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油气勘探是对未知领域的勘察、探索,力求新突破、新发现,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个由多源信息通过知识上升为智慧的过程。油气田的发现就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油气勘探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勘探,用知识经济理论指导勘探工作,用知识产业和知识创新成果发展油气资源的综合勘探技术、提高勘探效益是油气勘探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评价是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项目决策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评价趋向于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评价,强调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由此提出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能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及时进行调整,纠正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分析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含义的基础上,指出其阶段性、预测性、时间、规模、反馈性、技术要求、评价内容侧重性等特点,研究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目的,对其评价方式、应用条件进行了界定,指出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中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难度愈来愈大.在"背斜理论"指导下,容易找到的背斜油气藏多已被发现,我们所面临的是越来越复杂的油气勘探对象.然而,地球科学的新理论如沉积盆地动力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深盆气地质理论、成藏动力学理论等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和世界油气勘探的稳步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地球科学的新方法如盆地分析模拟技术、油藏描述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稳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保证.  相似文献   

4.
江汉油区经历四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依靠多学科协作和技术创新,取得了老油区油气勘探新突破和国内跨油区油气勘探新进展,达到了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翻番。综合江汉油区近期油气勘探成果,总结出了几点主要启示,旨在为江汉油区通过持续滚动勘探开发,增储上产。  相似文献   

5.
贺西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贺西地区板块发展演化入手,剖析了该区侏罗系的油气地质背景,指出印支末期该区形成的3个规模较大的沉降带具有形成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侏罗系烃源岩厚度较大,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油气储集与封盖条件,侏罗系是本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最后预测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江陵凹陷北部已发现5个油田,但凹陷南斜坡是勘探薄弱地区。本文针对制约本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因素,通过地震相研究、地震层速度分析和砂体预测,结合江汉油区油田勘探实践,总结了江陵凹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油气勘探潜力评价,提出了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志留系砂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之一。也是阿北-顺北区块有望获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勘探目的层。通过对阿北-顺北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志留系储盖组合、油气运移聚集及保存等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是一个在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构造斜坡,长期处于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是该区主力烃源岩;志留系红色泥岩与下砂岩段构成的储盖组合,是本区油气勘探有希望获得突破的重要组合;认为本区志留系油气勘探廊以寻找古油藏为主.古构造稳定发育区、非构造圈闭发育带、盖层发育带是油气勘探的优选区域.  相似文献   

