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三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对5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CEA采用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的方法。在病变侧行颈丛神经阻滞,全麻诱导,安氟醚吸入麻醉,术中局麻药浸润颈动脉窦,间断注射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颈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28.3±3.5)min,术后1例出现谵妄,5例出现高血压,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麻、颈丛神经阻滞和颈动脉窦浸润复合三重麻醉方法应用于CEA是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术中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均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效果.方法 28名ASAⅡ~Ⅲ级患者行3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采用深浅丛联合阻滞,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流管放置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麻醉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它时点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颈动脉夹闭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波动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0%,低血压6.25%,心动过速28.1%,心动过缓6.25%,分流管放置率6.25%.患者满意率84.4%.无1例改用全麻,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颈丛阻滞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与分析颈丛阻滞与全麻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丛阻滞组与全身麻醉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结果全身麻醉组与颈丛阻滞组夹闭前、解除夹闭后、术后24h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夹闭后血流动力学波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实施颈丛阻滞有利于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当的麻醉方法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CEA是采用全麻麻醉还是颈丛麻醉,尚有争论。2004年9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颈丛阻滞麻醉行动脉内膜剥脱术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0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外科技术要点。方法 在颈丛麻醉下 ,对 4 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其中有 2例是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分流后 ,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 2 7min± 7min ,术后 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欠佳 ,11例出现高血压 ,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 ,后均康复出院。 2 6例术前有症状患者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随访均稳定。结论 颈丛麻醉可以了解患者脑部供血情况 ,对于阻断颈总动脉脑缺血者 ,采用自颈总动脉至颈内动脉建立分流 ,可以避免出现缺血性脑损伤。手术效果主要取决于术中操作、完整去除颈动脉内膜残片及碎屑、充分排气和术后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E)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 4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其中有慢性脑缺血症状7例,一过性脑缺血症状(TIA)23例,12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DSA动脉造影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或全麻下行CAE,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4例;手术方法: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IA症状消失,5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4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36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AE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12例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资料。结果术后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通畅。所有患者脑缺血症状较术前均有改善。12例中1例出现术后切口血肿导致呼吸困难,其余未见手术并发症。随访6个月到45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脑缺血的发生和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方法确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有病例均采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多主张使用全身麻醉 ,亦可用全麻加控制性降压施术[1,2 ] 。但在全麻下病人意识完全丧失 ,麻醉医师对病人术中可能发生的脑部并发症、偏瘫无法监测。我院自 2 0 0 2年 9月以来采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4例 ,麻醉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1.
赵豪  邓欢  黎彪  雷冬  季一飞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4,19(1):187-192
目前,我国脑缺血性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位居 所有疾病首位[1] 。研究[2] 发现,在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 患 者中有 20%的患者存在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最 常见的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3] ,且颈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且男性高于女 性[4] 。在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病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占比例最大[5] ,大动脉 粥样硬化导致的TIA患者在早期复发缺血性卒中的风 险会增加 1倍[6] ,且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伴有动脉粥 样硬化的患者,在未来 5年内发生大血管事件的风险 远高于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效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4年3月至2006年8月,我们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型和支架置入术。结果7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脑卒中,3例血管痉挛,24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术后高灌综合症;2例其它部位的出血;经积极处理,均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术者的操作技巧和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年内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EA(CEA组,16例)和CAS(CAS组,10例)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1年出现的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重度再狭窄(狭窄率>70%)的情况。结果 CEA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75.0%),有效3例(18.8%),无效1例(6.2%);CAS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例(70.0%),有效2例(20.0%),无效1例(10.0%)。CEA组有4例(25.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6.3%)发生心肌梗死,CAS组有2例(20.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10.0%)发生脑卒中,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两组1年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0.0%)及3例(30.0%)。两组患者术后在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CAS组颈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CEA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is 2.1-5.2% in bypass surgery patients with a mortality of 0-38%.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of significant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its related risk factors in candidates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surgery. METHODS: One thousand forty five consecutive candidates for CABG underwent carotid artery Doppler examination in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relation of age, sex, smoking and diabetes history, as well as lipid profile with carotid stenosis, was evaluated. RESULTS: In 1045 CABG candidates with a mean age of 60 years, prevalence of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60%) was 6.9%. In the patients aged 65 years and older, the rate of significant stenosis was 12.5%. Age >50 years, female gender,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CONCLUSIONS: Significant carotid stenosis has an earlier appearance in our study. Cost-effectiveness studies are recommended for revising the previous screening protoco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1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12例有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例,手术治疗12例。结果11例患者良好效果,均康复出院,随访6-20月未出现TIA发作,原病变血管再狭窄小于20%,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认知能力较术前有显著地改善。结论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肯定,加强围手术期监护,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丁锐  童钟  王成宏 《安徽医学》2011,32(8):1078-107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探讨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10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其中3例放置失败,11例未放置;头昏、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19例;7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