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异氟烷用于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苏醒期质量。方法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麻醉诱导相同,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七氟烷复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SR组,n=30)和异氟烷复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IR组,n=30),术中监测BIS并通过调整吸入药的浓度维持其波动于40~50,比较比较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术毕麻醉恢复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次数,评估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结果两组术中不同时点SBP、DBP、H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1、T2时点两组患者的SBP、DBP均较T0时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BIS值变化趋势相同,在T1、T2时点两组患者BIS值低于基础值,P<0.05。SR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IR组,P<0.05。两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例数、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次数无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或异氟烷用于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确切,苏醒平稳,可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2.
吕洁  郁万友  董莹  嵇家燕 《江苏医药》2012,38(23):2879-2880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老年患者全凭静脉麻醉(TIV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B组依据BIS监测值调整麻醉深度;C组患者根据经验调整麻醉深度.两组均实施TIVA.记录给药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3min(T3)和5 min(T4)的HR、MAP和苏醒拔管时间.计算丙泊酚用量、BP下降的程度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结果 麻醉诱导期,B组丙泊酚用量、BP下降程度、术中低BP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B组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时间短于C组(P<0.05).C组有1例发生手术中知晓.结论 老年患者TIVA中依据BIS监测值调整麻醉深度能有效维持麻醉平稳,防止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3.
王越 《海峡药学》2012,24(8):158-160
目的观察比较七氟烷、一氧化二氮和七氟烷-一氧化二氮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麻醉苏醒过程。方法随机选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使用吸入式麻醉的患者83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B组:给予吸入一氧化二氮维持麻醉;C组:给予吸入七氟烷复合一氧化二氮来维持麻醉。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50~60,并观察记录术后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恢复室时间和唤醒时刻脑电双频指数的值,同时记录术毕即刻(T0)、术毕10min(T1)、拔管前1min(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min(T4)、10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C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出恢复室时间和唤醒时刻脑电双频指数的值均低于A组和B组,且C组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吸入七氟烷复合一氧化二氮的麻醉效果明显,术后苏醒快,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介导下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反应的最佳时机.方法 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分别在麻醉诱导时(A组)、手术15 min时(B组)、手术30 min时(C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6 μg/ (kg·h)至腹膜关完.监测3组患者的BIS至拔管后60 min;监测3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1)、手术结束时(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拔管后10min (T4)、拔管后30 min (T5)和拔管后60 min(T6)6个时点的动脉平均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BIS值.比较不同时点的MAP、HR的组间和组内变化;比较不同时点的VAS痛觉评分;比较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 3组患者T2、T3、T4、T5、T6 5个时点的MAP、HR与T1时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在T2、T3、T4、T5、T65个时点的MAP、HR与B、C组对应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C组患者拔管后在T3、T4、T5、T6 5个相对应时间点的VAS痛觉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C组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即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h)至腹膜关完,可以预防瑞芬太尼的痛觉过敏反应,而且麻醉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高血压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对应激性高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该院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手术的高血压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各30例.手术结束前10min分别给予微量泵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15μg/kg(试验组)和同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指标:(1)分别于麻醉前(T0)、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或同体积生理盐水前5min(T1)、后5min(T2)、10min(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5min(T5)、10min(T6)、30min(T7)各时点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BIS值;(2)在T5、T6、T7时点进行疼痛评分;(3)拔管时间;(4)拔管期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结果 (1)在T4、T5、T6时间点,试验组MAP、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T5、T6时点B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疼痛评分、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七氟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身麻醉苏醒拔管期应用0.15ug/kg的低剂量盐酸右美托咪定在术后早期有一定镇静作用,能明显减轻高血压老年人拔管期循环波动,但不会延长患者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术前单次预注右美托咪定对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药用量及拔管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择期头颈部需插管手术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手术时间3 h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B两组于麻醉前预注右美托咪定1μg·kg-1,C组预注等量氯化钠注射液;B组继以右美托咪定0.2μg·kg-1·h-1微泵维持,A、C组泵入等量氯化钠注射液维持;三组其余麻醉、用药方法相同。