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已知游离甲醛含量的甲醛鞣制的白色兔毛皮置于四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每隔一段时间对其甲醛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对甲醛鞣制的毛皮成品所含的游离甲醛的挥发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在光线良好,空气流通顺畅的环境条件下,毛皮成品中游离甲醛的挥发速率大,挥发率高;在相对密闭,甲醛浓度含量过高的环境条件下,毛皮成品会吸附空气中所含的游离甲醛,使得自身的甲醛含量变大。参照这一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用的甲醛鞣制的毛皮制品,不应该一直放在密闭的环境条件下。  相似文献   

2.
将毛皮制品在水介质下进行甲醛解吸附试验,以解吸液中甲醛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了相关因的素对解吸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数据拟合对解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毛皮制品的毛被是甲醛释放的主要来源,其他各因素依据对解吸附行为影响的显著性,排序为:解吸附温度解吸附时间解吸液体积解吸液种类。试验条件下,毛皮制品中甲醛其解吸附过程很好地符合指数增长模型,为预测甲醛在水介质下的释放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能够指导毛皮的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南美白对虾中甲醛含量变化的影响。将南美白对虾分别贮藏于20、4、-5和-20℃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定期测定氧化三甲胺、三甲胺、游离甲醛和游离及可逆结合甲醛的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20、4和-5℃下,氧化三甲胺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腐败性物质三甲胺随着温度的升高增长速度变快,游离甲醛的增长速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变缓;-20℃下贮藏至150 d,氧化三甲胺含量逐渐降低,游离及可逆结合甲醛含量增至6.46 mg/kg,游离甲醛增至3.09 mg/kg,增幅最大;三甲胺仅在贮藏后期有微弱的增长;各温度下,贮藏时间对游离甲醛含量变化的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冻藏条件最有利于南美白对虾的保鲜,但产生的甲醛含量累积最多。本文为探究冻藏条件下控制甲醛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将毛皮中的甲醛用人造汗液萃取后,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检测,可以定量检测分析毛皮中甲醛的含量.通过对显色反应体系的pH、温度、反应时间和存放时间的优化,得到了显色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以及对采用该方法分析皮革中人造汗液可萃取毛皮中的甲醛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显色体系的最佳反应pH为6.91、温度为(40±2) ℃、显色剂配制的有效期为2周、反应时间为60 min,人造汗液萃取皮革样品中的甲醛含量,重复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n=8)是2.03%,回收率可以达到96%~107%.说明人造汗液萃取毛皮样品中的甲醛含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鱿鱼及其制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甲醛的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鱿鱼内源性甲醛的来源,跟踪检测鱿鱼及其制品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甲醛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鱿鱼原料甲醛含量较低,鱿鱼制品中甲醛含量显著高于原料。鱿鱼肌肉在25℃和4℃贮存中随着鱼肉变质甲醛含量逐步下降,而在高温处理中随着蒸煮温度上升甲醛含量显著增加。鱿鱼丝加工过程蒸煮和焙烤工序甲醛增加最明显,鱿鱼圈加工过程甲醛含量无显著变化。秘鲁和北太鱿鱼丝在25、4、-20℃贮存时甲醛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可见,鱿鱼制品高含量的甲醛主要来源于加工中的热处理工序,并且鱿鱼制品低温贮存可以减少甲醛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鉴于水产品中甲醛有本底含量,应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海蛰在不同温度、不同浸泡时间内的甲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海蛰内甲醛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温度高时甲醛消解速度大于温度低时。浸泡一定时间后换水,甲醛浓度下降快,利于海蛰中甲醛的消除。建议海蛰食用前浸泡要多次换水。  相似文献   

7.
通过苹果多酚与甲醛反应特性的研究,探讨苹果多酚作为甲醛捕获剂的可能性。研究了不同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苹果多酚浓度对苹果多酚与甲醛反应的影响,并将苹果多酚应用于鱿鱼丝加工中对其捕获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苹果多酚浓度对甲醛减少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碱性条件下苹果多酚与甲醛反应活性较高,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时间的延长及苹果多酚浓度的增加,甲醛含量均显著减少。经苹果多酚处理的鱿鱼丝中甲醛初始含量及在30d贮藏期内甲醛含量增加量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苹果多酚在实际生产中对鱿鱼丝中甲醛具有良好的捕获效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经甲醛鞣制的皮革在不同条件下存放时,革内甲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放时间、存放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空气流通状况对革内甲醛含量均有影响,革坯的pH值对革内甲醛含量无明显影响。环境条件对革内甲醛含量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对革坯内未牢固结合甲醛的水解反应的影响,及对游离甲醛挥发释放的影响。合理地控制存放条件,如延长存放时间(〉20d)、提高存放温度(30~40%)、提高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75%)以及在空气流通环境下存放,可以显著降低革坯的甲醛含量。  相似文献   

9.
孙路  唐超君  葛大中 《家具》2014,(1):97-100
甲醛是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各种测试方法的差异和测试结果表征方式不同,且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室内环境中甲醛的含量不断变化,使得测试结果可比性差采用3种测试方法,分别对同种家具样品进行甲醛释放量的测试,分析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甲醛释放量的变化情况,为测试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经甲醛鞣制的皮革在不同条件下存放时,革内甲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存放时间、存放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空气流通状况对革内甲醛含量均有影响,革坯的p H值对革内甲醛含量无明显影响。环境条件对革内甲醛含量的影响,主要源于其对革坯内未牢固结合甲醛的水解反应的影响,及对游离甲醛挥发释放的影响。合理地控制存放条件,如延长存放时间(20d)、提高存放温度(30~40℃)、提高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75%)以及在空气流通环境下存放,可以显著降低革坯的甲醛含量。  相似文献   

