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青霉烯(Carbapenem)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十分引人注目。其结构特点是,青霉烷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而且在2位具有双键。此种结构复合了青霉素的五元环和头孢菌素的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中,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包括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青霉烯类抗生素首次由哈佛大学名化学家R.B.Woodward基于青霉素与头孢菌素融合的概念,向青霉素骨架中引入双键,以增大β-内酰胺反应性,从而提高抗菌活性的设想而设计合成的。与现在广泛研究的碳青霉烯抗生素比。青霉烯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抗生素(β-Lactam),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棒酸(Cavlanic acid),碳杂青霉烯类(Carbapenam)及硫霉素(Thienamycin)等.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  相似文献   

4.
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初发展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即结构上与青霉素比,在噻唑环C—1位置上以碳原子取代硫原子,并在C_2—C_3间有一不饱和键。由于C_2和C_6位上侧链的不同,可分为最早发现的橄榄酸族和硫霉素族(Thienamycin),及随后发现的PS—5族,Carptimycin族,asperenamycin族和OA—6129族等多种碳青霉烯类化合物。但是只有硫霉素,由于其极广的抗菌谱和极强的抗菌活性,而成为用于临床的唯一的碳青霉烯类。其结构特征是C—6位有一个一定构型的羟乙基(即8R),C—2位有取代的反式β—内酰胺。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南京地区两家三甲综合性医院的耐碳青霉烯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采用PCR方法对其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及KPC-ISKpn6连锁进行检测,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BLAST对比分析.结果 24株耐碳青霉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的A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1及SHV的阳性检出率为100% (24/24)、KPC-2的阳性检出率为95.8% (23/24)、LAP-2的阳性检出率为45.8% (11/24),C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DHA的阳性检出率为4.2% (1/24),KPC-ISKpn6连锁检测阳性率为95.8% (23/24),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与ompK36的突变率分别为95.8% (23/24)及100%(24/24).结论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TEM-1、SHV、KPC-2、LAP-2的携带率较高,其中KPC-2的高携带率及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ompK36的高突变率是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插入序列ISKpn6可能参与了KPC-2基因的介导.  相似文献   

