的移动身份管理框架。将可信移动平台提供的可信引导、远程平台证明和可信票据机制集成到框架中以建立不同身份标志域间的信任关系。由于移动平台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该框架协议呈现了服务器完成了大部分计算的不平衡特征。该框架以用户为中心并抵抗各种攻击,增强了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移动Ad-hoc网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是建立一个安全、高效、可行的密钥管理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无可信中心的适合于Ad-hoc网络密钥管理方案,有效地解决了节点间的信任问题及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密钥托管问题,并给出了一种可以为用户在线周期性更新密钥机制。最后证明了所得用户公钥与用户身份的绑定及用户私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WSN缺乏有效管控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可信WSN安全方案-TWSN(Trus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依据可信网络“可认证、可评估、可控制”的思想,TWSN采用双向身份认证协议、“分级按需”的密钥分发机制和基于节点可信度的路由机制实现WSN的可认证、可评估,通过采用两层分簇结构和定义多种角色和可信级别的节点实现WSN的可控制.安全分析和模拟仿真表明,TWSN方案能有效应对各种常见的WSN攻击,并具备良好的节点能耗均衡特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信计算组织提出的可信计算原理和安全技术规范,设计了一种柔性可信计算机模型(FTPC),阐述了该模型的信任机制和实现方法。FTPC通过增强传统BIOS的安全功能,以BIOS核心代码为可信根核,将可信计算模块(TPM)封装成块设备,并通过计算机USB接口实现TPM与BIOS和操作系统的交互。FTPC采用实体的身份认证、完整性度量和密封存储等技术,无需改变现有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即可支持可信计算,FTPC具有易实施和应用灵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高可信性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服务提供者可信、信息传输可信和终端用户可信,其中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可信是构建可信网络的前提。为此,提出一种网站身份可信标识的体系结构,描述基于域名资源记录的网站可信标识查验协议。通过该协议,用户可在各种互联网应用中方便地查询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结构与相关查询协议在效率、易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均可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单机查询性能达到15万次/s。  相似文献   

9.
基于安全协处理器保护软件可信运行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件可信运行是许多应用领域的基础,但恶意主机问题使得很难保证一个软件可信运行.在传统的基于硬件加密平台保护软件可信运行机制中,运行于安全硬件中的代码和运行于主机中的代码不在同一个执行上下文中,因此难以给用户提供完善的保护策略.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安全协处理器保护软件可信运行的框架,在该框架下,软件设计者可以根据待保护软件特点和自身要求定制更加完善和灵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可信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TCG可信平台的核心可信度量根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端口控制、对外接口速度低等缺陷,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安全增强的可信硬件平台。该平台在借鉴TCG可信平台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以可信平台控制模块为核心可信度量根,解决了信任根的保护问题,同时实现了基于身份的I/O端口硬件控制,从而具有了更安全的可信启动、I/O有效控制等优点,可用在对可信安全要求较高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802.1X的可信网络连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访问控制技术能有效防止不安全终端对网络的威胁。该文介绍网络访问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其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802.1x的可信网络连接模型,给出网络连接的认证流程及终端隔离技术的实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保证终端的可信接入,并对不安全终端进行隔离和修复。  相似文献   

12.
操作系统安全增强技术是解决系统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但无法保证系统基础可信。文章从分析可信和安全关系入手,提出可信增强概念。设计了操作系统可信增强框架,将可信机制和安全功能有机结合进安全体系结构设计中,并对实施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汤建  宋顺林  赵磊 《计算机工程》2011,37(11):117-119,122
针对网络中可信模型的建立问题,在现有可信计算理论、可信网络接入技术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可信平台模块安全芯片的可信网络模型。该模型从终端建立可信链并将其传递到网络中,给出模型的架构及信息流分析,对信任度的度量进行形式化计算。性能分析结果显示,该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健壮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设备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果网络设备不可信,网内所有计算机都可能面临被攻击的危险,所有数据也都可能面临被窃取的危险。所以网络设备是否安全地接入网络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IMC/IMV的网络设备可信认证方法,在完成传统的平台身份认证的同时,进行平台可信状态验证,通过设计的完整性收集器(Integrity Measurement Collector,IMC)收集网络设备的可信状态信息,通过协议的多轮交互提交给完整性验证器(Integrity Measurement Verifier,IMV)进行验证,完成平台的完整性认证。实验表明,这种认证方式在实现网络设备的可信认证的同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P2P信誉模型中的信任值管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P2P信誉管理模型,通过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将所有信任值分布存储到整个网络中,并在信任值存储和传输协议中引入了DAA证明协议,从而使模型在实现高效的信任值管理的同时,具有身份认证性、状态可信性、数据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依据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的框架,提出一种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区域边界防护模型。在模型中,运用可信平台三元对等鉴别技术,解决了区域边界防护网关自身完整性鉴别问题;采用可信网络连接建立与传递技术,实现了跨区域边界网络访问的全程可信;采用区域边界代理和控制策略分布执行的方式,实现了基于主客体的区域边界自主访问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分离机制网络明确地分离了主机身份与位置信息,将互联网体系划分为接入网与核心网两大类,很好地解决了互联网的扩展性和移动性等问题.基于分离机制网络,结合可信计算技术,提出一种终端域内切换时的快速认证方案,在对终端用户身份进行认证的同时,对终端平台进行身份认证和完整性校验.在本方案中,终端进行域内切换时不需要本域的认证中心再次参与,仅由接入交换路由器通过Token即可完成认证.认证过程可以保持用户身份和平台信息的匿名性,减轻了认证中心的负担.与其他方案相比,本方案在认证开销、认证延迟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案是安全高效的.  相似文献   

18.
可信计算组织提出的可信网络连接框架规范无法安全高效地支持未来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等应用场景,针对该问题,在完整性验证中采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双向认证方法,提出一种可信网络接入与认证协议,提高通信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身份认证时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减少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加解密运算时间,提高通信效率。使用安全等级较高的通用可组合安全框架对协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达到通用可组合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9.
TNC架构在终端接入网络前对终端的平台身份和平台环境进行可信认证,保证了接入终端的可信,但这种可信认证存在单向性的局限,无法保证网络服务器的可信。EAP-TLS是802.1x中一种基于证书的扩展认证协议,支持双向认证机制。本文在分析TNC架构和EAP-TLS双向认证机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EAP-TLS的可信网络连接双向认证方案,该方案能够对终端和服务器的平台身份、平台完整性和平台可信环境进行双向认证。在FHH@TNC开源架构搭建的可信网络环境上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双向可信认证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测试,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可信计算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是在计算和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基于硬件安全模块支持下的可信计算平台,以提高系统整体的安全性。文章通过分析可信计算的发展过程和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可信计算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可信计算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通过制定我国标准、提高企业、用户意识和结合网络技术发展的建议来发展我国的可信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