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及100%转色-完全成熟2个生长期分别采用50%、20%遮光的遮阳网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以正常生长果实为空白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达到成熟时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分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遮光程度的遮阳网遮光处理后浆果到达成熟时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的样品中检测到15种花色苷,而其余4种处理检测到14种花色苷,未检测到3’-甲基花青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不同遮光处理后其花色苷总量均高于对照,而甲基化花色苷仍为主要花色苷,其中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5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显著提高了样品中甲基化花色苷含量。经过不同遮光处理后花色苷组分构成均有改变: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进行遮光,明显提高了香豆酰化修饰花色苷及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的遮光显著提高了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4种遮光处理均使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含量显著降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主要增加了3’-甲基花青素乙酰化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花青素葡萄糖苷、3’-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5):122-127
以河西走廊产区不同产地美乐(Merlot)葡萄为原料,采用HPLC检测葡萄果皮及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主要花色苷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不同产地美乐葡萄果皮、葡萄酒中均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为主体花色苷,具有产地特征;浸渍及发酵结束后花翠素类、花青素类、甲基花翠素类和甲基花青素类花色苷相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二甲花翠素类相对含量上升,各产地量变幅度不尽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中香豆酰化类花色苷的比例对各产地差异性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3.
用HPLC分析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花色素苷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赤霞珠是酿造干红葡萄酒的优良传统品种。以HPLC方法对不同产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花色素苷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都含有:花翠素3-O-葡萄糖苷,花青素3-O-葡萄糖苷,3’-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对香豆酰)一葡萄糖苷等9种花色素苷,而其中的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46.75%-60.31%)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22.37%-29.03%)是赤霞珠葡萄酒中的主要花色素苷。赤霞珠葡萄酒中甲基花青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葡萄糖苷的总量与甲基花青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香豆酰)葡萄糖苷的总量比率存在大于3这一经验值,为3.92~7.40。  相似文献   

4.
桑叶葡萄和刺葡萄果皮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霞  刘崇怀  张静  樊秀彩 《食品科学》2011,32(14):264-267
采用超声波辅助法,利用甲醇从桑叶葡萄和刺葡萄果皮中提取花色苷,利用乙酸乙酯从两种葡萄果皮中提取非花色苷,液质联用定性定量分析两种葡萄果皮中花色苷及非花色苷酚的组成。桑叶葡萄果皮共检测出花色苷20种,非花色苷酚6种。刺葡萄果皮中共检测出花色苷6种,非花色苷酚15种。刺葡萄果皮中主要的花色苷是花翠素3,5-二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5-二葡萄糖苷,而桑叶葡萄果皮以二甲花翠素3,5-二葡萄糖苷和3'甲基花翠素-3,5-二葡萄糖苷为主。两种野生葡萄果皮中主要的非花色苷酚是阿魏酸酒石酸酯及其衍生物,阿魏酸己糖酯和槲皮素-3-O-鼠李糖苷,刺葡萄果皮中非花色苷酚的含量比桑叶葡萄中的多。  相似文献   

