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部分慢性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58眼),合并晶状体浑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眼压低于术前,部分前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即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避免青光眼发作,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岳阳市一医院眼科2007年8月~2008年10月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均合并晶状体混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的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和眼压变化。结果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P〈0.05);中央前房深度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志明  王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8-95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7眼)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黏连范围扩大,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43±4.78)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72±2.90)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2±0.35)mm增加到术后(2.45±0.26)mm,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较术前均有增宽。结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术后患者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并发症少,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可提高视力、加深前房深度、提升房角功能、降低眼压,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月~2年.结果 术后8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眼压13...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本院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5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9~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2±3.24)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96±0.243)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闫仲朝  闫静君 《中原医刊》2006,33(17):56-5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统计2003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收住我院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均伴有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视力<0.5,行表面麻醉下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12个月,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明显低于术前眼压(P<0.01)。术后前房深度都较术前明显增加,周边前房均>1CT。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不设对照组,对伊犁州奎屯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63例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变化得出结论. 结果术后视力有显著提高,术前平均眼压(30.52±6.36)mmHg,术后平均眼压(12.32±5.65)mmHg,术前术后眼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65±0.32)mm,术后平均中央前房深度为(2.92± 0.43)mm,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仅个别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在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并发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白内障并发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周边房前深度与房角等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视力情况与术前相比改善明显(P0.05);术后眼压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明显(P0.05);中央前房深度、周边房前深度与房角分级术后6个月改善情况同样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角膜水肿3眼(8.57%),前房炎症与虹膜纤维素样渗出2眼(5.71%),瞳孔人工晶体粘连1眼(2.86%)。结论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并发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可起到较为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矫正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提高前房厚度,改善房角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11.
超声乳化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患者32例(36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24眼),年龄(59.70±7.26)岁.临床前期21例(25眼),急性发作期3例(3眼),缓解期8例(8眼)。术前眼压(22.36±8.55)mmHg(范围14~30.11mmHg),经保守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mmHg以下),房角粘连闭合在1/2圆周以内,视力在0.3以下。对以上患者行单纯性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改变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6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0~18mmHg(15.68±3.90mmHg),房角均有增宽,部分患者前房开放,前房深度正常,未发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对房角粘连在1/2圆周以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及开放房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2眼,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中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眼压稳定,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术后1d、1周、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具有显著的降压和增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防治作用。方法:25例28眼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早期白内障患者,对比分析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以及房前角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提高,眼压降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结论:对于有青光眼危险解剖因素的白内障患者提倡早期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既可以提高视力,又可以控制眼压,可有效防治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达到理想的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随访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房角和眼压改变。 方法 :4 6例 5 0只老年性白内障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 ,比较术前与术后 6个月的眼压与房角改变。 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 13.76mmHg ,术后 6个月平均眼压 12 .81mmHg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术后普遍的房角改变为虹膜隔后移引起的房角增宽 ,未发现虹膜前粘连。 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远期眼压未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术后的房角较术前增宽  相似文献   

1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双东 《黑龙江医学》2009,33(5):340-342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06~2008-06间,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58例(58眼),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57例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1例无变化;54例不使用药物控制眼压下降至正常,3例使用1种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18mmHg。所有病例前房深度加深,无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51只眼)和观察组48例(53只眼)。对照组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提高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度,以及降低眼压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0例(6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的眼压、最佳视力、500μm房角开放距离、前房深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术前最佳视力<0.1有12只眼,0.1≤视力<0.3有21只眼,0.3≤视力<0.5有25只眼,≥0.5有10只眼;术后最佳视力<0.1有2只眼,0.1≤视力<0.3有10只眼,0.3≤视力<0.5有20只眼,≥0.5有36只眼。手术后1个月患者最佳视力较手术前有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6,P<0.001)。术后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500μm房角开放距离及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9%(7/68)。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增加房角开放距离,改善视力,减少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情况,随访时间1-2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2.01±0.61)kPa(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2.497±0.141)mm(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