6.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其化学结构特点是青霉烯母核1位的硫被碳取代,在2位具双键,这种结构类型复合了青霉素五元环和头孢菌素共轭双键活化β-内酰胺的作用,使碳青霉烯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 第一个天然碳青霉烯-硫霉素(Thienamycin),其衍生物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都已应用于临床,是当前治疗重症感染包括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其缺点是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Ⅰ(DHP-Ⅰ)降解失活,都必须与肾肽酶抑制剂(Cilastatin)或阴离子转运抑制剂(Betaminpron)合用才有效。当在碳青霉烯的1-β位引入甲基时,既增强了化学稳定性及对DHP-Ⅰ酶的稳定性,同时又保留了高的抗菌活性。美洛培南(Meropenem)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属A类β-内酰胺酶.2010年3月25日我们从一家三等甲等医院老年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到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产气肠杆菌(标本编号:20100323BAA049,经gyrA和parC基因扩增与测序,GenBank比对确认).为了解该菌株的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我们采用E-test法检测了该菌对2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并进行了A类、B类、C类、D类等4类4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ESBLs和金属β-内酰胺酶活性,用改良Hodge试验法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膜蛋白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中的作用.方法 从同一住院病人体内分别收集碳青霉烯类敏感和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各1株.经多序列位点测序分型(MIST)和细菌基因组外回文结构重复序列分型(REP-PCR)分析后,等电聚焦电泳检测其已知碳青霉烯类水解酶的表达,在此进行膜蛋白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分析,并最后应用PABN(Phe-Arg-β-naphthylamide)外排泵抑制剂检测其外排泵相关膜蛋白表达.结果 MIST和REP-PCR结果表明耐药株来源与敏感菌株属于同一型别;等电聚焦电泳在P17.6和P19.0处两株菌中检测到β-内酰胺酶,没有检测到任何已知的碳青霉烯类水解酶;耐约株和敏感株的差异膜蛋白组学鉴定出相对分子质量(M_r)为34×10~3外排泵膜蛋白和0prD与CarO膜孔蛋白,且后续的外排泵抑制剂试验表明,在PAβN存在的情况下,耐药株的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由大于32 μg/ml下降到8 μg,/ml.结论 本研究发现外排泵膜蛋白的过度表达伴随OprD和CarO膜孔蛋白的下调是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原核表迭,并检测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重组L1酶的稳定性。方法:PER扩增L1酶的编码基因,将其亚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后将L1基因克隆至表达栽体pET-41a(+)后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分光光度计测定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结果:本实验中的L1酶与国外同类酶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2.44%。重组L1酶水解青霉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能力接近,氨曲南及头孢他啶对L1酶高度稳定。结论:对L1型金属B内酰胺酶的克隆测序及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酶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抗生素对L1酶的稳定性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我院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碳青霉烯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分离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PFGE)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机制,采用特异性PCR、DNA测序分析、接合试验、质粒提取和质粒转化试验、外膜蛋白分析等技术研究碳青霉烯耐药的分子机制.结果 我院分离的14株碳青霉烯耐药菌分别属于10个流行克隆型,均表现对包括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在内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扩增显示均携带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质粒提取与转化试验显示KPC-2定位于约56 kb大小的质粒上,SDS-PAGE分析发现耐药株多出现外膜蛋白的改变.结论 我院出现多个流行克隆型的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质粒型碳青霉烯酶KPC-2是我院泛耐型大肠埃希菌介导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外膜孔蛋白改变参与介导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某三甲医院近5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情况、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标本来源分布、科室分布、耐药情况及预后因素。结果 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690株,检出率为14.29%;2018年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于2014~20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来源前5位分别为痰、中段尿、血、切口分泌物、导管,标本科室前5位分别是ICU、呼吸科、泌尿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16种抗生素药敏检测中,CRKP对15种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新明、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6.91%、31.86%、10.73%、10.10%。治疗无效患者及治疗有效患者在合并基础病≥3种、患有糖尿病、患有恶性肿瘤、入住ICU、机械通气、保留导尿、其他侵袭性操作、混合感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患者及治疗有效患者在性别、吸烟、饮酒、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慢性肺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近期大手术、既往多次住院或本次就诊前已住院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以ICU中耐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最多。临床应针对其可能的预后因素,采取有效、可行的诊治和防控措施预防与减少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eruginosa,PA)对多种抗生素呈固有耐药性,并在接触抗生素后可诱导产生外膜通透性下降及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多种机制对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亚胺培能是一小分子广谱高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PA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上治疗PA感染亦获得良好疗效。然而在亚胺培能的临床运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临床分离到1株亚胺培南耐药的粘质沙雷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μg/m1]。将粘质沙雷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接合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前后大肠杆菌对药物的MIC;提取粘质沙雷菌和接合后大肠杆菌的酶粗提液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和三维试验;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确认引起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结果除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外,粘质沙雷菌还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酰胺类等抗生素耐药,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接合试验可使大肠杆菌获得与粘质沙雷菌相似的耐药谱;等电聚焦电泳显示粘质沙雷菌中存在等电点(P1)分别为6.5和6.7的两种β内酰胺酶,接合后的大肠杆菌存在PI为6.7的β-内酰胺酶;特异性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证实PI为6.7的β-内酰胺酶为碳青霉烯酶KPC-2,其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已递交到GenBank,PI为6.5的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三维试验中,克拉维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氯唑西林均不能抑制KPG2酶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结论首次在粘质沙雷菌中发现碳青霉烯酶KPG2,该酶是引起粘质沙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属条件致病菌,是临床分离及医院感染的重要革兰阴性杆菌之一.由于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酶(AmpC酶)实现;对于这些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是目前可用的最有效药物.然而,近年来各种碳青霉烯水解酶的相继出现,临床中分离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等现象使得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成为医学感染的严重威胁[1-2].  相似文献   

18.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七十年代发展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很广的抗菌谱,并对β-内酰胺类酶稳定,十分引人瞩目。本文就其发展,构效关系及主要品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国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末期 ,在寻找抗细菌 β 内酰胺酶活性化合物时 ,发现了新型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carbapenems)类抗生素。本文就国外有关新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目前还未临床应用的与碳青霉烯结构相关的三环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1 甲基碳青霉烯类1 .1 比阿培南 (Biapenem)  比阿培南是由日本Led erde公司开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对DHP 1稳定 ,对G+、G 和厌养菌具有广谱和强效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 ,它对肠杆菌科的多数菌株和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比亚胺培南更强 ,对厌氧菌与亚胺培南相似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儿童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从儿童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2株,所有菌株为非重复菌株,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改良的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采用PCR法检测KPC、IMP、bla(s)、VIM、SPM和整合酶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对菌株进行质粒结合试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质粒的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1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3%、41.7%、58.3%、8.3%、8.3%、33.3%;12株菌均携带有KPC-2基因,且同时携带有TEM-1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SHV-11-like和SHV-1 2-like各6株;11株携带CTX-M型基因,其中4株为CTX-M-14-like基因,6株CTX-M-15-like基因;2株携带有OXA-10型基因,1株携带有PER-1基因.未检出NDM-1、GIM、SPM、SIM、VI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2株均为Ⅰ类整合酶基因(int1)阳性.2株通过接合试验把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600.所有接合子blaTEM-1基因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阳性及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接合子ESBL基因型与供菌一致.2株菌经质粒消除后对亚胺培南的MIC值均有较大程度降低,消除后KPC-2基因扩增为阴性.12株KPC-2基因阳性菌株经PFGE分成5个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结论 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已经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中播散,常伴随携带多种类型的ESBL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播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