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针刺两个真穴和一个假穴以及相应部位皮肤触觉刺激时脑功能区的信号变化,了解针刺真穴、假穴激活的脑区是否具有特异性。方法采用手针分别刺激15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右侧胃经足三里穴(ST36)、胆经阳陵泉穴(GB34)和邻近假穴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触觉刺激,同时全脑fMRI扫描。应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不同刺激下的脑功能图像。结果 15例受试者中有10例数据符合要求。真假穴、触觉刺激在小脑、大脑体感区、运动区、扣带回以及背侧丘脑等皮质和皮质核团引起了正性激活,激活区域大体相近。真、假穴在双侧海马旁回、扣带回、颞叶、顶叶、楔前叶和舌回引起负性激活,而触觉刺激无负性激活脑区。结论不同穴位的针刺刺激在中枢系统引起的正性激活可能是感觉传导通路的激活,无确切的腧穴特异性。不同腧穴刺激在中枢系统引起的负性激活,可能与静息态的默认网络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上肢Erb点的磁刺激干预,中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初级运动皮层间歇性Theta节律性刺激(iTBS)。每天1次干预,每周5天,共2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UL-FMA)、改良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估和双侧皮质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了10天的干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磁刺激干预对脑卒中患者UL-FMA和BI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枢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AS和MMSE评分在干预前后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多数患者患侧不能诱发MEP,能诱发MEP的患者其患侧RMT远高于健侧,组间RMT在干预前、干预后都不存在显著变化(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磁刺激能够促进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枢磁刺激效果优于外周磁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脑磁源成像观察正常人在躯体感觉刺激时中枢的兴奋情况。方法研究包括10名正常志愿者。通过专用电刺激仪刺激手部皮肤,固定电流脉冲0.3ms,刺激间期0.5s,叠加1000次。用等电流偶极描述局灶性皮质活动,受试者的头部空间形态用球形模型化。结果体感刺激明显激活位于对侧中央前、后回的第一躯体感觉皮层和颞上回。颞叶ECD的潜伏期比第一躯体感觉中枢的长,ECD的强度较低。结论体感刺激激活对侧第一躯体感觉皮层,颞叶参与处理体感刺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促醒疗法对健康人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将RMNS促醒治疗模式作为任务刺激,采用Block实验设计,给予受试者30 s刺激-30 s休息共重复6次,并同步采用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成像扫描。使用SPM 1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时将同一受试者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的脑功能成像互为对照,分析其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 fMRI检查显示,RMNS促醒治疗模式下健康人脑正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皮质运动前区(PMC),双侧初级体感皮质(S1)、双侧次级体感皮质(S2)及左侧岛叶。与静息态相比,RMNS促醒刺激模式下上述激活脑区BOLD信号强度变化较大,T>5.84,P<0.05(FWE校正)。 结论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能通过激活右手运动及感觉功能相关脑区,兴奋局部大脑皮质,产生一定促醒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激光诱发电位比较眶额皮质和初级体感皮层两个脑区与主观疼痛感觉的相关程度。方法:利用激光刺激诱发疼痛,令25名受试者用视觉模拟评分评价疼痛,同时用脑电记录激光诱发电位。用安慰剂干预受试者的主观疼痛感知。利用叠加平均、精准低分辨率层析成像(exact low resolution brai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e LORETA)分析事件相关电位数据,结合统计方法评价眶额皮层和初级体感皮层内部的源信号变化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两个脑区与主观疼痛的相关度。结果:疼痛刺激对侧眶额皮质与主观疼痛的关系更加密切,初级体感皮层与主观疼痛的相关度不及眶额皮质。结论:疼痛刺激部位对侧眶额皮质更可能为编码主观疼痛感觉的大脑区域,而初级体感皮层可能只反映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入。  相似文献   

6.
