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Siemens第三代Force双源CT虚拟去钙(VNCa)图像在不同相对钙比率(Rel.Ca)条件下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外伤患者的膝关节双能量CT(DECT)和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将每个膝关节分为12个区域(股骨下段及胫骨上段各6个),以MRI图像为标准,对取不同Rel.Ca值(1.59、1.69、1.79、1.89)获得的VNCa图所显示骨髓水肿的效能进行分析,选出最佳Rel.Ca值,并在此最优条件下测量骨髓水肿区域与正常区域的CT值。结果 Rel.Ca取1.59、1.69、1.79、1.89的VNCa图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90、0.93、0.88,Rel.Ca 1.79时诊断效能最高。Rel.Ca 1.79时对应的VNCa图中骨髓水肿区域平均CT值为(-15.27±20.03)HU,正常区域的平均CT值为(-114.52±14.18)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Rel.Ca值为1.79的VNCa图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的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去骨(VNC)图中CT值测量在脊柱急性骨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急性胸腰椎外伤的患者分别行MR及DECT成像,以MRI作为参考标准,DECT数据经双能去骨后处理得到显示骨髓信息的VNC图,分别测量VNC图中骨髓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的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骨髓正常区域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是否存在差异,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 DECT虚拟去骨图中,急性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比骨髓正常区域的CT值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ECT伪彩图和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腰椎骨髓损伤区域与胸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DECT伪彩图,DECT VNC图中骨髓CT值的测量对急性骨髓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结果 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99Tc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99Tc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891、5.591,P=0.087、0.061);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vs. 95.56%)、特异度(92.44%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2.190、1.811,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06,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结论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根治性放疗不同阶段颅底骨髓腔CT值变化的趋势,为NPC患者放疗后CT诊断提供依据并为放疗后颅底骨质改变的长期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30例NP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放疗前和完成20 Gy、60 Gy剂量治疗时行CT平扫,另70例在放疗前和完成40 Gy剂量治疗时以及完成治疗3个月后行CT增强扫描,在同一断层图像上以颅底骨枕骨斜坡髓腔勾画感兴趣区,并计算出平均CT值,统计CT值不同阶段的变化,动态观察枕骨斜坡骨髓腔对放疗后的急性反应.结果 患者在放疗前和完成20 Gy、60 Gy剂量治疗行CT平扫时,斜坡髓腔的平均CT值分别为(177.46±82.62) HU、(175.11 ±80.17)HU和(160.31±80.70) HU;患者在放疗前和完成40 Gy剂量治疗时以及完成治疗3个月后增强CT扫描时,斜坡髓腔的平均CT值分别为(191.68±82.25) HU、(166.44±77.92) HU和(152.30±80.87)HU;经Anova分析发现,放疗前后颅底骨髓腔的CT值急性期普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组与20 Gy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辐射导致颅底骨髓腔的CT值相应减低,提示放疗后短期内颅底骨质有骨质疏松的变化趋势,对于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骨损伤和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为NPC患者放疗后颅底骨质的长期随诊观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32例经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随访确诊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脊柱扫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MRI为参考标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估,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图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根据骨质破坏类型,将转移椎体分成溶骨型和成骨型两组,分别比较转移瘤椎体与正常椎体双能量CT骨髓成像、常规CT定量值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与常规CT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最终32例患者共215个转移瘤椎体纳入研究。两观察者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及常规CT图像上一致性很好,Kappa值分别为0. 885、0. 866。双能量CT骨髓成像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CT(90. 1%vs 83. 8%)。在双能量CT骨髓成像上,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明显高于相邻正常椎体CT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而成骨型转移瘤定量值无明显差异。双能量CT骨髓成像诊断脊柱溶骨型转移瘤的AUC值大于常规CT(0. 71 vs 0. 55)。结论 相较于常规CT,双能量CT骨髓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脊柱转移瘤内骨髓情况,提高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其对脊柱溶骨型转移瘤拥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评分系统(SPAR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临床确诊的AS患者,依据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评估病情的活动性。患者行骶髂关节MRI及CT扫描,依据SPARCC对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程度进行评分,分析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与病情活动性BASDAI评分的相关性。