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平板运动试验在诊断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华  温静  程翠玲  陈玉嘉 《北京医学》2005,27(7):417-4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及左主干等同病变在运动中的心电图改变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的方法,对8例门诊疑诊冠心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1周内做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为阳性.结果运动中及运动后即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6例出现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6例为V2~6导联、2例为V4~6导联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8例均有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不同程度的压低.CAG中2例为LM病变,6例为LAD和LCX近端病变(双支病变).结论运动中V2~6、Ⅱ、Ⅲ、aVF导联ST压低及aVR导联ST抬高是预测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及左主干等同病变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痛发作时心电图avR导联、V1导联ST段改变对诊断左主干病变的阳性预测价值。方法 6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A组(左主干病变导致ACS组)35例和B组(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导致ACS组)26例,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时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病变血管与相应心电图变化的关系。结果 A组ST段在avR导联、V1导联均抬高,且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1,发生率高于B组(P<0.05);35例左主干病变患者中24例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avR导联、V1导联ST段抬高且avR导联ST段抬高>V1导联ST段抬高,敏感性68.5%。结论胸痛发作时avR导联、V1导联等ST段抬高并ST段抬高avR导联/V1导联>1,对ACS患者左主干病变的早期诊断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入院心电图对心肌梗死患者多支冠脉病变诊断价值.方法 整群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该院急诊科就诊的220例前壁STEMI患者,患者均接受心电图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分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组68例,下壁导联ST段降低组152例.分析两组患者中心电图特征在单支冠脉病变和多支冠脉病变中的分布差异情况.结果 下壁导联ST段降低时,aVL、V6导联出现ST段降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明显相关,这种心电图特征所占比例在累及左前降支的多支病变患者中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当下壁导联ST段抬高时,各导联心电图特征在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心动图变化对AMI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下壁导联ST段改变可一定程度反映梗死相关动脉是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还是右冠脉主干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楚强  田连亮 《中原医刊》2007,34(23):F0003-F000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的心电图特点。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左主干病变11例,与同期造影的非左主干病变的152例对比,分析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其他导联ST段压低导联数≥6个,左主干病变组占90.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8.7%。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和其他导联ST段压低导联数≥6对左主干病变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和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首次发病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动态观察 12导联心电图及V7-V9、V3R -V5R导联心电图变化。 75例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术 ,冠脉狭窄≥ 70 %为有意义的病变。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右冠脉病变发生率最高 6 1/ 75 (80 .7% ) ,无1例单独前降支病变 ;伴胸前导联ST段改变者 ,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ST段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改变表明多支冠脉病变预后差 ,并发症多 ,应积极治疗 ,如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李华珍  马春红  叶涛 《华夏医学》2004,17(6):903-905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 4组 ,下壁梗死不伴有其他导联 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7例中有 85 .2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 77.8% ,其中单支病变仅 18.5 %。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6例中有 88.5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 34.6 % ,其中单支病变达 6 1.5 %。两组统计学分别为 P<0 .0 0 1和 P<0 .0 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组 2 3例中 3支病变的占总数 5 2 .2 % ,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 2 1.7% ,共占总数的73.9%。与无 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 (P<0 .0 0 1和 P<0 .0 5 ) ,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左回旋支病变达 5 5 .6 %。结论 :AIMI时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 AIMI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VR导联ST段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肌钙蛋白T(CTnT)测定,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无偏移组、抬高组和下移组.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1例、7例、3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左主干病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19例、36例、8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左前降支病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15例、28例、18例,ST段压低组与无偏移组右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8例、29例、16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左回旋支病变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7例、27例、11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多支病变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抬高组或下移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左回旋支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尤其是左主干病变,且住院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愈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试验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得主要病变血管将患者分为右冠组11例、左前降支组21例及回旋支组18例,分别对三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ST段改变导联的差异.结果 右冠组: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改变者明显高于其他导联ST段改变者;左前降支组:前壁导联(V4-V6)ST段改变者明显高于其他导联ST段改变者;而回旋支组各导联ST段改变者未见统计学差异.