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7 毫秒
1.
不同固定方法对新生大鼠脑组织切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斌  谢玲  林坚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30-1731
目的:观察应用与不应用多聚甲醛心脏灌注这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新生大鼠脑组织切片的影响。方法:20只新生大鼠随机化分为灌注组与非灌注组,每组各10只。灌注组经麻醉后经左心室插入灌流针,先灌注冰冻无菌生理盐水再灌注4%多聚甲醛,灌注同时切开小部分肝脏,断头取脑,多聚甲醛浸泡固定24小时,再经70%、80%、95%、100%乙醇及二甲苯浸泡,石蜡包埋。非灌注组新生大鼠经麻醉后直接断头取脑,其它固定方法同灌注组。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鼠脑组织结构。结果:灌注组脑组织切片组织结构清晰,无共染现象,组织切片完整均匀,皮层及海马区组织、细胞形态正常,未见扩张的毛细血管。非灌注组大脑皮层及海马区组织水肿,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胞体肿胀,有些细胞境界模糊不清,核着色不良,部分视野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血管内有血细胞样物。结论:应用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对新生大鼠脑组织的固定效果较好,是应用动物脑组织切片进行形态学研究实验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2.
目的获得更好的大鼠固定脑组织从而进行脑组织切片的观察,对麻醉状态下的大鼠采用几种不同方法筛选脑组织灌流合适的操作方法。方法三组大鼠先进行麻醉,按不同方式依次从心脏灌注生理盐水和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切取其脑组织,对实验中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时间以及操作中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灌流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和时间分别为127±4.3ml,13min;148±5.8ml,15min;195±12.7ml,20min。结论通过从大鼠心尖进针通过左心室向主动脉插管,同时结扎大鼠腹主动脉的灌流方式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和时间均最少,且操作过程较容易,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组别,是大鼠通过在体心脏灌流以固定脑组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拟寻求一种更好的大鼠体脑组织灌注方法以提高灌注固定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经10%水合氯醛进行麻醉,暴露心脏和主动脉弓,以小动脉夹夹闭胸主动脉,用动脉留置针在大鼠心尖波动最明显处进针,进入约0.5 cm时,边退出针芯,边将套管自左侧心室推送至升主动脉直至套管针尾部,并关闭套管针尾端的开关,防止血液外溢,连接输液管,剪破右心耳,依次从心脏灌注0.9%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4%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结果:脑组织灌注所需的灌注液减少,灌注插管时间及总灌注时间均缩短,且灌注后脑组织更硬、色泽更白。结论:采用此种灌注方法后,其灌注固定效果明显提高,且操作过程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后适应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以及对梗死心肌面积、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灌流量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国产成年KM小鼠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组、缺血再灌注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15只.小鼠开胸心脏离体后,迅速将主动脉弓连接到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系统进行逆行灌流.各组均进行稳定灌流10 min,缺血后适应组停止灌流30 min,造成急性全心缺血,在完全再灌注早期给予反复短暂灌流/停止灌流的后适应,之后持续灌注120 min;缺血再灌注组为同期离体完成缺血30 min再灌注120 min,在停止灌流前后不做任何特殊处理;空白对照组持续离体灌流,不加任何干预.采用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的方法确定梗死心肌面积,并同步记录全程心电图,收集灌流液,测定冠状动脉灌流量.