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筛选31家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5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失访6例,最终对照组72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认知训练,每日训练30 min,5 d/周,共治疗2周;观察组应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每日训练30 min,5 d/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评估2组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 结果 ①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评分[观察组(22.55±3.62)分;对照组(21.75±4.30)分]和MoCA评分[观察组(19.69±4.43)分;对照组(19.10±5.5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MMSE总分(19.34±3.08)和(19.74±3.11)分;MoCA总分(16.79±4.58)和(17.74±5.25)分]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总分及MoCA评分总分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量表中的即刻记忆、计算力和注意力、延迟记忆三个分项目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其整体的认知功能,达到与常规认知训练相等的治疗效果;并在提高即刻记忆、计算能力以及延迟记忆三方面认知能力方面较卒中后常规认知治疗的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训练联合现实环境训练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持续治疗2个月。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研究组患者MoCA量表总分及视空间、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思维、延迟记忆、定向力七个子项目评分[分别为(22.80±4.63)分、(4.00±0.93)分、(2.67±0.62)分、(4.13±0.74)分、(2.33±0.62)分、(1.60±0.83)分、(2.93±0.70)分及(5.13±1.19)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只有命名、语言、延迟记忆3个子项目评分和总分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MBI评分[(61.53±7.13)、(52.20±4.9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MBI评分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 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计算机训练及现实环境训练,有助于卒中后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能力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30例癫痫患儿(纳入癫痫组)和30例正常儿童(纳入正常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青少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对上述对象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本研究同时将癫痫组患儿再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癫痫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抗癫痫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一般认知训练、手功能训练及作业治疗等),同时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比较两亚组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癫痫患儿总IQ值(FIQ)、生活质量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83.7±10.6)分、(65.1±13.9)分和(9.2±1.2)分,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患儿经治疗8周后,其FIQ值、生活质量评分和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00.5±12.7)分、(84.1±13.8)分、(12.1±1.3)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与正常儿童比较,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能力均明显受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改善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计算机认知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0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MSE、LOTCA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分别经20d治疗后,发现其MMSE、LOTC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25.4±2.3)]、MBI评分[(68.1±16.1)分]及LOTCA知觉、思维能力评分[分别为(11.60±2.92)分和(16.93±2.2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计算机认知训练基础上辅以rTMS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能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眼针治疗组、认知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眼针治疗组患者同时辅以眼针针刺,认知训练组患者则同时辅以认知功能训练,联合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辅以眼针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LOTCA各项指标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LOTCA各项指标评分及MBI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LOTCA视运动组织能力评分[(23.65±4.26)分]、知觉能力评分[(21.13±2.31)分]、思维运作能力评分[(18.66±4.45)分]、注意力评分[(3.31±0.41)分]、总分[(70.41±5.87)分]及MBI评分[(79.31±6.67)分]亦显著优于眼针治疗组及认知训练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针联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对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多奈哌齐对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P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rTMS+多奈哌齐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假磁刺激+多奈哌齐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为记忆量表(RBM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记忆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2组患者听觉事件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oCA、RBMT、MBI评分、P300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MoCA总分[(23.13±3.23)分]、RBMT评分[(17.15±3.08)分]、MBI评分[(72.3±13.6)分]及P300潜伏期[(346.60±14.54)ms]、波幅[(7.19±0.53)μV]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联合多奈哌齐能进一步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认知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伴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后伴认知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FMA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thel指数(MBI)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各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进行对比。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OTCA认知评分、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LOTCA评分[分别为(69.23±17.92)分和(65.83±19.51)分]、FMA评分[分别为(51.63±27.11)分和(38.13±24.80)分]、MBI评分[分别为(65.37±21.06)分和(53.07±23.95分)]、BBS评分[分别为(30.00±14.95)分和(20.50±14.05)分]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0.38±2.67)μmol/L和(18.85±7.43)μ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检验,发现2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下降幅度与认知改善情况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运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汉诺塔(TOH)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及Sroop-3测试对2组患者执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WCST保持反应率[(22.1±4.2)%]及错误率[(47.2±5.5)%]均显著下降,WCST完成分类数(4.81±0.39)显著增加,TOH测试时间[(120.74±19.34)s]和TOH步数(12.34±1.98)显著减少,Stroop-3错误率[(3.4±0.3)%]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79.34±8.45)分]、BBS评分[(48.13±4.75)分]、MBI评分[(68.45±5.79)分]及MWS[(44.58±5.27)m/min]、对照组FMA评分[(73.21±5.78)分]、BBS评分[(45.43±6.74)分]、MBI评分[(65.65±7.48)分]及MWS[(42.23±6.09)m/min]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与工作记忆有关的认知功能训练可显著提高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影响。 