5.
HPLC法测定套袋巨峰葡萄中的花色素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套袋对葡萄果实的花色素苷种类与相对含量的影响,以巨峰葡萄二次果为试材,利用甲醇和超声波提取葡萄中的花色素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套袋果实以甲基花青素3-O-葡萄精、甲基花青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和3'-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为主,构成了不套袋果实的主要呈色成分,表现为紫色.套袋果实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对香豆酰)葡萄糖苷和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苷为主,构成了套袋果实的主要呈色成分,表现为紫红色.套袋后葡萄果实表面光洁,色泽更鲜艳.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两种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乙酰葡萄糖苷和花翠素3-O-葡萄糖苷是戎子酒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要呈色花色苷。陈酿过程中,2号酒的总花色苷下降高于1号酒;1号酒二甲花翠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率最高,2号酒甲基花青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最高;不同型橡木桶对酒中花色苷的降低区别较为明显;三种呈色花色苷的下降与总花色苷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选取昌吉遗韵酒庄酿酒葡萄赤霞珠为实验材料,分别在果实5%转色至成熟及果实100%转色至成熟两个生长期采用遮光率为50%(网1)、20%(网2)的遮阳网在不同时期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检测葡萄果实果皮中非花色苷酚的含量,并对非花色苷酚组分构成进行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探究葡萄果实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搭建遮阳网对葡萄果实非花色苷酚结构组分及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果实5%转色至完全成熟搭建遮光率50%、20%遮阳网处理(Q1、Q2)及果实100%转色至完全成熟期间搭建遮光率20%遮阳网处理(H2)非花色苷酚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用PLS-DA分析可得到,遮光处理会影响葡萄果实中黄烷-3-醇、槲皮素类物质、杨梅酮类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外源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转色期对葡萄果实喷施400 mg/L乙烯利(含1 mL/L Tween-80)(处理组)或1 mL/L Tween-80(对照组),采收期采收并进行小容器发酵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对葡萄酒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可有效提高葡萄酒的饱和度(C值)及红黄色色调(a值和b值),提高葡萄酒中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为主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同时以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主的大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和非花色苷酚的总质量浓度也显著提高,而葡萄酒中的花青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3-O-(6-O-反式香豆酰化)葡萄糖苷和水杨酸质量浓度不受乙烯利处理的影响。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花色苷酚中的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和羟基苯甲酸中的没食子酸是其主要的差异性酚类物质组分,且对乙烯利处理的葡萄酒贡献较大。乙烯利处理能够提高葡萄酒中3’5’/3’-羟基取代花色苷、甲基化/未甲基化花色苷、吡喃/非吡喃花色苷的比例,同时降低3’5’/3’-羟基取代黄烷醇和3’5’/3’-羟基取代黄酮醇的比例。综上,田间应用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有助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可应用于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9.
烟台产区三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花色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台蓬莱产区3个红色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成熟果皮中花色苷的组分和含量。在3个品种中共定性检测出15种花色苷组分(‘马瑟兰’检测出12种,‘赤霞珠’和‘小味儿多’检测出14种)。利用相对百分含量对15种花色苷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3个品种均以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含量最高,其它花色苷含量依酿酒葡萄品种不同而各异;‘马瑟兰’的酰化类花色苷含量较高,3个品种的酰化表达方式存在差异;5种基本花色苷含量顺序为小味儿多马瑟兰赤霞珠,其中‘马瑟兰’中未检测到花青素-3-O-葡萄糖苷。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干旱河谷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的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色苷是葡萄果实主要呈色物质,其积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川西北干旱河谷地区的赤霞珠葡萄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果实成熟过程中花色苷的组成与含量及部分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从果实完全转色至随后的3或4周内,是花色苷积累的高峰期;酰化和非酰化花色苷的相对比例及甲基化和非甲基化花色苷的相对比例不随成熟进程或年份而变化,但花翠素类与花青素类花色苷的相对比例受年份影响较大,降雨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它可能通过影响花色苷积累高峰期果实类黄酮代谢中F3'H和F3'5'H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碳的分支流向.  相似文献   

11.
分析苹果白兰地橡木桶陈酿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陈酿时间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共鉴定出90种化合物,其中酯类物质43种,醇类物质32种,酸类物质15种。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苹果白兰地共同酯类及酸类香气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共同醇类香气物质总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酸类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陈酿过程中,苹果白兰地中的香气成分发生着生成、更替、消失的动态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整个陈酿过程挥发性物质随变化规律聚集为3类,不同大类的苹果白兰地呈现出不尽相同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湖北保康地区鲊广椒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在玉米碜和红辣椒为原料的基质中的发酵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分离出的20 株乳酸菌菌株,共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食品乳杆菌(L. alimentarius)、面包乳杆菌(L. crustorum)和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4 个种,其中15 株为植物乳杆菌。对比自然发酵的鲊广椒,电子鼻传感器W1C、W3C和W5C对多数植物乳杆菌制备样品的响应值明显偏大,同时酸味、鲜味和丰度亦有明显的提升。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使用L. plantarum HBUAS52327和L. plantarum HBUAS52332纯种发酵的鲊广椒具有优良的品质。由此可见,保康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以植物乳杆菌为主,且添加植物乳杆菌进行纯种发酵可提升鲊广椒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烤烟菽麻间作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烤烟品种云烟87和菽麻品种I4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烤烟菽麻间作方式对烤烟根结线虫防效,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烤烟单作处理相比,烤烟与菽麻间作方式为2:1时,根结线虫的防效为41.67%,能改善烤烟的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产值和均价分别提高了456.69 kg/hm2、16 550.65元/hm2和4.15元/kg;烤烟与菽麻间作方式为1:1时,根结线虫的防效为53.53%,并显著改善烤烟的农艺性状,烟叶产量、产值和均价分别增加了843.85 kg/hm2、30 295.42元/hm2和6.39元/kg;烤烟与菽麻间作方式为2:3时,根结线虫防效为64.23%,降低了烤烟的株高,对烟叶产量产值等无明显提高。因此,烤烟与菽麻间作对根结线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产值,以1:1间作方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郭楠楠  张岩  李永波  张涛  张雅伦  周巍  王红 《食品科学》2019,40(14):346-351
为定量分析市售杏仁露中杏仁源性成分和掺假花生源性成分的含量,本研究基于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PCR)技术建立准确的检测方法。从杏仁、花生的植物组织提取核酸后,建立植物源性成分质量(M)与DNA拷贝数(C)之间的线性关系。ddPCR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杏仁、花生的质量和DNA含量、DNA含量和DNA拷贝数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以DNA含量为中间值换算得出公式:M杏仁=0.13C+1.24,M花生=0.081C-0.63。通过已知混合比例的两物种掺假模型验证该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并对市售的12 个杏仁露样品进行检测。研究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能达到精准定量。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可有效甄别杏仁露中的花生源性成分为无意沾染或有意掺杂,在杏仁露中杏仁和花生含量的定量检测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为植物蛋白饮料的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毛织物的孔隙特征对其透湿性的作用机制,建立毛织物孔隙特征与其透湿性的经验关系模型,采用体积孔隙率、表面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毛织物的孔隙特征进行表征,用湿阻表征织物透湿性;分别测试了24种毛织物试样的孔隙指标和湿阻;最后分别建立各孔隙特征指标与湿阻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得到的经验关系曲线表明:3个织物孔隙特征指标分别与湿阻呈一定程度的非线性相关性,且都呈先正相关后负相关的特征,即湿阻在一定区域存在最高值;当体积孔隙率为60%时湿阻进入最高值区域;当表面孔隙率超过1.5%时,其对湿阻的影响关系开始明显,表面孔隙率在3%附近湿阻呈最高值;当平均孔径在45 μm左右时,湿阻到达最高区域。  相似文献   

