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1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异常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表现:①双侧脑室前后角周围对称分布斑片状低密度影;②两侧脑室旁半卵园中心不对称或对称分布小斑片,小园片低密度影;③两侧半球白质内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小斑片,小园片低密度影;④多伴有脑腔隙性梗塞和脑萎缩。CT分四型:Ⅰ型即侧脑室前后角型;Ⅱ型即两侧脑室旁型;Ⅲ型即大脑半球白质型;Ⅳ型即混合型。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根据上述各种异常CT表现结合临床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史可以进行CT诊断。  相似文献   

2.
方凯 《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118-119
目的探索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理变化和CT主要征象。方法对33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结合病理学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边缘呈月晕状。位于侧脑室体旁26例,侧脑室体前角周围31例,后角周围20例,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区24例,均为对称性分布;合并腔隙性脑梗死32例,脑萎缩29例。有高血压者30例,占90.9%。进行性痴呆及精神障碍15例。肢体无力或偏瘫11例,言语不清7例。30例有眼底动脉硬化。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氧而引起脑白质受损,CT诊断的主要依据就是双侧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改变,多伴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而无症状的脑白质稀疏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征象。  相似文献   

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头颅MRI表现可分为3型:(1)神经核团受累型;(2)脑白质受累型;(3)皮层受累型。MRI特征:苍白球为对称性的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皮层下白质为对称性的弥漫、模糊云雾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亦为对称云絮状长T1、长T2信号,胼胝体常受累。MRI显示苍白球合并脑白质受累者及皮层受累者,临床表现较重。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磁共振改变。  相似文献   

4.
郑运松  牛锐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17-1919
目的:探讨急性-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资料。结果: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头颅MRI表现可分为3型:(1)神经核团受累型;(2)脑白质受累型;(3)皮层受累型。MRI特征:苍白球为对称性的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皮层下白质为对称性的弥漫、模糊云雾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白质亦为对称云絮状长T1、长T2信号,胼胝体常受累。MRI显示苍白球合并脑白质受累者及皮层受累者,临床表现较重。结论: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磁共振改变。  相似文献   

