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4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留置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给予自我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于入选时、导尿2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80.6±16.7)ml]、尿路结石发生率(2.1%)及尿路感染发生率(2.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膀胱最大排尿量[(313.8±0.4)m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2组患者入选时均不能自主排尿,经2个月导尿训练后,发现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46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我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有助于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授权教育对脊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9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工作坊式”授权教育.于人选时及自行导尿2个月后对2组患者膀胱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自行导尿2个月后,发现其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为(80±16.7)ml,对照组为(150±19.4)ml]均较入选时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尿路结石(共9例)及尿路感染(共11例)发生情况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其尿路结石(共2例)及尿路感染(共1例)发生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恢复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38例)亦显著多于对照组(20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间歇导尿培训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授权教育,能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掌握间歇导尿的操作要点,有助于加速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结石及尿路感染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56.18,240.31±93.58,t=6.26,P<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χ2=21.37,P<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χ2=10.37,P<0.01)。结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膀胱压力、最大排尿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饮水计划、间歇性导尿、膀胱训练依从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有利于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及膀胱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及防治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对107例脊髓损伤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取间歇导尿结合直立训练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对照组依照传统方法进行间歇导尿。结果:治疗组在泌尿系感染率、导尿成功率和平均导尿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立床训练结合间歇导尿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训练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共有患者32例)行常规间歇性导尿,治疗组(共有患者30例)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及膀胱训练。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测指标、拔尿管试验成功率以及治疗15d、30d时尿路感染率,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或平均尿流率、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随访终末期时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12.34±1.34)ml]、最大尿流率[(19.21±2.41)ml/s]或平均尿流率[(15.35±2.49)ml/s]、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力[(32.43±7.65)kPa]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治疗组拔尿管成功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平均导尿天数[(18.3±5.6)d]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15d、30d时治疗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6.7%和6.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结合膀胱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减少持续导尿天数,降低尿路感染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颈髓损伤间歇导尿患者夜尿频多的影响。方法1例颈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期间,每晚7:00至次日1:00,导尿不规律,间隔时间短,尿量多,对其采取调整饮水计划、穿医用弹力袜及盆底肌训练的方法。结果患者导尿间隔时间延长,尿量控制在正常范围,恢复规律间导。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间歇导尿患者维持膀胱的正常功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导尿间歇判断方法,为合理选用导尿间歇判断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用残余尿量判断法,观察组用膀胱尿量判断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定两组实验前及实验后2个月的生存质量,监测两组实验后2个月的膀胱功能。结果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分值、总健康状况评分与总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间歇判断以膀胱尿量判断法为好。  相似文献   

20.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oss of normal bladder function results i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Recurrent bacteriuria continues to be a problem in most spinal cord injured persons regardless of the bladder emptying method used. Lower urinary tract complications have decreased with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but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intravesical pressure and presence of bacteriuria on renal function are still undetermined. Current methods of neurogenic bladder management are often based on professional or institutional presuppositions rather than scientific data.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even though the knowledge base is still limited. Preservation of renal func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ny method of neurogenic bladder management. Although a perso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s described, the material covered is applicable to other neurogenic bladder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