方法选取VCIN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传统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40min/次,每日1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arthel指数(BI)、肌电诱发电位仪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P300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MMSE、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延迟记忆、MMSE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训练组MoCA总分[(22.40±4.38)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3.27±0.58)分]、注意力[(4.30±1.60)分]、语言[(2.67±0.48)分]、延迟记忆[(3.67±0.80)分]、MMSE[(22.03±3.55)分]、BI评分[(82.17±11.28)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波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治疗后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波幅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训练组P300潜伏期[(352.10±30.68)ms]较对照组P300潜伏期[(356.45±40.30)ms]短,波幅[(8.65±1.18)μV]较对照组波幅[(6.73±1.81)μ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有效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头针及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试(LOTCA)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其MMSE、LOTCA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OTCA评分[(78.60±6.52)分]、ADL评分[(48.85±3.4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头针联合认知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治疗早期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V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认知康复训练和计算机辅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Valpar系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8周后,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功能评定量表(LOTC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ADL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LOTCA评分和M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定向能力[(3.50±0.89)分]、视知觉[(13.50±1.43)分]、空间知觉[(2.40±0.50)分]、视运动组织[(24.00±1.17)分]及注意力评分[(2.30±0.87)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8周后LOTCA各项评分、LOTCA总分、MBI评分均较为优异(P<0.05)。 结论Valpar系统联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能显著改善早期V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3例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等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和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计算机辅助记忆训练,对照组给予人工记忆康复训练,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共训练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力评定,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患者指向记忆[(17.13±3.62)分]、联想学习[(21.32±5.33)分]、图像自由回忆[(23.98±5.22)分]、无意义图形再认[(24.85±5.31)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25.35±3.48)分]、总量表分[(111.65±13.59)分]、记忆商[(109.34±12.65)分]评分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记忆量表治疗前后差值指向记忆[(7.50±3.32)分比(4.25±2.78)分]、联想学习[(8.89±3.45)分比(5.13±3.30)分]、无意义图形再认[(9.30±3.87)分比(4.74±3.68)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7.47±2.98)分比(3.81±1.89)分]、总量表分[(42.87±6.18)分VS(24.99±5.89)分]、记忆商[(32.78±5.35)分比(19.61±4.8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能有效提高脑血管病后记忆障碍患者的记忆功能,疗效优于传统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频电磁组、计算机辅助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低频电磁组加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治疗,计算机辅助组加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低频交变电磁疗法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oCA、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MoCA、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oCA[(18.29±3.14)分]、FMA[(60.49±4.05)分]、MBI[(67.45±10.27)分]评分显著优于低频电磁组和计算机辅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交变电磁疗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包括工作记忆训练、抑制性控制和定势转换训练、中枢执行功能训练等,共持续治疗3周。于训练前、治疗3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筛查患者认知功能,采用数字广度测试(DST)、数字颜色连线测验(CTT)、复杂词语流畅性和简单词语流畅性测验评定患者执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MoCA、DST、CTT、复杂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与训练前比较,其MoCA评分[分别为(20.67±5.67)分和(16.06±7.03)分]、DST评分[分别为(12.17±2.57)分和(10.22±2.73)分]、CTT评分[分别为(330.64±185.07)分和(573.45±386.01)分]、复杂词语流畅性评分[分别为(13.11±4.36)分和(8.55±4.22)分]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分别为(8.39±3.60)分和(6.00±4.31)分]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训练后仅MoCA评分[(15.39±4.64)分]较训练前提高(P<0.05)。与训练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oCA评分、DST评分、复杂词语流畅性和简单词语流畅性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 结论 多层次执行功能综合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执行功能子成分(包括工作记忆、定势转换能力和词语流畅性等),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平衡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及认知训练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VR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MSE、LOTC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MMSE评分[分别为(27.00±2.00)分和(25.44±2.23)分]、LOTCA定向评分[分别为(7.50±0.71)分和(6.28±1.23)分]、知觉评分[分别为(21.80±1.47)分和(19.94±2.69)分]、视运动组织评分[分别为(23.30±2.17)分和(20.00±3.31)分]、思维运作评分[分别为(16.80±3.00)分和(14.61±2.52)分]及注意与集中评分[分别为(3.94±0.24)分和(3.89±0.2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LOTCA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及思维运作4个子项目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VR训练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复疗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基于姿势解密技术的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6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但治疗期间,因个人原因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本研究33例。2组患者均采用侧移训练矫正疗法作为常规康复训练,侧移训练每周4次,每次训练10 min,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增加姿势解密技术手法治疗,对照组则增加悬吊训练治疗,每周治疗1次(错开侧移训练日),每次治疗20 min,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脊柱侧方弯曲度(Cobb角)、锁骨角(CA)、躯干旋转角(ATR)、椎体旋转度(VR)、脊柱侧凸研究会患者问卷表22项(SRS-22) 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16.76±6.67)°]、锁骨角[(1.35±0.50)°]、ATR[(6.18±3.23)°]和SRS-22评分[(88.18±5.4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20.12±6.98)°、(2.53±1.20)°、(8.65±4.15)°、(84.65±6.76)分]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的Cobb角[(17.31±6.83)°]、ATR[(6.31±2.52)°]、SRS-22评分[(86.25±10.53)分]较组内治疗前[(18.13±7.08)°、(7.06±2.84)°、(85.00±11.02)] 明显改善(P<0.05),但锁骨角改善并不明显(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ATR、锁骨角和SRS-22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的VR改善程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姿势解密技术手法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的脊柱侧弯、肩部失衡程度,有更好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53例HSE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足量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 (RBMT)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总分、MoCA各分项评分及P300潜伏期、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BMT评分(7.4±2.7 VS 4.2±3.3)、MoCA总分(27.03±6.73 VS 25.79±8.04)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抽象、计算力、定向力等分项评分(4.57±1.06 VS 3.85±1.25,4.13±0.97 VS 3.56±0.98,5.67±1.03 VS 4.76±0.94,1.47±0.47 VS 1.15±0.42,2.94±0.74 VS 2.53±0.61,5.86±1.01 VS 5.24±1.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波幅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300潜伏期(318.16±16.03 VS 354.14±13.58)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300波幅(13.41±4.58 VS 10.38±3.1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进一步改善HSE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节律性听觉刺激(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力训练、平衡功能及步态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连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6周的治疗结束后(治疗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及时间测试、10 m步行测试(10MWT)计时等指标对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3.67±0.57)分]、FMA-LE[(26.32±3.63)分]、BBS[(52.14±2.33)分]、10MWT[(26.56±6.98)s]、稳定极限维持范围时间[(3767.83±765.27)s]及范围[(6.82±1.06)mm2]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明显改善(P<0.05)。 结论 RAS引导下的上肢摆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步行稳定性、步速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