病情进展程度依据AS骶髂关节CT表现分级,分为早期(0级)和中晚期(ⅢⅡ级)和中晚期(Ⅲ级)2组,比较2组骨髓水肿SPARCC评分差异。结果: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与病情活动BASDAI评分呈正相关(rs=0.645,P<0.05),不同病情进展程度2组间骨髓水肿SPAR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骶髂关节骨髓水肿SPARCC评分作为判定病情活动性的依据,可有效、全程监测AS患者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去钙成像用于评价外伤性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价值。方法双源CT对42例胸腰椎外伤患者进行双能去钙成像,以MRI图像作为参照标准。由2名医师使用4分法分别对椎体骨髓水肿进行独立评价,使用Kappa检验评价二者间的一致性。由另一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测量椎体骨髓密度(CT值)。使用ROC分析检验主观评分和骨髓密度值,使用t检验比较正常骨髓和水肿骨髓的密度值。结果在138个椎体中,MRI图像发现42个有骨髓水肿,2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分别诊断44个和48个椎体有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2),主观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0.94%和0.91%、87.5%和85.0%、94.7%和85.7%、79.5%和70.8%、94.7%和93.3%、89.9%和85.5%。水肿骨髓的密度值较正常骨髓高(57.6±23.1)HU vs(4.1±28.4)HU,(P0.01)。骨髓密度的AUC为0.92,截断点为35HU。结论双源CT双能去钙图像可用于检测外伤性椎体骨髓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去钙成像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双源CT对34例胸腰椎压缩改变患者进行双能去钙成像,以MRI图像作为参照标准。由两名医师使用2分法分别对压缩椎体进行独立评价,使用Kappa检验评价二者间的一致性。由另一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测量椎体骨髓密度(CT值),同时选取参考椎体,测量并计算两者CT值的差值。使用ROC分析检验主观评分、骨髓密度值及密度差值,使用t检验比较急性骨折和陈旧骨折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结果在58个压缩椎体中,MRI图像发现32个有骨髓水肿,两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分别诊断25个和30个椎体有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 829),主观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较为可靠。t检验示急性骨折水肿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较慢性骨折骨髓高。骨髓密度CT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01,利用约登指数计算诊断阈值为1. 6HU;对骨髓密度CT差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10,诊断阈值为29. 3HU;两者联合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 924。结论 CT双能去钙图像可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骨折,其客观定量分析的诊断的效能高于主观定性分析,CT值联合CT差值的诊断效能 CT差值CT值。  相似文献   

9.
<正>摘要目的以1H-MRS作为参考标准,检测双能CT对腰椎骨髓脂肪组织(MAT)含量的评估,确定骨髓脂肪组织对骨密度(BMD)评估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机构伦  相似文献   

10.
骨髓病变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病理现象,是骨髓水肿、坏死、纤维化、肿瘤浸润等众多异常现象的总称.尽管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其病程和造成的临床影响尚存在很多疑问.虚拟去钙(virtual non-calcium,VNCa)技术是双能量CT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实现CT扫描下的骨髓成像,目前主要应用于骨髓水肿及骨髓浸润两...  相似文献   

11.
【摘要】脊柱CT成像是评估椎体和小关节病变主要检查手段,但其对骨髓病变显示能力有限。双能量CT(DECT)采用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束,它能利用不同物质对X线的衰减程度不同而帮助分离、鉴别物质组成成分,其在常规CT成像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对脊柱病变的检测能力,并增加了较多的量化指标;其虚拟去钙化、痛风石成像、虚拟单能量成像等多种参数在显示骨髓水肿及肿瘤、脊柱尿酸盐(MSU)晶体沉积检测、减少脊柱相关的金属伪影、椎间盘变性等方面比传统单能量CT成像具有独特优势,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的目的是对双源双能量CT 在脊柱病变临床应用进行图文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白血病肾浸润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白血病肾浸润的CT表现,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7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2例.结果 双侧肾脏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弥漫性浸润7例、多发性结节2例.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了解白血病肾的浸润程度与范围、有无并发症和观察治疗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淋巴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瘤骨髓浸润(BMI)使疾病分期上升至IV期, 是疾病进展、预后较差的标志。常规部位的骨髓活检(BMB)具有创伤性, 且检出率低。PET/CT与全身MRI的出现, 丰富了BMI的检测手段。PET/CT与全身MRI对于淋巴瘤, 尤其是侵袭性淋巴瘤BMI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二者孰高孰低, 尚未定论。对于红骨髓、良性骨髓病变(炎症等)、淋巴瘤BMI病灶以及肿瘤治疗后骨髓的变化与骨髓残留或复发病灶, 全身MRI很难区分, 而PET/CT却可以很好地鉴别这些病灶。但是, PET/CT存在电离辐射; 对于惰性淋巴瘤的BMI, 超出PET/CT分辨率的病灶, 可能出现假阴性; 某些情况会限制PET/CT的使用, 包括18F-FDG生理性摄取量可能发生改变的正常组织、18F-FDG摄取相关性炎症、高血糖或高胰岛素血症导致的18F-FDG分布的改变、肿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的骨髓活化等。然而, 这些情况可以使用全身MRI。因此, 全身MRI和PET/CT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 但二者均不能代替BMB。对于常规BMB阴性, 但影像学提示阳性的患者, 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BMB, 可以提高BMI的检出率。另外, 全身MRI阳性的淋巴瘤BMI患者与全身MRI阴性的淋巴瘤BMI患者相比, 前者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4.