背景: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刺激技术,鉴于其使用方便且无痛无创,所以可以采用磁刺激技术刺激穴位替代针刺或电刺穴位.脑电信号可以反映大脑皮质神经的兴奋状态,所以磁刺激与神经相关的神门穴并测量与分析其脑电信号可以研究磁刺激穴位的作用与效果.目的:以不同频率磁刺激刺激肢体神门穴,观察在4种不同状态下脑电信号的诱发电位及其偶极子源定位.方法:选择健康右利手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20~30岁,既往无神经、精神系统病史,实验期间被试保持闭眼静息.用3,1,0.5 Hz 3种不同频率的磁刺激刺激被试右手神门穴.每种频率的刺激实验分4组,第1组为静息实验,第2组为磁刺激实验,第3组为假刺激实验,第4组为假穴实验.观察4种状态下诱发电位的幅值与潜伏期,诱发电位偶极子源定位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图.结果与结论:0.5,1 Hz磁刺激实验4组状态的脑电信号均无明显诱发电位.3 Hz磁刺激安静状态与假刺激状态无诱发电位,磁刺激状态主要诱发产生P300成分,体感诱发电位和其他诱发电位得到抑制;假穴状态除产生P300,另外产生明显体感诱发电位和其他诱发电位.对刺激状态和假穴状态的脑电信号进行脑源定位,经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有两个偶极子源,磁刺激状态偶极子源定位于额颞区,假穴状态偶极子分布较分散.说明采用磁刺激人体神门穴对脑电信号有明显抑制,与进行针刺或电刺激同样具有调节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系统性运动康复应用于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脑梗死康复期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系统性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频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20d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脑循环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0d后上肢功能与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20 d后血流速度、血流量均高于治疗前,外周阻力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流速度、血流量更高,外周阻力更低(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系统性运动康复联合治疗后可有效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脑循环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应用是康复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 ,物理原理 ,特性 ,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 ,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模拟等最新发展 ,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3种不同频率磁刺激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激活、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巢蛋白(nestin)及m R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磁刺激组神经行为评分均高于假刺激组(P<0.01);磁刺激组与假刺激组相比,nestin m RNA及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10 Hz组高于1、11 m Hz组;Brdu免疫组化10 Hz组阳性平均光密度增多,1、11m Hz组与假刺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假手术组神经评分、nestin m RNA及蛋白表达、Brdu表达与其他组相比均有差异。结论 :3种不同频率的磁刺激均可促进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刺激海马区NSCs的激活;10 Hz刺激可促进NSCs增殖,但1、11m Hz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刺激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对视空间注意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选取志愿受试者40人参加本实验,男女各半,全部为右利手.采用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cTBS,TMS)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后进行注意网络测试(ANT),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随机顺序进行真/假刺激左佑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结果:持续短阵快速脉冲经颅磁刺激施加于前额叶时,不同提示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均无明显改变.右侧额叶抑制,警觉和执行功能受损(P<0.05);左侧额叶抑制,反而出现警觉和执行功能增强(P<005).结论: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主要与警觉和执行功能有关,具有明显的右侧半球优势.在双侧大脑半球同源脑区间,视空间注意认知过程存在竞争性抑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患侧M1区间歇Theta节律刺激(iTBS)联合外周磁刺激(PM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并探讨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合并上肢功能障碍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刺激组、中枢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营养神经、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 每次训练时间45 min。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联合刺激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组加用患侧M1区iTBS联合患肢Erb′s点rPMS假刺激, 假刺激仅将线圈垂直于刺激表面;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磁刺激。每日1次, 每周5 d, 共治疗10次。所有45例患者中, 仅对照组有1例因患者个人原因退出, 未能完成治疗, 余44例均完成10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治疗后), 对患者行患侧拇短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测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 联...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研究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SCI模型组(n=10)、假刺激组(n=10)和iTBS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做T10脊髓全横断手术。SCI模型组术后不施加任何干预,iTBS治疗组在术后72h开始对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进行iTBS模式刺激,每日1次,600个脉冲,每次3min 20s,假刺激组术后72h开始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只将刺激线圈垂直放置于头部。各组分别于治疗1周和2周取材5只大鼠的大脑组织,一侧大脑半球用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CD68、CCR7和CD206蛋白的表达,另一侧大脑半球用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IBA-1和cleaved caspase3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 结果: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经iTBS治疗1周后,iTBS组大鼠大脑皮层内CD68、CCR7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1),而CD206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1);经iTBS治疗2周后,大鼠大脑皮层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01);运动皮层cleaved caspase 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5);而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脊髓损伤早期采取iTBS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损伤导致的脑内炎症,防止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可为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为严重脊髓损伤后的脑神经保护和及早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复伤害性电刺激下大鼠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变化.