16.
以火龙果皮干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纤维素酶法辅助乙醇提取火龙果色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纤维酶添加量、乙醇浓度、超声功率和提取时间对红龙果皮中的色素甜菜红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酶添加量为1 %、乙醇浓度为30 %、超声功率50 W和提取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火龙果皮中的甜菜红素提取率达70.06 %,制备的火龙果皮色素粉末的色价为2.071。  相似文献   

17.
张春杰  张茜 《中国酿造》2019,38(1):204-206
熏醅是山西老陈醋生产中一道独特的工序,赋予老陈醋独特的色、香、味、体,也是老陈醋位居四大名醋之首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炭火熏醅方式在新时代产能需求及环保政策形势下,逐渐被蒸汽和电加热等熏醅方式替代,相应的工业化装备也在山西各大醋企业中不断创新发展。该文系统分析了熏醅工艺对山西老陈醋未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研究了熏醅工艺装备提升对山西老陈醋品质及功能成分的作用,指出智能化熏醅装备将成为未来熏醅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明确持续多年进行稻草溶田等措施改良土壤后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连续9年定点跟踪100%稻草溶田和冬翻晒白对植烟土壤容重、pH、有机质、氮磷钾及烤烟青枯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溶田、冬翻晒白和冬闲均可降低土壤容重,尤以稻草溶田降低土壤容重效果显著;随定点跟踪年限增加,植烟土壤pH总体为下降趋势,而稻草溶田和冬翻晒白可不同程度减缓土壤酸化;与冬闲相比,稻草溶田和冬翻晒白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而随着种烟年限的增加,植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为下降趋势;稻草溶田可显著降低烤烟青枯病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冬翻晒白则效果次之。综上所述,稻草溶田和冬翻晒白均可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钾含量等方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烟株青枯病抗性,尤以稻草溶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研究含非冻结水(较低水分含量)喷雾干燥鸡蛋全粉与含冻结水(较高水分含量)样品的热转变温度,以及鸡蛋全粉的吸附等温线,为蛋制品干燥或冷冻加工的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样品,结果发现含非冻结水样品中有两个吸热峰,分别是卵转铁蛋白和卵白蛋白的变性峰,二者的变性温度(Td)都随湿基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含冻结水的样品,冻结温度(TF)与湿基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描述,由冰晶熔融焓值得到非冻结水的湿基水分含量为0.18 g/g,再通过Clausius-Clapeyron方程得到其对应的冻结终点温度(Tm’)为-14.6 ℃。只有当湿基水分含量为0.22 g/g时,才检测到其玻璃化转变温度(-46.3 ℃)。此外,还研究了喷雾干燥鸡蛋全粉的吸附等温线,采用GAB模型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鸡蛋的吸附等温线为II型,其单分子层干基水分含量为0.043 g/g。本研究结果能为蛋制品的最适干燥或冷冻加工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湖北恩施州咸丰地区采集自然发酵的鲊广椒样品,采用传统可培养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使用所分离到的乳酸菌作为发酵剂,豇豆为原料进行泡菜的制作。通过电子鼻、电子舌与有机酸的测定,评价这些乳酸菌的泡菜发酵特性。结果显示,从5份恩施州咸丰地区鲊广椒中共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均鉴定为植物乳杆菌群。所分离的不同植物乳杆菌对泡菜水中的甲烷、有机硫化物、萜类物质以及乙醇等风味物质有较强的作用(p<0.05),但是对泡菜水样品的氨气、芳香味、烷烃与氢气类气味物质作用不明显。乳酸菌HBUAS51135、HBUAS51141、HBUAS51146、HBUAS51153、HBUAS51155、HBUAS51156与HBUAS51157发酵制作的泡菜水样品的酸味显著高于未接菌处理(p<0.05),同时苦味、涩味、后味A与后味B的值也较低。经分析,泡菜水中的主要有机酸为乳酸和乙酸,其中乳酸菌HBUAS51131、HBUAS51134、HBUAS51136、HBUAS51141、HBUAS51150、HBUAS51155和HBUAS51156发酵的泡菜水中乳酸含量均高于9.20g/L。因此,乳酸菌HBUAS51141和HBUAS5156的泡菜发酵特性更好,是豇豆泡菜复合发酵剂开发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