5.
王勇  张晖  耿左军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12,34(8):1147-1149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各向异性(FA)值对鉴别单纯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A)及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的单纯老年LA患者68例及SAE患者36例应用超高场3.0 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于室周不同白质区域测量脑白质病灶的FA值.结果 单纯老年LA及SAE患者脑白质病灶的病变程度与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5,P=0.013);LA患者在侧脑室前角及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的FA值与SAE患者组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0 T磁共振的DTI技术,通过测量及观察特定脑白质病变区域的FA值,可更为准确的鉴别单纯老年人LA病灶与SAE病灶,有助于在SAE发病早期就能够得到及时诊断,辅助临床尽早干预,以改善SA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因、诊治.方法对65例经临床及CT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多数有高血压病史,临床有智力障碍,脑CT有不同程度的白质低密度影及侧脑室扩大,脑沟、裂池增宽.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导致SAE的主要原因,对SAE的诊断,应强调存在智能障碍,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做到及早诊治,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分析(附5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江西医药》2005,40(7):411-412
目的通过5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分析,提高诊断水平,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5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CT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并按Goto分型。结果56例中有高血压者36例(64.28%),有智力障碍者45例(80.36%),56例(100%)CT表现为脑室周围低密度。Goto Ⅰ型20例(35.7%)Ⅱ型30例(53.77%)Ⅲ型6例(10.7%)。结论SAE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脑组织损害达到一定容积才发生痴呆,SAE最特征的CT表现为脑室周围低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与脊髓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确诊MS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MS病灶颅内好发部位为侧脑室周围(50.2%),半卵圆中心(24.7%),胼胝体(11.2%),脑干(8.5%),小脑(5.2%)。脊髓为颈胸段,双侧脑室旁病灶为多发大小形态不同的长T1、长T2信号影与侧脑室壁垂直,脊髓病灶为纵行长T1、长T2及等T1、长T2信号影。结论 MS的MRI特点主要为脑和脊髓白质多发大小形态不同病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病因、临床表现及CT/MR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禹州市人民医院经MR I及临床证实为PVL的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28例(61%),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足月儿18例(39%)。46例中轻度19例,中度15例,重度12例(其中胼胝体发育不良4例)。CT/MR表现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大及侧脑室旁白质减少,侧脑室旁范围不等的斑片状长T1长T2软化灶。结论 PVL是脑性瘫痪的一个主要原因,CT和MR在PVL的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17例SAE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方法:本组117病例中,男81例,女36例,年龄范围56~81岁,观察临床CT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其临床表现为智力减退、神经精神障碍、下肢无力及行走障碍、偏瘫。CT表现为侧脑室周围分布多发斑片状或弥漫性、相互融合低密度阴影,边界不清,多为双侧对称分布,以两侧脑室额角周围最易受累且最早出现,其次为放射冠,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周围、半卵圆中心,多伴有脑萎缩及脑梗塞。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诊断SAE的病变程度,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患者早期CT检查,防治SAE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丁伟 《云南医药》2001,22(2):128-12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对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MRI示脑室周围白质疏松,脱髓鞘改变。结论: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诊断应强调存在一定程度的持久缺损智能,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应该是动态的,对不典型病例应进行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筛选临床诊治 38例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学资料 ,均加做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检查 ,其中 2 4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脑内有多发病灶 2 8例 ,单发病灶 10例 ,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MRI上呈长T1长T2 信号 ,增强扫描中 13例呈不规则不均匀斑片状强化及类环形强化。结论 头颅MRI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的临床、病理及MRI表现特征,提高其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有完整资料的PVL的MRI及临床表现。结果 51例中48例(含9例足月儿)有宫内窘迫、感染或难产史,其中42例为早产儿,9例为足月儿。平均体重2080 g。49例可见脑室旁长T1长T2信号影,其中异常信号局限在三角区周围者25例,局限在额角旁及后角旁分别为6例和4例,累及侧脑室体部周围白质及半卵圆区分别为14例和6例,2例脑室周围无明显异常信号。39例出现侧脑室扩大变形,以后角变形为主,3例侧脑室形态无明显变化。21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结论 MRI表现为侧脑室周围白质异常信号、侧脑室形态改变和(或)胼胝体形态、体积的改变为诊断PVL的要点。同时,应结合是否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及难产的临床资料,可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而及早干预可改善该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分析了10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 CT 表现,讨论了该病的 CT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些患者在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痴呆、肢体活动障碍和精神障碍。CT 所见主要有:①两侧脑室旁白质内低密度灶;②多发或单发小梗塞灶;③两侧脑室扩大。作者认为,本病的CT 影像较有特征性,CT 能够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15.
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向东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8):1342-1343
目的 探讨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MRI特征。方法 对39例PV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9例PVL的MRI表现:(1)脑白质减少:单纯在三角区12例,三角区和半卵圆中心7例。(2)病灶形态:斑片状20例,斑点状13例,条纹状6例。(3)病灶信号:呈长T1或等T1、长T2变化。(4)脑室扩大:侧脑室体部31例.三角部扩大8例。(5)脑室形态不规则11例。(6)其他:外侧裂加深加宽4例,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结论 MRI是早期诊断PVL的方法,可清楚显示PVL的病变程度与范围。  相似文献   

16.
报告2019年7月8日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大叶性肺炎后继发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炎/脑病的病人,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头痛、精神异常、走路不稳等神经系统症状,胸部CT示右肺多发炎性实变,颅脑MRI表现为胼胝体压部、半卵圆中心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的病灶,治疗后复查颅脑MRI胼胝体压部及半卵圆中心病变消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磁敏感成像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T1WI高信号机制.方法:对49例符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患儿行MRJ检查,病例均行轴位T1WI、T2WI、DWI及SWI扫描,观察SWI上的所见并和常规MR图像对照.结果:在T1WI上的异常所见多为位于皮层及其皮层下白质片状高信号,共计46个病灶,其次是沿侧脑室壁、侧脑室三角部的脑深部白质的小斑点状、条状高信号,达39个病灶,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T1W高信号病灶14个,上述病灶在SWI上为中等信号,与周围组织信号无明显差异.结论:SWI成像提示出血并不是造成HIE脑实质T1WI高信号的主要原因.T1W高信号的产生主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苯中毒性脑病MSCT和MR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已经确诊的11例甲苯中毒性脑病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结果 11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在CT上有阳性征象,MR图像上均有异常改变。CT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白质及灰质核团对称分布的斑片状低密度区。MR颅脑图像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皮层下、半卵圆区、外囊及丘脑等神经核团的水肿,均匀对称性分布,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改变。结论 MR在中毒性脑病上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晓鸣 《淮海医药》2006,24(2):120-120
目的总结皮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表现.方法对3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资料加以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弥漫性脑白质低密度改变,脑梗塞和脑萎缩.结论 SAE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常在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CT有明确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可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总结和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MRI资料。结果①苍白球异常信号13例,其中11例为双侧对称性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例分别为左右侧苍白球短T1长T2信号;②脑白质异常信号8例,表现为侧脑室旁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分布对称;③脑白质并基底节区异常信号9例,并苍白球异常信号7例,左侧内囊及右侧尾状核异常信号各1例。结论MRI是诊断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