8.
在油气勘探实践中,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油气勘探向非常规油气资源转变,传统油气地质理论与认识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已不能有效指导非常规油气勘探。从非常规油气成藏条件来看,“源”不只是生成油气的岩石,而且是勘探的储集层和目的层;致密岩层也可以成为有效储层;非常规油气的封闭机制与常规油气不同;连续和准连续成藏不需传统圈闭条件;滞留和短距离运移均可成藏;保存条件的评价方法也与常规油气不同。从油气成藏机制而言,非浮力也可成藏,且是以大面积、连片富集成藏为主;从赋存状态而言,油气除呈游离态赋存外,还可以呈吸附态、溶解态等方式赋存;从富集分布模式而言,油气除在圈闭和高点富集成藏外,盆地的洼陷、斜坡均可富集成藏并达到满凹含油。世界上非常规油气资源是常规油气资源的4倍以上,展示出巨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被视为今后中国关键的油气资源接替区,对于未来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羌塘盆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地质构造,使得目前油气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较低。复杂的表层结构和地质构造使得以往的地震勘探方法往往难以取得高质量成果。本文广泛收集了羌塘盆地以往地震资料及勘探成果,分别从单炮记录、地震反射剖面等方面对勘探技术现状和前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羌塘盆地“双高双复杂”、整体资料品质差、勘探程度低、施工困难等难点。可以分别通过地震采集攻关、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相结合、多元化物探综合解释和地震勘探设备及工艺改良等应对措施,从4个方面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为新一轮西藏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突破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资源均面临着逐渐匮乏的局面,而人们对于各项资源的需求却在不断提升,石油资源也正面临着这个局面,为了能够开采出更多的油气资源,我国一直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创新和完善。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物理勘探技术的相关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油气开采中的应用,以及地区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文北地区的地层、构造、生储盖及后期的油气保存条件 ,总结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结合近几年的勘探开发实践 ,认为文西地区北部下步滚动勘探应以沙二下亚段、沙三中亚段层系为主 ,采用定向井技术 ,进行多层兼探 ,着重寻找“墙角”式断块油藏及隐蔽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2.
关于盖层与油气聚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盖层的宏观和微观性质出发,较系统地阐述了盖层与油气聚集关系,以及盖层封闭条件下油气聚集机制,对油气勘探评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口凹陷的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黄口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指出黄口凹陷内存在4套烃源岩和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最主要的烃源岩是石炭一二叠纪煤系;黄口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为黄口次凹的中、西部及商丘次凹,而黄口次凹中向杨集、砀山凸起的斜坡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4.
作为热接触变质的产物,角岩在石墨、硅灰石、红柱石等变质成因非金属矿床和各种金属矿床以及油气矿藏均可见,但对其调查研究成果并不多。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在南岭、冈底斯等重要成矿带地质找矿的实践,通过对与矿产资源有关的角岩广义概念的界定,概述了与角岩有关的各主要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如石墨、硅灰石、红柱石等变质成因非金属矿床,钨、钼、铁、铜、铀、金、铅锌、锡、银和稀有金属矿床以及油气矿藏;举例阐述了近年来角岩发育矿区深部找矿中的新突破,如江西淘锡坑钨矿,广西大厂铜坑至拉么一带的锡多金属矿床,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云南老厂银铅锌矿、羊拉铜矿、雪鸡坪铜矿等矿区;讨论了角岩型矿床成矿预测的准则。结果表明:矿区和矿田大比例尺深部预测时应注意岩石组合、干湿关系、封闭与开放体系、岩石物性和分带性、原岩岩性及其空间配置关系;区域性中、小比例尺成矿评价时应注意角岩的空间分布、岩石学特征与矿产资源的专属性关系等;利用角岩预测隐伏岩体的应用前景广泛,在深部找矿中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加强角岩与成矿关系的理论研究,对以往地质填图工作中发现的“角岩化带”可重新评价其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齐家—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平洋;齐家—古龙凹陷沿滨州铁路至富拉尔基;齐家—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研究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圈闭才是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最优化在工程中的应用,对"油气储运工程最优化"课程进行介绍,以及最优化在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应用,说明"油气储运工程最优化"在油气储运专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Jason反演的技术原理和特点.针对胜利油田桩106地区上第三系河流相岩性隐蔽油气藏储层厚度变化大、油气聚集成藏复杂的特点,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对桩106地区馆上段进行了处理与描述,主要包括合成地震记录标定、选取合理的反演参数、制作高质量的井模型,从而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真正实现了三维高频带地震资料反演.查清了该地区储层的分布规律,可以识别3~5m的储集层,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气两相流温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集输管线的沿程温降主要与压降、总传热系数有关,而油气两相流在沿程的流动过程中不稳定,流态多变,导致了压降的计算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考虑了平均含气率与焦耳-汤姆逊效应对温降的影响后,建立了集输管线的油气两相流温降数学模型,采用了贝克流型划分法对油气两相流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优于苏霍夫公式所计算的结果,说明了该计算方法能够提高油气两相流温降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油气集输管线的沿程温降主要与压降、总传热系数有关,而油气两相流在沿程的流动过程中不稳定,流态多变,导致压降的计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在考虑了平均含气率与焦耳-汤姆逊效应对温降的影响后,建立了集输管线的3种油气两相流温降数学模型,采用了贝克流型划分法对油气两相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用液体持液率H1代替质量含气率Xwg计算多相流的混合比热Cp,能够提高油气两相流温降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