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明丽  纪明山  刘志恒  祁之秋  张杨  王芳 《农药》2008,47(2):142-144
2005-2006年从辽宁省8个地区共采集分离了122个稻瘟病菌菌株,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8个地区的稻瘟菌均未对烯肟菌酯产生抗性;初步确定将所有菌株的EC50的平均值1.4176 mg/L作为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基线.其中,最敏感的是抚顺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2678 mg/L;最不敏感的是营口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5576 mg/L.  相似文献   

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江苏和河南的158株番茄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等3种药剂的敏感性,并研究了部分抗性菌株的交互抗性情况。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的EC50值分别在0.0045~90.5、0.0576~36.8、0.0169~2.64μg/mL,并分别出现了19.0%、11.4%、0.6%的抗性菌株频率。整体上,江苏菌株的抗性水平高于河南地区。番茄灰霉病菌对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之间存在交互抗性;对啶酰菌胺与萎锈灵和噻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与氟吡菌酰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病原菌群体中已存在多药抗性问题,1株病原菌对嘧菌酯、啶酰菌胺、啶菌噁唑等3种药剂同时产生可抗性,17株病菌对嘧菌酯和啶酰菌胺同时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3.
从辽宁省8个地区从未使用过烯肟菌酯的水稻田中共采集分离了122株稻瘟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菌株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别,最敏感的是抚顺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2678μg·mL-1;最不敏感的是营口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5576μg·mL-1。所有菌株的EC50平均值1.4176μg·mL-1,可作为稻瘟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基线。经紫外线照射,获得了两个抗药性突变菌株,其抗药性倍数分别为5.29和8.46。抗药性突变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能力均低于野生菌株。由此可见,稻瘟病菌对烯肟菌酯产生抗药性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方法]采用植株喷雾-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联合毒力,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霜霉威、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1:4)和氟吡菌胺+霜霉威(1:10)连续驯化3、5、7代后对氟吡菌胺、霜霉威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以(5:1)、(3:1)、(1:1~7)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表现增效。黄瓜霜霉病菌经氟吡菌胺与霜霉威混合物或与吡唑醚菌酯混合物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均比经3种单剂连续驯化后的抗药性发展缓慢,黄瓜霜霉病菌经2种混合药剂连续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抗性水平为12.0~13.4倍,对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的抗性水平分别为9.6、4.2倍,而经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3种单剂驯化7代获得的抗性菌株对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和霜霉威抗性水平分别为16.3、11.6、5.1倍,均高于混合药剂驯化所得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结论]在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9个配比混合物中,1:4混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增效最明显;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1:4混合物及其与霜霉威1:10混合物的使用可延缓黄瓜霜霉病菌对氟吡菌胺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药》2016,(2)
[目的]探索烯肟菌胺与三环唑混剂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及剂量。[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苗法测定烯肟菌胺与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验证25%烯肟菌胺·三环唑SC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烯肟菌胺与三环唑防治稻瘟病EC90值为7.2449、19.1850 mg/L,且在1∶1、1∶3、1∶5、1∶7及1∶9五个配比下具有明显增效作用;3地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烯肟菌胺·三环唑SC 225~300 g a.i./hm2对水稻穗颈瘟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结论]25%烯肟菌胺·三环唑SC(配比1∶9)可用于防治水稻穗颈瘟病,推荐剂量为225~300 g a.i./hm2。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地方采集分离了57个稻瘟病菌菌株,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肟菌胺(SYP-1620)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未对烯肟菌胺产生抗性,其中最敏感的菌株EC50值为0.03028 mg/L,最不敏感的菌株EC50值为0.18297 mg/L,所有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初步确定将所有菌株的EC50平均值0.091 68 mg/L作为稻瘟病菌对烯肟菌胺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7.
三环唑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特效药剂,但近年来辽宁省部分地区出现了三环唑防效下降的现象。因为先前已经有报道,稻瘟病菌对稻瘟净、异稻瘟净和稻瘟灵等药剂产生了抗药性,那么,辽宁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是否也产生了抗药性呢?  相似文献   

8.
4种Strobilurin类杀菌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志念  王力钟  张弘  张宗俭  祁之秋 《农药》2004,43(8):370-371,357
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室条件下,嘧菌酯、醚菌酯、烯肟菌酯和烯肟菌胺4种strobilurin类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具有很好的保护活性,其中烯肟菌胺和醚菌酯的活性更为突出。4种杀菌剂的治疗活性也很好.烯肟菌胺对该病害4d的治疗活性明显优于其他药剂。在小麦上,嘧菌酯的叶表渗透性和向叶尖移动能力较为明显。烯肟菌胺和醚菌酯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大于2周。  相似文献   

