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补泻之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大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多遵从虚证用补、实证用泻的总原则。《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提出的"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应用指导,历代医家多从针刺时机的选择、针刺手法的不同进行补泻应用理解。笔者通过《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的学习,对其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进行相关查证,认为补泻员方不但是针刺补泻原则的说明,更是临床补泻治疗时机的选择总则:即泻之用方,以气盛方泻,补之用员,以血气更替得神而员,谨守其机补泻方能不失。并进一步提出对临床学习的启示与思考:在经典学习当中应更注重医理原理的把握,而非具体字句的拘泥不化。  相似文献   

2.
正"方""员"学说是《内经》提出的有关针刺补泻的一个命题。但因《素问》与《灵枢》的记载恰好相反,故多有争议。《素问》认为"泻必用方"、"补必用员";《灵枢》则认为"泻必用员"、"补必用方",二者对于"补泻方员"叙述相异,而历代释解也不明确。目前《针灸医籍选读》认为《灵枢·官能》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素问·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官能》中的"泻必有圆,补必用方"及"泻必用方,补必用圆"的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从补泻的规律以及补泻的手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王继 《中国针灸》2000,20(6):382-383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其本质内涵相同,都是强调把握人体气血以因时针刺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后详细举出了“用方”针刺以泻邪的实例,而《灵枢·官能》“补必用方”后则明确描述了“用方”针刺以补正的操作方法,二者只是分别从补、泻角度,用不同的论述方法来论述因时针刺以调人体气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灵枢·官能》篇指出:“泻必用员”(员通圆)、“补必用方”,而《素问·八正神明论》则说“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两书的说法正好相反.后世注家因而解释纷纭,使读者莫衷一是.兹就原文作些肤浅的分析,望同道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捻转补泻与捻转方向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基本手法之一 ,作为单纯的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幅度的大小 ,捻转频率的快慢分补泻为大家所接受 ,但捻转补泻与方圆的关系 ,及捻转补泻分男女、左右问题 ,历代医家看法不一 ,给后学者带来不便。现就笔者的见解谈一点看法 ,仅供参考。1 捻转补泻与方圆捻转补泻与方圆说源于《内经》 ,但记载较简单。《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员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其方圆补泻法是以捻转配合其它手法的复式补泻法 ,但未说明具体的捻转方向。而《素问·八正神明论》载“泻必用方 ,方者 ,以气方盛也……  相似文献   

9.
“汤液经法图”是已遗汉代之前方书《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经梁·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转述而留存下来,是汉·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并进行经方配伍的理论来源,又称“五味补泻体用图”。它采用脏腑虚实辨证体系和五味化合配伍组方的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治疗。本文采用“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理论,对《伤寒杂病论》所载的10首治疗各类病证的代表性经方(桂枝汤、葛根汤、三黄泻心汤、栀子豉汤、理中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猪苓汤和肾气丸)进行组方配伍的解释分析,尝试探索并揭示了桂枝汤(功效为补肝治风,组方为2个辛补药、1个酸泻药和2个甘缓药,下同)、葛根汤(补肝治风,辛补3酸泻1甘缓3)、三黄泻心汤(泻心止血,苦泻2咸补1)、栀子豉汤(泻心除烦,苦泻1酸收1)、理中丸(补脾益气,甘补2辛泻1苦燥1)、干姜人参半夏丸(泻脾止呕,辛泻2甘补1)、麻杏石甘汤(泻肺清热,苦甘化咸泻2酸补1辛散1)、大承气汤(泻肺通便,咸泻3酸补1)、猪苓汤(泻肾利水,甘泻4咸润1)和肾气丸(补肾强腰膝兼补肝,子能令母实,苦补2甘泻1咸润1辛补2酸泻1甘缓1)的组方原理,为更好的使用和研究经方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之我见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630013)严海光《灵枢·经脉篇》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治疗原则,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刺的补泻手法,认为它能起到鼓舞正气,疏泄病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千金要方》指出“凡用针之法,以补...  相似文献   