结果: 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120 min心肌梗死范围为(26.1±2.7)%,较对照组的(42.1±3.3)%明显减少(P<0.05);缺血后适应组心律失常积分为(10.2±2.5),较缺血再灌注组(12.2±1.7)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0 min 2组间冠脉血流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离体小鼠心脏缺血后适应模型的技术稳定可靠,后适应能有效地降低灌注缺血/ 再灌注损伤,明显地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同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Doppler超声测定股动脉血流为兔后肢体隔离性灌注模型提供体外灌流速度。方法:以Doppler超声测算12只兔双股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依据,观察灌流速度出现循环的阳性率和时间,评价超声在该模型中应用价值。结果:以超声提供的平均血流速度灌注出现循环障碍的阳性率和时间明显低(少)于对照组。结论:Doppler超声测定股动脉血流速度对确定肢体隔离性灌注模型流速有指导意义,并可能为肢体恶性肿瘤隔离灌注化疗的流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豚鼠耳蜗微渗透压泵慢性灌注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介绍应用改进的微渗透压泵进行豚鼠耳蜗慢性灌注的方法。方法:将微渗透压泵埋置于8只豚鼠背部,经固定于耳蜗底回鼓阶内的改良微导管将人工外淋巴液缓漫注入内耳,观察豚鼠耳蜗对微渗透压泵慢性灌注人工外淋巴液的反应。结果:动物术后14d脑干诱发电反应阈值(ABR)无明显的变化,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及毛细胞未见损伤。结论:改进后的微渗透压泵耳蜗灌流技术完善了内耳慢性给药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于活体状态下持续进行舒张收缩的组织(如心脏),利用传统的组织固定方法,存在多种问题,本研究从动物心脏取材流程到氯化钾终止浓度及程序的选择进行验证和评价,并与传统固定方式及主动灌流固定方式对比分析,从而优化大小鼠等小型实验动物心脏组织的取材及固定方法。方法 首先对心室内原位注射KCl溶液及摘取心脏后转置KCl溶液,这两种取材制备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随后从心脏在体形态还原度、舒张期终止一致性、模型成功率、心肌显微形态及在特染中的应用,对传统固定方式、主动灌注固定方式及KCl终止法这三种方式进行系统性比较。结果 传统被动固定法,制备的心脏整体形态不规则,部分样本心室塌陷,心脏明显皱缩,心室腔内及心肌血管内有明显血液存积,因停搏期不一致,个体间形态差异较大。主动灌注法,心脏整体尺寸显著增大,双室扩张严重,肌纤维发生断裂,显微结构受破坏。而KCl终止法,心脏整体形态完整,心脏无明显皱缩,停搏期较为一致,且制备样本组内个体间差异小。结论 本文改进的KCl终止法于心脏在体形态还原度及后续病理组织学染色分析方面皆优于传统被动固定法及主动灌注法。该法为心脏病理组织学相关研究,提供组织固定的方法学参...  相似文献   

8.
垂体是机体内分泌器官中最重要的腺体 ,它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 ,经一个垂体柄、神经和血管同下丘脑相连。目前 ,有关垂体功能及组织细胞学的研究较多 ,而对其固定方法的探讨较少[1] 。在进行脑组织实验研究中 ,特别是进行各种酶的免疫组化学研究中 ,大多采用主动脉灌注固定方法[2 ] ,并已有了脑组织固定方法的改进报告[3] 。我们应用常规主动脉灌注固定方法和改进方法分别对垂体进行组织细胞的病理学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与分组SD雄性大鼠 10只 ,体重 (180± 2 0 ) g ,郑州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依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不同转导方法下,将外源性基因转入供体心脏的可行性。方法:将携带报告基因半乳糖苷酶基酶(LacZ)的病毒载体经三种办法转导供体心脏方法:直接心肌注射法,经冠状动脉单次灌注法,组织胺预处理+经冠状动脉单次灌注法。心脏移植21d后,供体心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分析报告基因转染和表达。结果:经冠状动脉单次灌注法,组织胺预处理+经冠状动脉单次灌注法处理的两组移植心脏中未发现有报告基因的表达,直接心肌注射法组的移植物中发现有高效表达的报告基因。结论:在非生理状态下,经冠状动脉单次灌注病毒载体不能有效转染外源性基因,直接心肌注射法在心脏移植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犬模拟临床同种异体原位标准式心脏移植,探讨供心切取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取杂种犬10只,体重在15~20kg之间,雌雄不限。将其随机分为供心犬和受心犬两组。在热缺血时间为零的情况下,切取供心,进行相应的修剪和心肌保护,再将供心按标准术式移植入受心体内。待植入心脏复跳,循环稳定后脱离辅助循环,观察吻合口及早期心功能情况。结果:5次犬模拟临床原位同种异体标准术式心脏移植实验,供心植入受体内,2例植入心脏自动复跳,3例经1~4次电击除颤后恢复心跳,平均供心冷缺血时间130min,供心吻合时间90min。除1例左房顶部吻合口处漏血外,余吻合完好,5例均能在循环平稳的情况下脱离辅助循环,1例观察到实验犬清醒。结论:供心切取采取先灌后取,使热缺血时间为零,灌注时应注意灌注确切且防止灌注心脏过度膨胀。切取供心时从左向右,从下向上逆行切除更方便快捷,尽量保留更多血管组织便于修剪,在冷缺血期应使供心均衡受冷,若首次灌注不确切时可将心脏切取后经冠状动脉开口或冠状静脉窦继续灌注,确保心肌保护,减少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