记录三组麻醉前(T0),拔管前1 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1 min(T3)、3 min(T4)、10 min(T5)的血压和心率(HR)。记录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拔管时间,术后躁动情况,评价T2时呛咳程度评分及OAA/S评分,T4时点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T1、T2时点A和B两组的收缩压和HR,以及T1时点两组的舒张压均低于C组(P<0.05或P<0.01),且拔管期间平均动脉压(MAP)波动小于C组(P<0.01)。B组拔管时间长于A、C两组(P<0.05),T2时点呛咳程度评分A组和B组相似(P>0.05),均低于C组(P<0.01);A、B两组T4时点Ramsay镇静评分相近(P>0.05),均高于C组(P<0.05)。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A组和B组均明显低于C组(P<0.01),A、B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手术时间短于3 h的全麻患者,术前单次预注右美托咪定增强麻醉深度效果与术前预注加术中维持相似,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并降低气管导管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在老年患者腹部手术中对全凭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和调控作用.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 CSI监测.C组采用常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法,同时行CSI监测其麻醉深度;T组以CSI监测值反馈调整诱导期依托咪酯和维持期异丙酚的剂量,维持CSI值在50±5,其余用药同C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切皮时(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10 min (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CSI,比较两组的麻醉药用量,患者苏醒、拔管、离开复苏室时间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等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T组SBP、DBP、HR、CSI值均较高(P<0.05),T1、T2、T3、T4各时点SBP、DBP和CSI值,T2、T3、T4各时点HR均较高;而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用量较少,苏醒、拔管和离开复苏室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知晓、术后躁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I监测和反馈调控可避免麻醉过深,减少全麻药用量,加快麻醉恢复,无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8.
脑电双频指数在小儿先心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bispectral index)在小儿先心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小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30例,随机分为BIS组(n=15)和对照组(n=15)。BIS组根据BIS值调节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在40-60,手术结束前20min,BIS维持在60-70;对照组由同一麻醉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用药。比较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BIS组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麻醉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中知晓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先心手术麻醉中,采用BIS监测可以减少术后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兰群飞  樊理华 《中国药业》2011,20(23):76-77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治疗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 选择行下腹部手术的惠儿60例,年龄2~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成氟比洛芬酯组(I组)和生理盐水组(Ⅱ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行面罩吸入8%七氟醚进行诱导,氧流量为4 L/min;术中麻醉用2%~3%七氟醚吸入维持,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深度在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观察记录一般情况、手术麻醉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并监测记录氟比洛芬酯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前(T0)、注射后5 min(T1)、10 min(T2)、拔管前5 min(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手术麻醉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13.3%)显著低于Ⅱ组(43.3%),躁动程度显著轻于Ⅱ组(P<0.05,);I组围拔管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显著低于Ⅱ组相应时点值(P<0.05);两组惠儿术后未发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在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的影响。方法将62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行全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对照组泵入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泵入右旋美托咪啶。记录两组基础(T0)、全麻诱导后5min(T1)、插管后1min(T2)、3min(T3)及5min(T4)各时点血压、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观察组T2及T3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时点BI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时点两组BIS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使用右旋美托咪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显著降低BIS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比异丙酚及七氟醚在对恶性肿瘤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采用异丙酚进行静脉麻醉,实验2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插管后即刻(T1)、切皮(T2)、手术后40 min(T3)、手术结束(T4)、清醒时BIS(T5)、拔管时BIS(T6)]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水平;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结果实验1组T1、T2、T3、T4、T5、T6时点的BIS值分别为(94.25±1.02)、(52.03±3.12)、(53.25±3.12)、(55.22±2.22)、(88.22±4.22)、(94.26±0.21),均高于实验2组的(93.16±1.02)、(49.02±3.11)、(50.17±2.11)、(51.11±1.11)、(79.46±4.18)、(93.24±0.