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超声乳化治疗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泪膜稳定性。方法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40眼)。A组采用常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B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l周及3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并观察泪膜改变情况。结果角膜垂直散光失量J0和水平散光失量P,A组术前与术后1周相比,P<0.01,与术后3个月相比,P>0.01;B组术前与术后l周和3个月相比,P均<0.01。两组术后1周泪膜破裂时间(BUT)明显缩短,与术前相比,P均<0.05,但B组BUT较A组明显延长(P<0.05);术后3个月,两组BUT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均>0.01)。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2型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I0L植入术可以部分矫正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并可以较早稳定泪膜,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 ASIK)为常见的屈光手术 ,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比较 ,其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不适轻微、角膜感染和混浊少等优点 ,但其切开的角膜瓣常伴有许多术后并发症。 1996~ 1999年 ,我们采用角膜瓣再次复位治疗L ASIK术后并发症患者 12 4例 (12 4眼 )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文 12 4例中 ,男 36例 ,女 88例 ;年龄 2 1~79岁 ,平均 37.7岁。右眼 6 5眼 ,左眼 5 9眼。14眼行 2次以上角膜瓣再次复位。根据角膜瓣再次复位的时间将本文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早期组 (术后 2 4小时内 ) 81例 ,晚期组 (术后 2天…  相似文献   

3.
李倩  郭涛  刘影  王方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1,17(4):218-220,227
目的观察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IOL)后视力、矫正散光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术前带有角膜散光(大于1.2D,小于3.0D),年龄61~75岁,平均(67.5土7.5)岁,晶状体混浊Ⅱ~Ⅳ级的的白内障患者20例(25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 Toric IOL(T3-T5),术后第1d、1w、1m、及3m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复查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观察人工晶体轴向的位置,散瞳通过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标记线与角膜缘标记位置的方法确定人工晶体转动度数。结果术后第1d、1w、1m、3m裸眼视力为0.67±0.15、0.635=0.21、0.64±0.17、0.64土0.19,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72±0.23、0.71±0.30、0.74±0.16、0.73±0.20,平均存在散光分别为(0.78±0.35)D、(0.82±0.37)D、(0.81±0.28)D、(0.77±0.33)D,散瞳查AcrySofToric IOL平均轴位偏转为(3.72±1.41)度、(3.63±1.61)度、(3.66±1.53)度、(3.75±1.45)度,各个时间段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及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P值均大于0.05)。结论对于术前存在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Toric IOL能有效的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366例667眼中、低度近视及散光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术前屈光度球镜-3.86±1.27D(-1.50~-6.00D),散光-1.13±0.72D(-0.25~-2.50D).术后对患者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K值、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内压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98.50%眼裸眼视力≥1.0,100%眼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屈光度球镜+0.49±0.31D(-0.25~+1.00D),散光-0.45±0.21D(0~-0.75D);角膜屈光力K值较术前平均下降4.23±1.85D;角膜中央厚度比术前平均薄38.51±19.32μm;眼内压读数较术前平均下降0.52±0.12kPa.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屈光度稳定.认为LASIK是治疗中低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80例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采用LASEK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LASEK手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达到1.0(1.0±0.06)。屈光度观察组柱镜(-0.27±0.07)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58±0.10)D,P〈0.05;观察组球镜(-0.31±0.16)D,与对照组的(-0.33±0.18)D比较,P〉0.05。观察组40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主观感觉满意,自感无夜间眩光、光晕、不适等视觉症状。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下LASEK矫正近视散疗效优于普通LASEK。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小直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安全、有效性,探讨该手术对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的价值。方法对8例(8眼)>65岁的老年偏心性角膜小穿孔患者行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观察植片透明度、视力变化、术后并发症,分析角膜曲率计散光,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结果 8例(8眼)均保持了眼球的完整性。角膜植片透明5例(62.5%),轻度瘢痕性混浊3例(37.5%)。所有患者未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0010.2提高到0.150.2提高到0.150.5(t=10.31,P=0.000),最佳矫正视力达0.25以上。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2.64±0.78)D。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平均为(2 485±260)cells/mm2。结论甘油保存角膜的小直径角膜移植术治疗老年人偏心性角膜小穿孔增视效果明显、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在角膜小穿孔急诊手术的情况下可用甘油保存角膜替代新鲜角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常规检查的患者而最终却未施行该手术治疗的全部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其中未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的屈光不正者1205例(2410眼),男782例(1564眼),女423例(846眼);年龄18 ~38[平均(25.68±6.25)]岁;等值球镜-1.25~-22.00 D,平均(-7.67±3.56)D;散光度数-0.50~5.00 D,平均(-1.67±0.78)D.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平均为0.7.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术前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散光特征,并与年龄、眼轴、角膜中央厚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被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498例(眼),观察角膜散光情况,对年龄、眼轴、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等因素与角膜散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选取对象年龄为(72.19±9.98)岁,角膜散光值(1.13±0.84)D,顺规性散光152眼(30.52%),逆规性散光249眼(50%),斜轴散光97眼(19.48%);年龄增长跟眼轴变化呈现正相关。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术前角膜散光患病率较高,主要是轻到中度散光;随着年龄增加,逆规性散光比例逐渐增大,眼轴变短,散光度数也有增大趋势,尤其是在>80岁的患者。年龄较轻的白内障患者近视眼人群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合并角膜规则散光1 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7例(158眼)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Toric组69例(92眼)联合植入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对照组48例(66眼)联合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视力、全眼散光、客观视觉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5.2月。术后3个月时,Toric组的全眼散光(0.65±0.38)D明显小于对照组(1.84±0.46)D,Toric组的裸眼视力(0.80±0.23)明显高于对照组(0.59±0.14),Toric组对比敏感度、MTF cut off值、100%对比度下视力、20%对比度下视力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Toric组在末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旋转(7.1±4.2)°。结论非球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可以为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主观、客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张泳  褚仁远 《山东医药》2011,51(50):94-95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Zyvave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的结果。方法符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条件的近视患者94例,近视球镜(-5.53±2.30)D,散光(-0.87±0.53)D。分别采用Zywave和OrbscanⅡ于暗光下测量瞳孔直径。结果Zywave测量的瞳孔直径为(6.20±1.01)mm,OrbscanⅡ测量瞳孔直径为(4.71±0.87)mm,两种结果相比,P〈0.05。结论与角膜地形图相比,暗光下波前像差仪Zywave对瞳孔直径的测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