9.
多种药剂不同时期施药对水稻穗颈瘟的田间防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环唑、稻瘟灵等9种不同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筛选,确定了防治水稻穗颈瘟的药剂以及防治适期。结果表明:30%嘧菌酯悬浮剂和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种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且稳定。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0%稻瘟灵乳油有一定的防效。在穗颈瘟一般发生年份,可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于水稻破口期喷雾防治1次;在穗颈瘟重发年份,应于水稻孕穗期、破口期和齐穗期连用3次,选择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或30%嘧菌酯悬浮剂交替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水稻叶瘟的高效药剂,选用7种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施用1次,药后8 d,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防效为70.6%,速效性较好。药后16d,30%三环·氟环唑悬浮剂防效为71.7%,高于其他药剂,持效性较好;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戊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以及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效相当,在57.7%~66.4%之间;40%氟环·稻瘟灵悬浮剂、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丁香菌酯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室内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丁香菌酯(SYP-3375)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其EC50值为1.83 mg/L,防效高于嘧菌酯和生产常规药剂福美胂.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和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在500~1500mg/L使用剂量下,丁香菌酯能有效地抑制苹果树腐烂病病疤的复发,对病疤的愈合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嘧菌酯和代森铵.在试验剂量下对苹果树安全,对非靶标生物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力钟 《现代农药》2006,5(2):19-20
研究了Strobilurin类杀菌剂烯肟菌胺对黄瓜的生理活性及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经烯肟菌胺处理后,黄瓜叶片中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提高,SOD酶活性稍有增加。黄瓜果实中可溶性糖与干物质含量增加,改善了黄瓜果实的口感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黄瓜白粉病菌对烯肟菌胺敏感基线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植株法测定了不同地区59个黄瓜白粉病菌菌株对烯肟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各菌株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EC50值最大为5.30 mg/L,最小仅为0.19 mg/L,平均值为72.59 mg/L,由于菌株均采自未使用过烯肟菌胺杀菌剂的田间,敏感性频率分布旱近似正态分布,可作为黄瓜白粉病菌对烯肟菌胺的相对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4.
烯肟菌胺原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烯肟菌胺原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柱,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检测波长275 nm;以乙腈一水(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外标法对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在0.05~10.0 mg/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6.2%,样品测定的标准偏差0.0285,变异系数为0.295 3%.  相似文献   

15.
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SYP-3399 SC、20%SYP-4155 EC、20%SYP-3343 SC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较为突出.20%SYP-4155 EC(150 g a.i./hm 2)、20%SYP-3343 SC(150 g a.i./hm2)、20%SYP-3399 SC(900 g a.i./hm2)的防效与25%嘧菌脂SC(100 g a.i./hm2)、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1 440 g a.i./hm2)防效相当,高于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WG(675 g a.i./hm2)、25%吡唑醚菌酯EC(100 g a.i./hm2)的防效.3种候选杀菌剂在试验剂最范同内对作物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5%己唑醇ME 60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43%戊唑醇SC96.75 g/hm2、12.5%烯唑醇WP 93.75 g/hm2和20%烯肟.戊唑醇SC 120 g/hm2,对水750 L/hm2均匀喷雾,药后10~20 d的防效均可稳定在83%以上。  相似文献   

17.
标题化合物(SYP-300)是沈阳化工研究院的试验除草剂。由丙基异硫氰酸酯与6-氨基-7-氟-4-炔丙基-1,4-苯并噁嗪-3-酮经两步反应制得。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证。SYP-300在温室条件下100ga.i./hm^2可防除多种阔叶杂草,在200ga.i./hm^2对小麦和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杀螨剂嘧螨胺(SYP-11277)的创制经纬.首先以取代嘧啶醇为中间体进行衍生化研究,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从而发现了具有杀螨活性的先导化合物1(运用中间体衍生化方法发现先导化合物),然后通过结构修饰发现二次先导化合物2,进一步优化研究发现SYP-10913、SYP-11277、SYP-11992、SYP-11993等高活性化合物,最终确定嘧螨胺(SYP-11277)作为候选杀螨剂进行产业化开发.该药剂对红蜘蛛成、若、幼螨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表现了优异的杀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