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85±15)、(73±3)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水平分别为(86±14)、(77±2)mm Hg;实验1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5±11)、(63±14)次/min,实验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心率水平分别为(74±9)、(64±15)次/min。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分别为(15.0±8.0)、(20.0±6.0)min,均明显短于实验2组的(22.0±14.0)min、(28.0±12.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麻醉阶段,采用异丙酚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麻醉,医生对患者麻醉时间的把控更为具体,麻醉程度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在依托咪酯脂肪乳全凭静脉麻醉中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反馈调控依托咪酯脂肪乳输注速度,探讨依托咪酯脂肪乳快通道麻醉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ASA Ⅰ~Ⅱ级6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患者以抽签形式随机分为实验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诱导和维持麻醉.Ⅰ组根据BIS值反馈调整依托咪酯脂肪乳速度维持麻醉深度,使BIS值维持在40~50;Ⅱ组以0.6~1.2mg· kg-1· h-1持续泵注依托咪酯脂肪乳.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记录麻醉时间(T1)、手术时间(T2)、BIS达90的时间(T3)、苏醒时间(T4)、拔管时间(T5)、PACU停留时间(T6);统计麻醉药用量;记录并发症.结果 Ⅱ组切皮前、切皮时、术中探查时、缝皮时各时间点的BIS值均明显低于Ⅰ组(P<0.01),两组麻醉诱导前和拔管时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T3、T4、T5、T6均明显比Ⅱ组缩短(P<0.01);Ⅰ组依托咪酯总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结论 BIS监测下,依托咪酯脂肪乳用量少,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PACU停留时间短,能达到快通道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胸科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采用双盲、完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右美托咪啶0.5μg.kg-1组(D1组)、1μg.kg-1组(D2组)、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D1,D2组右美托咪啶用生理盐水配制成4μg.mL-1的浓度,手术结束前30 min用微量输液泵10 min静脉注射完毕。C组持续输注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患者麻醉前(T0)、苏醒时(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几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BIS数值,并记录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警觉镇静(OAA/S)评分及术后躁动情况。结果:C组血压、心率在苏醒时、拔管即刻、拔管后均较术前和D1,D2组明显升高(P<0.05)。D1,D2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OAA/S评分明显减低(P<0.05)。与C组,D1组比较,D2组BIS值、OAA/S评分明显减低(P<0.05)。3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啶可有效减轻胸科手术患者拔管时的应激反应,降低苏醒期躁动不安发生率,0.5μg.kg-1组即可起到良好的术后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5,(33):4649-4651
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和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52例接受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阿曲库铵0.5 mg/kg+瑞芬太尼1μg/kg麻醉诱导后;观察组患者吸入七氟烷;对照组患者输注丙泊酚。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切皮时(T3)、气腹后10 min(T4)、气腹结束前(T5)、拔管结束时(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及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6时SBP、HR,T4~6时DBP均显著高于同组T0时,T1~5时BIS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管后0.5 h及拔管后1 h 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术前,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拔管后3 h 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拔管后0.5 h及拔管后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及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或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均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但七氟烷可控性更佳,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及麻药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组)、单次输注右美托咪定组(D组)及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组(C组),每组20例。全身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按同速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之后以0.15μg/(kg·h)速率持续泵注至术毕前30 min;P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记录患者在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气腹后(T5)、术毕停药即刻(T6)、拔管后即刻(T7)和拔管后3 min(T8)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结果 C组T3、T5、T7时点SBP,T5、T7时点DBP及T1~T7时点HR低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3、T5时点SBP及T1~T7时点HR低于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3、T5、T7时点SBP,T7时点DBP均高于T0时点,T2和T4~T6时点HR均低于T0时点,T7时点HR高于T0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T6时点HR均低于T0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6时点HR均低于T0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瑞芬太尼用量较P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低剂量输注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减轻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患者在气管插管、气腹和术后拔管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能减少瑞芬太尼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下腹部手术中预注射不同升压药物对患者升压反应性、手术指标、不良反应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及复苏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300例,按照不同预注射药物分为生理盐水组、麻黄碱组、去氧肾上腺素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注射药物后1 min(T1)、注射药物后3 min(T2)、注射药物后5 min(T3)、注射药物后7 min(T4)、注射药物后9 min(T5)时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ence,SVR)、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术中低血压、高血压、术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T0—T5时BIS值及停止靶控输注后BIS升至65,75,85,95及患者呼吸恢复、神志恢复和拔管的时间。