11.
奶糖中内源性甲醛关键形成物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奶糖出口过程中检测出甲醛的问题,为了探究奶糖内源性甲醛的来源,采用HPLC技术分析了奶糖甲醛本底调查及甲醛关键形成物质。结果显示,18种市售糖果中均检测出甲醛,其中奶糖的甲醛含量较高。在60~120℃高温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奶糖中甲醛有明显增加趋势,并且甲醛的生成具有一定的温度依赖性。120℃作用下奶糖原料中的奶粉和炼乳甲醛含量增加40%以上,而蔗糖无显著变化。10种市售奶粉高温处理下甲醛生成显著,全脂和脱脂奶粉甲醛生成无明显差异,且奶粉中高温甲醛消长趋势与奶糖基本相似。可见,奶糖主要原料奶制品是其加工过程中甲醛形成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存温度下龙头鱼和蓝鳕中甲醛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永芳  周德庆  王智 《食品科技》2006,31(7):107-110
将两种海水鱼在25℃、4℃和-20℃不同温度下存放,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取样测定甲醛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25℃和4℃存放的鱼肉样品甲醛含量明显下降,而且25℃存放的样品甲醛含量下降速度比4℃快的多;-20℃存放的鱼肉样品甲醛含量在8个月内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前2个月上升最快,从2个月到6个月,甲醛含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减缓,6个月后,甲醛含量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毛皮服装》QB/T 2822—2018标准的主要技术要求、范围、检测项目,并重点针对导致毛皮、皮革材质气味、游离甲醛含量、可分解有害芳香胺染料含量等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原因及其危害进行分析,为消费者选购毛皮服装和生产企业把控毛皮服装产品质量及检测机构开展监督、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1m3环境舱模拟真实生活环境,通过改变温度、相对湿度、换气速率、承载率及释放部位等因素,考察对甲醛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相对湿度的增加会促进毛皮中的甲醛释放,且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当温度从18℃增加到35℃.甲醛的最大释放量增加了102.51%。相对湿度从40%增加到60%.甲醛的最大释放量仅增加了15.52%。(2)随承载率的增加,释放源增多,甲醛释放量随之增加。通风换气,可以有效降低甲醛平衡浓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3)毛皮的两面均为甲醛释放部位,肉面的甲醛释放量要略低于毛面。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毛皮的释放部位做适当封闭处理(加内衬、涂饰等)可以有效降低甲醛释放。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凡纳滨对虾为原料,置于不同热风干制温度干制至水分含量约为20%,分别测定三甲胺(trimethylamine, TMA)、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 oxide, TMAO)、二甲胺(dimethylamine, DMA)和甲醛(formaldehyde, FA)等指标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究了对虾在85℃下热风干制过程的水分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 TVB-N)、总还原力值、pH值、TMA、TMAO、FA和DM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为验证虾肉上清液中TMA的形成规律与整体的相似性,对不同反应时间、温度和pH条件下虾肉上清液中TMAO分解产生TMA的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风干制温度越高,TMAO通过非酶热分解形成的内源性TMA、DMA和FA含量越大。随着干制时间延长,对虾水分含量的降低,TVB-N值、总还原力和pH值增大,TMAO含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内源性TMA、DMA和FA含量在干制后期显著上升,内源性TMA从开始的29.36 mg/kg显著上升至565.11 mg/kg (P<0.01)。...  相似文献   

16.
对GB/T19941-2005《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甲醛含量的测定》中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甲醛进行了质控点分析,以便能更准确的测定甲醛含量,提高实验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冻藏温度对鱿鱼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3):105-111
以鱿鱼持水力(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p H值、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甲醛(formaldehyde,FA)、盐溶性蛋白含量(salt soluble protein,SSP)、活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为指标,探讨了在不同冻藏温度下(-10、-20、-30和-40℃)鱿鱼的品质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鱿鱼不同冻藏温度下p H值在6.4~7.0,各温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冻藏温度对鱿鱼的p H没有显著影响(P0.05);WHC、FA和TBARS分别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951、r=0.953和r=0.955),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鱿鱼失水率、FA、TBARS均呈上升趋势,其中-10℃的TBARS增加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冻藏初期各组FA由2 mg/kg左右快速上升到4 mg/kg左右,随后甲醛含量仍然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减缓;鱿鱼SSP、活性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相同冻藏时间内,-10℃下降最多,依次为-20、-30、-40℃,鱿鱼蛋白质指标的变性速度在不同冻藏温度下的差异是显著的(P0.05)。冻藏温度越低,鱿鱼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阿根廷鱿鱼内源性甲醛及相关物质的变化规律,研究了4 ℃、0 ℃、-20 ℃贮藏条件下鱿鱼体内甲醛(FA)、二甲胺(DMA)、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氧化三甲胺脱甲基酶活性(TMAOase)、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鱿鱼体内FA、DMA、TMA和菌落总数呈现上升趋势;TMAO和蛋白溶解度呈现下降趋势;在4 ℃和0 ℃下TMAOase活性呈先上升后平缓的趋势,-20 ℃下TMAOase活性呈先上升后略微降低的趋势;各温度下的甲醛含量和氧化三甲胺脱甲基酶(TMAOase)酶活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4 ℃=0.791,r0 ℃=0.863,r-20℃=0.825)。本研究为不同贮藏条件下甲醛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不同储藏条件对稻谷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储藏条件下普通籼稻和优质籼稻在储藏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以及在相同储藏条件下粮仓中不同部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稻谷直链淀粉含量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普通稻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高于优质稻;储藏温度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相同储藏条件下,粮仓中不同部位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储藏时间与直链淀粉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皮革和毛皮中甲醛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显奎 《中国皮革》2003,32(7):18-20
对皮革和毛皮中甲醛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