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随着各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愈来愈趋向于与生态建设同步。三亚市作为热带沿海城市,在2015年被确立为唯一的"双修""双城"地级市试点城市。它秉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内涝、黑臭整治、老城区改造等多项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案例为基础,总结案例经验、分析热带地区海绵体建设的个性和共性,从排涝系统建设、海绵设施植物选型以及河道景观改造提升这三个方面探索热带地区海绵体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研究了城镇河道治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从生态清淤、人工增氧、生态净化和生态护岸技术等方面,系统综述了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思路和技术,通过进一步的优化,可形成适合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提出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排水方式的反思,也为新时代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理念。以解决水环境问题突出的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例,在保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前提下,从截污纳管、初雨调蓄、LID建设、湿地河道布局等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整治共同建设的途径,以期为其他面临水污染问题地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以及百姓的收入逐渐增加,河道问题的解决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而演变成了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整治。本文以永嘉县桥头菇溪河道治理为例,探讨了在水利建设中如何协调人与水、水利与环境、水利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城市水利工程建设来构建和谐生活环境,从"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生态治水理念,达到"生态河流、文化河流、景观河流",实现人水情的和谐。为现阶段的河道综合治理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意见,也为河道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解读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着重研究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管网没有分离,甚至错接和乱接,导致大量的污水管和雨污合流管中的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河道污染的问题,同时,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没有对污染较大的初期雨水进行"渗、滞、蓄",导致携带大量有机污染物、垃圾和灰尘的初雨进入河道,对河道的水质和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冲击。因此,对市面上采用的排口治理技术:加药气浮、磁分离、BAF、MBR、MBBR和SMT进行了对比,得出SMT在雨污排口处理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宋丽萍 《四川水泥》2020,(3):128-128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的面积都在不断地扩大,城市河道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城市的交通运输、城市防汛排涝等等。但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给河道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使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最终,需要我们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本文则从河道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河道进行治理和修复以及具体修复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为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提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资源匮乏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居住区的建设生产,在此背景下,为有效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关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但从实际应用来看,其过程存在问题较多。鉴于此,本文以"海绵城市"理念入手,通过其内涵与意义的分析,论述了城市居住区域设计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具体应用,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治理领域,生态河道治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相关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有效评价,是完善河道管理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就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展开分析,以实际生态河道治理项目为依据,对生态河道中河床与驳岸的规划、河水治理、生态路面与排水沟的设计进行了重点介绍,并从河道生态环境、水生物、河道管理等角度,对相关生态河道治理效果进行了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河道污染治理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安全、经济、能耗低等优势逐渐成为河道治理中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了生态浮床、河岸缓冲带、人工湿地等技术,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新阳主排洪渠是海沧区新阳工业区的主要河道,外连马銮湾海域,2018年前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河段底泥上浮、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城市生态平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是一项长久性的系统工程,本次黑臭水体治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主要包括:截污工程、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在完成排口截污、清除河道底泥以改善现有水质现状的条件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重构河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平衡及水体自净能力。以新阳主排洪渠综合整治为例,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日益得到更多的重视。甚至在一些城市形成了既怕水又缺水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共同之处是系统性、综合性,亟需一个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在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今天,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空间设计手段,应该不仅仅仅局限于解决空间景观层面上的问题,更应该致力于改善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海绵城市"的提出融合了城市综合水管理与城市空间设计,符合我国目前紧迫的需要。因此,研究以此作为切入尝试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我国城市设计中,并提出其在我国应用的总体框架。以此为基础,研究将"海绵城市"的方法实际的应用于青岛市项目中来对其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3种传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黑臭河道水体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MBR膜法、高级氧化技术、阿科蔓生态基技术、矿化还原治理技术等黑臭河治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现状,以及预估米拉碳纤维水质净化技术和MSC工法在未来黑臭河治理中的走向,并对黑臭河治理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应以建立和恢复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结构为原则,将一些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法经过整合改进与不断创新,借鉴并融合成为综合性的"化学+物理吸附+生物(或微生物)修复"综合技术;充分重视并利用多介质的修复技术、低维纳米材料的矿化还原技术、碳纤维水质净化技术+MSC工法等,并结合零直排、雨污分流、海绵城市等工程措施进行黑臭河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通过改善河道生态营造"水清、岸绿"的和谐生活环境,各地区应因河制宜,制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治理技术对污染河道水质进行改善与修复,"生态悬床"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文中结合公司承建的"普陀区外浜等8条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功案例浅谈河道生态悬床的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属于新时期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理念,可使得城市能够更好适应雨水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是解决雨季环境中各种问题的必然措施,因此,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积极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全面提升市政道路的排水性能、集水性能,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本文以海绵城市理念为视角,阐述了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性,并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吕振国 《清洗世界》2024,(2):153-155
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城市河道环境作为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逐渐突显,且城市河道对提升市民生活水平以及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存在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国内河道环境治理现状以及目前常用治理方法和修复原则,结合廊坊市某渠生态修复项目来分析研究河道治理及修复措施,以期为我国城市河道环境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无锡城市微污染河道——胶阳河为例,通过为期一年的水质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微污染河道应用"人工生态系统集成去水体富营养化技术"水体治理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通过工程实践表明,胶阳河在完成截污纳管基础上,运用水生生物食物链结构关系,建立各个营养环节,实现水体营养物质的转移。经过人工构建健康、完善的水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后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总氮、总磷、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达59%、67%、56%、54%。水体透明度达1.5 m,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Ⅳ类水平。本工程可为城市微污染河道生态治理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陈中友 《四川水泥》2023,(5):208-210
城市道路的建设中,透水路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解决平原城市雨季的内涝问题,特开展透水沥青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从透水沥青的路用性能出发,对沥青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案例,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中,透水沥青路面能满足道路储水、排水等功能,与传统路面相比更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ISER河道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技术(in-situ river ecological remediation,ISER)"是一种创新型的疏浚底泥原位生态修复制备生态护岸的技术。在黑臭河道、湖泊岸线治理工程中,具有投资小、治理效率高和生态效益好的显著优势。针对河湖积於严重、岸坡坍塌和硬质护岸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利用ISER技术对河湖底泥进行改良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后的底泥资源化用于制备生态护岸、护坡,并在该生态护岸上配种鸢尾、美人蕉等挺水植物,对河岸生态景观进行重构和优化,构建一套村镇级中小河道原位利用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成套技术体系。通过崇明区示范工程应用,ISER河道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技术能有效解决示范工程河段河岸侵蚀、岸坡坍塌、引排不畅、硬质护岸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并使岸坡生态景观有效改善,为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