结果 麻黄碱组SBP、DBP、MAP、HR、CO在T1—T5时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去氧肾上腺素组SBP、DBP、MAP在T1—T5时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HR在T1—T5时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麻黄碱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低血压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麻黄碱组BIS值在T1—T5时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去氧肾上腺素组BIS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麻黄碱组BIS值恢复至65,75的时间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但BIS值恢复至85,95和呼吸恢复、神志恢复、拔管时间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去氧肾上腺素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BIS值恢复时间和复苏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期预注射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能够升高血压,减少围术期低血压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复苏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右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快通道麻醉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2例患者,ASAI-Ⅱ级,择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以瑞芬太尼及丙泊酚诱导和维持,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10)。分别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分别于各个时点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各时点的肾上腺素(E)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在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2)、切皮时(T4)比麻醉诱导前(T1)明显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1min(T3)比麻醉诱导前(T1)明显增高(P<0.05)。术后恢复好,无术中知晓。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右胸小切口房缺封堵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后能早期拔管,适用心脏快通道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术麻醉效果和母婴结局影响。方法:90例单胎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入选本研究,ASA I~Ⅱ级,随机分为3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芬太尼0.2μg/kg,A组(n=30)给予布比卡因5 mg,B组(n=30)给予布比卡因7.5 mg,C组(n=30)给予布比卡因10 mg。比较3组不同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中七氟烷、顺阿曲库铵用量、拔管后5 min疼痛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并比较3组苏醒相关指标,比较3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C组T2、T3时刻MAP均低于A组,T2时刻HR低于A组(均P<0.05),A组T1、T2、T3时刻MAP、HR均高于T0时刻,C组T1、T2、T3时刻MAP、HR均低于T0时刻(均P<0.05),B组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均P>0.05)。B组、C组七氟烷、顺阿曲库铵用量均低于A组(均P<0.05),且B组、C组拔管后5 min 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C组麻醉药物用量及拔管后5 min低于B组,但是无显著差异(均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C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C组短于B组,但是无显著差异(均P>0.05)。3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给予布比卡因7.5 mg血流动力学平稳,且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小儿心导管术麻醉维持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进行心导管术的1~11岁儿童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七氟烷组(DS组)41例和七氟烷组(S组)43例。所有患儿均于入室后,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1。DS组静脉泵持续10 min输入复合量的右美托咪啶1μg·kg-1,术中再予维持量2μg·kg-1·h-1,S组用0.9%氯化钠代替。2组术中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通过调节七氟烷吸入浓度使BIS值维持在55~65之间。记录2组患儿入室时(T0)、喉罩置入即刻(T1)、喉罩置入后20 min(T2)、喉罩拔除即刻(T3)各时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BIS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镇静药使用情况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T1~T3各时点的DS组心率明显低于S组(P<0.01)。T2、T3时点,DS组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明显低于S组(P<0.01)。DS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1)。初醒时点,DS组镇静躁动评分明显低于S组(P<0.01)。术后,DS组躁动需加镇静药例数(12例)明显少于S组(3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啶能优化小儿心导管术的麻醉维持和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在丙泊酚与七氟烷深麻醉下拔管后患者基础生命体征的变化。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合并高血压(3级,极高危)的77例患者,其中37例使用七氟烷进行深麻醉下拔管,作为A组;其余40例患者使用丙泊酚进行深麻醉,作为B组。两组患者均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拔管操作,以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间(T1)、气管拔管前时间(T2)、气管拔出后0min(T3)、气管拔出后5min(T4)、气管拔出后10min(T5)的SBP、DBP、HR、SpO2值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SBP、DBP、Sp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作为高血压患者手术的麻醉剂,可以减少患者再拔出气管后出现的不良症状,其临床效果要优于七氟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