三组间比较,ST段改变导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运动平板试验的心电图可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大致定位,临床可参考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即刻心电图(IECG)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2例CAD患者分别在胸痛发作及静息状态行心电图检查,并比较STT变化,同期内(<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CAG相比IECG检查诊断CA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4%、78.9%。结论:IECG对CAD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CAG的筛选及补充手段,对于CAD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有其时间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痉挛 (coronaryarteryspasm ,CAS)的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特点的对照分析 ,重点探讨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CAS的诊断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 /或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到ST段抬高的典型改变。根据ST段抬高部位及冠脉造影情况 ,把CAS分为 3组 :左冠脉痉挛组、右冠脉痉挛组及未定型组。结果 :3 1例CAS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 14例 (4 5 % ) ,其中左冠痉组 9例 ,右冠痉组 4例 ,未定型组 1例 ;发生意外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 9例 (2 9% ) ,其中前壁 5例 ,下壁和 /或正后壁 4例 ;死亡 4例 (18% ) ,其中卒死 2例 ,泵衰竭 2例。结论 :①由CAS引起的变异型心绞痛发作 ,约有半数(4 5 % )可检出心律失常 ,左CAS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 ,右CAS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 ;② 9例AMI中 ,7例记录到AMI发生部位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抬高的部位相一致 ,提示导致心电图ST抬高与以后发生AMI系同一CAS所引起 ;③ 3 1例患者中死亡 4例 (18% ) ,皆为左冠痉组 ,表明左CAS引起缺血损伤面积大且较严重 ,预后较右CAS险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 (DSA)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提高冠心病诊断水平 ,为冠状动脉搭桥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择有临床症状、心电图有“T”波改变、运动试验阳性者 ,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左、右冠脉造影 17例 ,观察并记录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结果 :17例冠脉造影有病理性改变者 15例 (88.2 % ) ,其中单支病变者 7例 (4 6.7% ) ,双支病变者 5例 (3 3 .3 % ) ,三支病变者 3例 (2 0 .0 % )。共累及 2 6支血管 ,分别为前降支 14支 (5 3 .8% ) ,右冠 8支 (3 0 .8% ) ,回旋支 4支 (15 .4% )。结论 :应用模拟定位X线机及数字减影工作站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是可行的 ,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可靠性和其他无创性检查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不明原因心律失常老年患者37例(A组)和有典型胸痛的老年患者40例(B组)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A组冠状动脉病变率为18.9%(7/37),均为单支病变,B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97.5%(39/40),双支(13/39)、三支(6/39)病变占48.7%.A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老年不明原因心律失常患者冠心病发生率不高.  相似文献   

16.
唐士敏 《中外医疗》2014,(33):69-70
目的:评估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6例。对66例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诊断出病变相关冠状动脉。根据病变部位将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RCA)组患者(n=54)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组患者(n=12)。对两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CA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I或aVL的ST段压低,以I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和75.00%以aVL导联的 ST段压低≥1 mm诊断为RCA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03%和83.33%。LCX心电图特征为心电图Ⅲ和Ⅱ导联ST段压高。以心电图ⅡST段压高,于心电图Ⅲ导联为诊断LCX病变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1.66%和88.88%。结论心电图在判断中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诊断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体表心电图(ECG)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3支病变的病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心肌酶正常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3支病变的病例的ECG。分为两组:仅有狭窄无闭塞为狭窄组,39例。有确切血管闭塞为闭塞组,53例。结果:两组的ECG存在异常Q波、ST段异常、T波异常的比率及单纯心腔大的比率都是闭塞组较高(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是狭窄组较高(P<0.05),两组患者ECG无异常的几率基本一致,约15%。结论:ECG对心肌酶正常的冠脉3支病变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ECG)改变对UAP缺血相关血管判别的可能性。方法:记录62例UAP患者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UAP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ST—T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2例UAP患者胸痛发作时ECG呈T波伪改善6例;T波倒置5例;ST段一过性抬高4例;动态缺血性ST段压低47例。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0、8、11、13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I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4.5%;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UAP患者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改变多样,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作初步判定UAP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20.
吕新才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2):185-187,190
目的:分析并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ACS患者86例,根据心电图U波倒置与否分为U波倒置组和U波非倒置组;比较2组各冠状动脉病变指标差异。结果:38例患者存在U波倒置,48例患者无U波倒置。U波非倒置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U波倒置组(P<0.01),而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U波倒置组(P<0.01)。U波倒置组与U波非倒置组比较,E/A比值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减小(P<0.01)。U波倒置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U波非倒置组主要表现为无明显病变与轻度狭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组的左主干与左前降支两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U波非倒置组(P<0.01和P<0.05),而2组的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两支的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单支、双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波倒置深度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冠状动脉病变表面形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U波倒置情况能够有效反映出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