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24只,麻醉后行4个相同时间段的左前爪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分别为A、B、C、D,刺激间期为10 min);刺激期间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统计参数法行图像分析不同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下脑功能成像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段刺激鼠左前爪激活数目情况:D时间段的总的激活数目显著低于A、B、C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时间段总的激活数目显著低于A、B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D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大鼠均存在明显的局部脑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的强烈变化,主要激活脑区包括:伏膈核(accumbens nucleus,Acb)、右侧初级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I)、右侧腹后外侧丘脑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thalamic nucleus,VPL)及后扣带回皮质(retrosplenial granular cortex,RSG);在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中枢对电刺激引起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加工网络的BOLD信号响应减弱.结论: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大鼠脑功能成像显示激活脑区数目减少,伏膈核、右侧S1、VPL、RSG脑区激活体素减小,可能与中枢对伤害性刺激的调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打击,而且后期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干细胞技术被证明可能通过细胞替代、促进血管再生以及抗炎调控等机制改变脑可塑性。此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最常见的经颅磁刺激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强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控卒中模型的脑可塑性。另外通过神经移植手术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也为脑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正常人身体特异性注意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方法 采用Excel随机函数将正常受试者40例分为重复刺激组20例(其中1例脱落)和假性刺激组20例。重复刺激组采用Pathleader周围磁刺激仪刺激非优势侧上肢桡神经深支,强度设置为在受试者可耐受范围内能引起明显的腕背伸运动,频率50 Hz,刺激时间2 s,间歇时间1 s, 刺激序列36个;假性刺激组仪器及参数设置均同重复刺激组,将线圈旋转90°,无实质刺激。以身体条件下两侧反应时间差减去对照条件下两侧反应时间差的差值作为身体特异性注意,观察刺激前、刺激后和刺激10 min后身体特异性注意的变化。 结果 刺激前,2组受试者身体特异性注意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2组受试者身体特异性注意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刺激组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的身体特异性注意与组内刺激前的(2.77±16.54)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性刺激组刺激后和刺激后10 min的身体特异性注意与组内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周围磁刺激可能以先抑制后增强的方式增强正常人的身体特异性注意。  相似文献   

17.
无创性磁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功能检测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应用是康复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文章对磁刺激的发生发展,物理原理,特性,磁刺激与标准电刺激的差别,外周磁刺激技术的多信道磁刺激对电刺激模拟等最新发展,以及临床上磁刺激在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作用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中医临床已经证明针刺或电刺神门穴可以改变神经活动或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刺激技术,鉴于其刺激强度高且无痛无创,所以可以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穴位替代针刺或电刺穴位.目的:应用磁刺激刺激人肢体神门穴,分析大脑不同的功能状态与脑电信号混沌程度的关系,初步验证应用磁刺激疗法治疗疾病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7-01/2008-05在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完成.对象:被试选择健康有利手男性4名,无实验经历,无既往神经、精神系统病史,实验期间被试保持闭眼静息.方法:共进行2个实验.静息实验即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的脑电信号样奉,磁刺激实验即采用经颅磁刺激刺激被试肢体神门穴,并测量脑电信号样本.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对被试在2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样本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安静与磁刺激状态下脑电信号非线件动力学参数.结果:磁刺激状态下被试的非线性特征指标如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样本熵均较安静状态低(P<0.05).以上3个指标越低,大脑的状态越趋于平静、有序.结论:磁刺激肢体神门穴降低了脑电信号的混沌程度,使大脑更加镇静.提示磁刺激肢体神门穴具有改善脑功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磁刺激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fMRI技术,通过听觉呈现语言任务,探讨刺激呈现通道对负激活脑区的影响,进一步检验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方法1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参加实验。进行2次fMRI实验。实验1(简单任务)任务期要求受试者听无意义假词;实验2(复杂任务)要求受试者听真词并作词语属性判断(具体或抽象)。静息期要求受试者闭眼、静卧,不要做任何主动思维活动。利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先分析单个被试,然后行组间比较。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并把本次实验结果与以往视觉呈现任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级视觉皮层与初级听觉皮层的负激活存在明显的通道依赖性,听觉呈现刺激引起视觉皮层负激活,视觉呈现刺激时听觉皮层表现为负激活。非任务依赖性负激活脑区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BA31/30)、扣带回前部(BA24/32)、两侧颞上回(BA8)、两颞下回前部(BA20)、两侧顶下小叶(BA39/40)。这些区域的负激活与刺激呈现通道方式及特定刺激任务无关。该负激活脑区模式与人类默认脑活动网络基本一致。结论刺激呈现通道是影响任务依赖性负激活的因素之一,探讨负激活问题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同时,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静息状态时人脑默认活动假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