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均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诱导,芬太尼、维库溴铵复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体位和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1例在ICU再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经过积极抢救痊愈出院,其余无并发症顺利康复。结论:OPCAB手术时合理运用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合理运用体位的变化,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心肌的氧供需平衡,对于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优点.方法:2006~2008年收治实施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68例,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近远期效果.结果:行OPCAB患者68例,搭桥数目2~6支,平均移植血管2.65±0.94支;呼吸机应用4~20小时,平均8.5小时.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1例切口愈合不良(胸骨松动),6例房颤,3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术后应用小剂量正性肌力药物,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应用辅助循环.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10~40个月,64例心绞痛完全消失,4例心绞痛减轻,心功能Ⅰ~Ⅱ级.结论: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恰当的选择手术方案,认真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PCABG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及处理.方法 1999年1月~2007年6月所收治的206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病人,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CCABG)118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PCAB)88例,常规游离大隐静脉和左内乳动脉,年轻者游离左佣桡动脉.术中注意维持好生命体征指标,术后加强物理治疗及营养支持,控制好血糖等.结果 行CCABG惠者118例,平均移植血管(3.08±0.75)支,呼吸机应用应用10~38h,平均16h.行OPCAB患者88例.平均移植血管(2.24±0.82)支,呼吸机应用4~10h,平均6h.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综合征6例,呼吸功能不全8例,2例切口愈合不良(胸骨松动),二次开胸止血2例、9例房颤、3例室性心律失常,16例术后应用小剂量正性肌力药物,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均未应用辅助循环.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严重肺炎、肺不张等肺部及脑部、肾脏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3~60月,1例14月后出现心绞痛,经冠脉造影证实桥再次堵塞,经用药物控制症状;1例60个月后死于其它疾病,余均恢复良好,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恰当的选择手术方案,认真细致的手术操作,加强体外循环、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CABG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研究米力农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方法 :连续 51例OPCAB病人术中使用米力农 ,其中有不稳定性心绞痛 8例 ,急性心梗 15例 ,心梗距手术时间 30 0± 2 6 1d。并充血性心衰 9例 ,肺动脉高压 12例。其中左主干狭窄者 10例 ,狭窄度为 70 9± 2 7 6 % ,三支病变 4 2例。全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 1 7±13 0 %。术中先静脉注射一负荷量 ( 50 μg kg)米力农 ,然后滴注维持量 ( 0 5μg kg min)至手术结束。记录 (或计算 )米力农使用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心率 (HR)和其它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结果 :与使用前相比 ,米力农使用后MAP显著升高 ,CVP和HR显著降低 ,而其它三种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均无明显变化。手术时间 179 4± 37 1min,无手术死亡。结论 :米力农能稳定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 ,有利于手术和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心肌缺血的预防及麻醉处理。方法33例患者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氟醚低浓度间断吸入,丙泊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实施OPCAB。术中持续静脉点滴硝酸甘油;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结果全组33例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术前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术后监护特点和处理体会。方法:2002年2月~2003年4月211例OPCAB术后患者均带气管插管进外科ICU监护。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6.5±4.5)小时。ICU停留时间2~3天。二次插管2例。引流量平均(530±280)ml。二次开胸止血2例。心律失常46例:消化道出血2例。全组死亡2例。结论:维持OPCAB术后早期循环功能的稳定,适时拔除气管插管,减少不良刺激,控制术后早期高血压,控制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治心律失常,监测血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对OPCAB术后患者的平稳恢复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外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222老年病人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手术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酶的改变/刘正德一//临床麻醉学杂志一1996,12(5)一243 观测10例60岁以上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麻醉前后、手术前后SOD活性、LPO的变化。结果表明,老年病人的SOD活性、LPO等术前与常人无明显差异,对于创伤不大,麻醉药物单纯、术中心血管功能稳定、手术时间不长的情况下术前、麻醉后、术毕测试结果显示亦无明显改变(尸>。.05)。认为老年病人围术期应尽量维持机体内稳态稳定.减少手术创伤,尽量避免用抑制SOD活性的药物、亦应积极清除体内产生的LPO物质,从而确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OPCAB手术患者37例,分为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组22例(P组)和对照组15例(C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劈开胸骨、心脏操作、术毕时血压、心率变化;术前、术中、术毕抽血测定CK-MB;并记录两组芬太尼用量,术中心律失常、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心梗发生例数,术后苏醒、拔管时间、ICU停留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诱导后及血管吻合时血压、心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术前、术中、术后CK-MB逐渐上升,但C组上升比P组明显;P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P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比C组快(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心律失常、心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OPCAB术中异丙酚-利多卡因-芬太尼复合麻醉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增加心肌氧耗,苏醒快,可早期拔管,可安全应用于快通道OPCAB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麻醉特点,为今后开展类似手术提供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20例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结果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衰或心梗,CPB时间为58~204( 80.6±4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5~ 125( 53.4±32.2) ain,开放主动脉后均自动复跳,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麻醉平稳,停CPB时SBP为(78.6+8.0)mmHg,DBP为(45.4±3.5)mmHg,HR为(130.8±10.5)次/min,术中无死亡及麻醉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率为5%,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以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辅以严密监测,尽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的麻醉管理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于术前有心功能损害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