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分析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自 1990~ 2 0 0 2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9例肾上腺骨髓脂肪瘤的CT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例骨髓脂肪瘤术前有 8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 ,1例误诊为腺瘤。肿块以右侧多见 ( 7例 )。CT表现为边界光滑的包块 ,瘤内大多数为脂肪密度 ,夹杂以少量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结论 CT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瘤内成分及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OP)是一种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以骨强度降低、易骨折为特征。药物治疗可延缓骨密度(BMD)降低,其疗效监测备受关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XA)是诊断OP的金标准,但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定量CT(QCT)可测定代谢活跃的松质骨BMD,并且能排除周围组织影响,疗效监测较敏感。MR功能成像(MRS、DWI、DCE-MRI)及PET/CT能无创性定量监测骨髓脂肪含量、水分子运动及骨髓血流灌注水平,评估OP骨髓微环境的病理生理变化。就影像新技术对OP药物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比较MRI与~(18)F-FDG-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侵犯(BMI)的诊断价值。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2名放射科医生和2名核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17.
正目的评价单源双能CT(DECT)检测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骨髓水肿(BME)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影像检查疑为胸椎或腰椎压缩性骨折的50岁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99m)Tc-MDP全身骨显像(BS)及BS联合CT这三种方法对肺癌骨转移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间行~(18)F-FDG PET/CT及BS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肺癌患者,将BS与~(18)F-FDG PET/CT同机CT图像进行联合诊断,以病理及临床随访为诊断依据,比较BS、BS联合CT及~(18)F-FDG PET/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6例患者中骨转移28例共138处骨转移灶。基于患者,~(18)F-FDG PET/CT(96.4%及94.6%)与BS联合CT(89.3%及91.1%)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BS(60.7%及75.0%)(均P0.01与均P0.05),~(18)F-FDG PET/CT(92.9%)与BS(89.3%)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F-FDG PET/CT与BS联合CT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于骨转移灶,~(18)F-FDG PET/CT对骨转移灶的检出率(92.0%)高于BS联合CT(79.0%)(X~2=9.473,P0.01),BS联合CT高于BS(68.1%)(X~2=4.191,P0.05)。~(18)F-FDG PET/CT对CT无形态异常(骨髓转移)及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BS联合CT(X~2=16.261及15.300,均P0.01),BS联合CT对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BS(X~2=6.711,P0.01),BS对成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高于~(18)F-FDG PET/CT(X~2=8.892,P0.01)。~(18)F-FDG PET/CT更容易发现位于胸椎、骶椎、骨盆及股骨的转移灶。结论~(18)F-FDG PET/CT与BS联合CT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优于BS,~(18)F-FDG PET/CT能更早发现BS联合CT无法检出的骨髓及小的溶骨性转移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其MRI与X线平片、CT征象的对应关系.方法 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资料,总结其MRI表现与X线平片、CT征象的对应关系.结果 16例软骨母细胞瘤均位于骨骺,大小为0.9 cm×0.8 cm×1.0 cm~4.8 cm×4.3 cm×5.1 cm,呈不同程度的分叶状.在T1WI上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上呈混杂信号,CT上为软组织密度,内见钙化和更低密度区.边缘呈长T1、短T2信号,在CT上表现为硬化边.MRI可见病灶周围有骨髓水肿,在X线和CT上表现为骨质硬化区.病灶邻近软组织肿胀.MRI显示骨膜异常9例,8例与病灶不相邻;X线和(或)CT显示骨膜新生骨6例.MRI显示关节积液12例,CT显示6例.MRI上病灶均呈不均匀强化,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均见强化.软骨母细胞瘤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等、高信号,在MR平扫中的等T1、等T2成分和长T1、长T2成分,以及骨髓水肿、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在DWI上均呈高信号.结论 MRI和X线平片、CT从不同方面反映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改变,联合应用不同检查手段可更全面显示软骨母细胞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 energy CT,DECT)在评估骨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例病史完整的急性关节损伤患者的MRI和DECT资料。由2位副高级职称的骨关节系统影像科医师(Z和X)采用双盲法对DECT虚拟去钙图像进行评级(4级法),以骨髓水肿作为骨髓损伤的图像指标,参照MRI平扫(含抑脂T2WI)图像,评级一致后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在11例中,纳入统计253个区域。将1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判定DECT图像对骨髓水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3.8%、83.30%、89.2%,准确度为87.8%,K=0.681;阅片人X判定相应各值为67.9%、90.9%、76.8%、86.4%,准确度为83.8%,K=0.607。将1级和2级定为阳性,阅片人Z相应各值为55.7%、90.6%、83.1%、71.0%、74.7%,K=0.475;阅片人X相应各值为52.2%、88.4%、78.9%、68.9%、71.9%,K=0.418。测量各分区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CT值绘制ROC曲线,若将1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883和0.941。若将1级和2级图像定为阳性,则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AUC值分别为0.786和0.943。结论:DECT虚拟去钙技术可去除骨中的钙质,直观显示骨髓水肿,提示骨髓损伤;CT值可作为骨髓水肿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