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西宁市七中文博校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例,探讨校园内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多样性,并探讨西北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科学解决雨水控制利用问题的同时,探讨总结具有多功能融合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本项目竣工后,实现了对校园雨水的滞蓄、净化、利用、排放等海绵城市源头控制理念的应用,并为校园环境创造了多样的户外海绵科普实践空间,形成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需要将强化海绵城市建设提上重视日程,而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校园景观是其重要组成内容。在高校生态理念高速发展的推进下,立足于海绵城市为导向来完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体系,能够为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对此,文章从多个视角出发,对基于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海绵校园景观设计展开系统性分析和研究,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LID理念为出发点,通过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普湾校区南院海绵建筑、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和地下蓄渗结构等小型、源头、分散控制设施的概念设计,构建通过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回补地下水或就近利用,模拟自然水文过程的校园雨水收集与利用生态技术体系,提出海绵校园改造工程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校区6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路面为取样监测点,分析了初期雨水的水质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雨水防治及回用措施。这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设生态校园提供了可靠数据,也为城市雨水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伟春 《四川水泥》2020,(4):348-348,230
海绵城市对于一个城市雨水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调节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它可以让城市的水资源系统更具弹性空间,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循环利用。对此,将结合新店保障房地铁社区工程项目,就海绵城市理念在厦门住宅小区中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探讨,以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环节城市淡水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典型的城市内涝的分析表明,严重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洪水、降雨增加、城市雨水调节和蓄积不佳以及排水不畅。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其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抗涝能力。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含义和功能进行介绍,重点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误区,并将其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相结合,提出对海绵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议,以加深对海绵城市的认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够资源化利用雨水,增加雨水的下渗量,进行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同时,发挥对暴雨洪峰的延缓以及对径流总量的控制作用,达成对初期雨水的滞留,降低面源污染程度,基于对海绵城市的理解,研究海绵城市路面集雨技术。具体地,海绵城市路面集雨技术包括雨水滞蓄、雨水传输、雨水贮存以及雨水利用技术4大类,实践中应结合城市中的场地条件与主要目标选择单项技术或组合技术,通过4类技术的配合实现海绵城市路面雨水渗透、存储、调节、传输、净化、排水等多种目标,对其总体径流量、径流峰值以及径流污染等状况进行科学与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马越  杨正  姬国强  刘昊  孙文靖 《净水技术》2023,(12):1-7+141
随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各城市陆续建设大量绿色雨水设施,但对于绿色雨水设施的运维管理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文章结合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后对绿色雨水设施运维管理的相关研究和探索,借鉴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经验,重点针对绿色雨水设施在设计阶段对运维的考虑、运维管理模式、分级运维方案制定三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绿色雨水设施的长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士文  林俊雄  祁锋  孔赟  江心 《净水技术》2021,40(6):147-153
为缓解传统城市开发模式引发的逢雨必涝和当前海绵城市方案设计水平不高引起建设效益不佳的问题,论文以江苏某住宅小区海绵化建设方案为例,以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先绿后灰、集中分散结合、雨水资源化为设计原则,提出了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应用思路和方法.基于地块建设条件分析,文中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创新性地从海绵分区划分、技术选择、设施布局、竖向设计及径流组织,系统阐述了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全流程,并借助PCSWMM雨水径流模型,采用地区多年日降雨量数据,进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可达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思路和方法设计的海绵方案,能够满足地块规划指标要求,可以为住宅小区类海绵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市渝北区悦来生态城为研究区域,选取并采集已有的典型海绵设施土壤样本,采用密度分离方法提取出TWP,对不同类型海绵设施中的TWP进行提取后定性定量分析,并对此次实验数据进行TWP在海绵设施中的“汇”“源”分析,评估了TWP在不同海绵设施中的生态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各海绵设施采样点均处于低风险级别。生态风险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停车场>雨水集点>下水道口>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其中停车场生态风险指数为31,下水道口、生物滞留带及雨水花园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0。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策略下既有住区LID开发内容有绿色屋顶、雨水立管、雨水花园、道路海绵化等,对于既有住区LID开发措施主要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灵活布局、统筹规划。文章就海绵城市策略下既有住区LID开发做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州市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广州市已经成长为全国多年GDP排名第三名、国家5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唯一的非直辖市)。"十三五"时期是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但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部分雨水排水管网修建年代早、设计标准低、管径不符合现行标准、有的地区地势低洼,暴雨季节,排水不畅,导致内涝。城市内涝已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这样的排水系统与广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极不适应。在广州市内进行城市内涝治理和排水设施改造,是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广州某大学校园的内涝改造工程设计,通过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研究内涝成因,提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解决方案,并从海绵城市的观点出发,探寻先进的内涝点改造措施,通过内涝改造工程竣工后的实测参数验证该内涝改造设计的效果。通过对本工程设计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探寻市政管网内涝整治的规律,总结海绵城市在内涝改造中的应用心得,并针对工程竣工后实际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进一步提出一些优化和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针对城市内涝,减少地下水资源浪费,缓解旱情的重要途径,所以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将城市的规划理念进行改变和优化,为了响应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统筹建设"的号召,促进对于雨水资源的创新利用,我公司积极推广海绵城市LID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对海绵城市和LID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次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常见的LID技术展开了细致的阐述,主要分析了透水铺装技术,绿色屋顶技术,下沉式的绿地技术,雨水花园,此外需要整合现代低影响系统的开发现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创新技术,促进系统的优化,对于海绵城市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绿道设计中,不仅要落实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也要充分利用雨水及湖水资源。以武汉后官湖绿道设计为例,从水量的分析、雨水的收集、处理与回用以及湖水的补给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绿道雨水回用的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道路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道路硬化的范围开始日益增加,从而降低了其雨水渗透能力。因此,应该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用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此来改善城市内涝的问题,从而能够对雨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葛凌文 《净水技术》2020,39(1):24-28
文中介绍了某电影文化综合体项目采用的集中雨水控制利用技术:透水性地面铺装、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微生态雨水处理回用一体机。通过合理划分汇水面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计算给出了在限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条件下,合理采用多种手段联合,使项目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的场地生态设计要求,实现了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等方法。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大力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敏  王旭旭  郑瑞 《净水技术》2021,40(6):126-133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的雨洪管理概念从2012年被首次提出后就广受关注,国家大力倡导并补贴海绵城市的建设.如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生态河道的治理,目前成为部分海绵试点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将来海绵城市深入开展面临的一项议题.文中以上海临港春涟河及紫飞港生态河道设计工程为例,在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海绵化考核指标,对河道进行生态设计初探,以期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生态河道的治理工程提供参考案例和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19.
海绵城市属于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理念,可使得城市能够更好适应雨水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是解决雨季环境中各种问题的必然措施,因此,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积极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全面提升市政道路的排水性能、集水性能,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的建设重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持区域水土平衡,解决黑臭水体等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六个环节,渗、滞和蓄是其中最重要环节。为此,我公司针对关键环节开发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产品--天然彩石透水坪、便捷式储水罐、绿地雨水口、弃流器等。其中最为核心的产品是透水坪和储水罐装置,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开发的环保材料产品让雨水的高效利用成为现实可能。其中天然彩石透水坪,由天然彩色石料加上环保黏结剂,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让雨水顺利安全进行渗透收集,重点解决了城市内涝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热点问题。便捷式储水罐我们则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其最大特点是可根据城市绿地位置和面积大小通过产品模块化配置方案解决蓄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让解决城市内涝和实现雨水综合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