11.
对于捻转补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捻转补泻作为一种针刺手法始见于《灵枢·官能》篇:“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补必用方,外引其皮……微旋而徐推之……”,文中的“转”和“旋”即指捻转针体而言。可见,在《...  相似文献   

12.
"方"员"作为针刺手法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入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微旋而徐推之……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后世医家对"方"员"作了各种不同解  相似文献   

13.
“呼吸补泻”调气观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邱玉霞呼吸补泻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的一种,是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本法源于《内经》时期,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明了呼吸补...  相似文献   

14.
十二经补泻穴,又名“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法”,即《针灸大成》“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以下简称补泻穴)。此法是每经都有一补穴一泻穴,十二经共有24穴。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凡是十二经脉中的阴阳失调,或在某经的循行通路及其相连脏腑出现邪盛正衰的各种疾患时,都可运用该经的补泻穴施行补虚泻实,以调整其有余和不  相似文献   

15.
“泻南补北”的意义与腧穴配伍20008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载义“泻南补北”是针刺的补泻方法之一,源于《难经·七十五难》,即“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的理论意义,历代诸家见仁见智,然今“东方实,西方虚”的病机,则涉猎者鲜,而“泻...  相似文献   

16.
当人体虚损之时 ,法当补养之。就是无外邪 ,纯用补药也必兼泻邪。观六味地黄丸组方可知。正如清代汪昂所说 :“熟地温而丹皮凉 ,山药涩而茯苓渗 ,山萸收而泽泻泻 ,补肾而兼补脾 ,有补必有泻 ,相和相济 ,乃成平补之功 ,以平淡之精奇 ,所以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 ,邪去则补药得力 ,一阖一辟 ,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法 ,专一于补 ,必致偏胜之害矣”。(汪昂 :《医方集解》)此意可见 ,让我们组方时不是又多一法门。又如近年来不少医生在治疗高血压 ,头昏 ,目花 ,腰酸腿软 ,治则育阴潜阳 ,平肝清热 ,多用生石决明、珍珠母、白…  相似文献   

17.
王传乐  李志刚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3-1015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刺补泻手法与效应关系之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教研室(210029)黄晔关键词针剌补泻手法补泻效应围绕针刺补泻问题,针灸界长期存在着诸多争鸣,有的认为针刺手法有补泻之分,并能产生补或泻的特有效应,“补泻反则病益笃”;有的认为针刺“浑是泻而无补”;...  相似文献   

19.
试论针刺捻转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捻转补泻法”源于《内经》,如《灵枢、官能》篇中有:“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徐而推之”,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吸则转针,……故命曰泻”等记载,后来盛行于明代。在明代的文献中,对于“捻转补泻法”具体操作,有以捻转方向来分的,有以捻转幅度与快慢来区别的。方法各殊,繁简不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至近代书刊中,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梁代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其中包括一幅中药组方配伍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五脏虚实辨证(肝心脾肺肾)和五味补泻配伍(辛咸甘酸苦)理论体系,以中心对称的五边形表示,其中每一脏均有其固定对应的“体”味(泻),“用”味(补)和两者合化的“化”味(调和)。其中,酸泻肝、辛补肝、酸辛化甘缓肝,苦泻心、咸补心、苦咸化酸收心,辛泻脾、甘补脾、辛甘化苦燥脾,咸泻肺、酸补肺、咸酸化辛散肺,甘泻肾、苦补肾、甘苦化咸润肾。该研究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分析“汤液经法图”五脏之间“体”味,“用”味和“化”味之间的固定关系,建立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 基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群表示,应用矩阵计算方法和群论推导五脏“体”味,“用”味,“化”味与五行生克间的关系,拓展三维空间向量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五味化合的数学算子。结果与结论:“汤液经法图”中五脏“体”味,“用”味,“化”味所代表的泻、补、调和作用与五行生克存在映射关系,通过研究建立的五味化合数学算子,可以诠释五味化合的固定搭配。采用这种算法,可以清晰地阐释10首代表性经方的五味补泻功效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