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杨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23-1824
目的比较静脉与口服补铁对接受促红素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方法口服组给予琥珀酸亚铁,每次200mg每日3次,连续2个月;静脉组给予静脉输注右旋糖酐氢氧化铁,每次100mg,每周2次,共10次。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的变化。结果静脉补铁组治疗后Fib、Hct、SF及TSAT均较口服组明显升高(均P〈0.01)。口服补铁组临床有效率20%,静脉补铁组临床有效率60%。静脉补铁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结论静脉补铁可迅速改善贫血,配合EPO治疗效果明显,从而减少输血,减少医疗费用,应优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补铁与口服补铁对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血液透析伴有肾性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①治疗组(静脉补铁组)25例,右旋糖苷铁注射液100mg,每次血液透析中使用,每周2次,共10次。②对照组(口服补铁组)25例。多糖铁胶囊150mg,po qd。观察8周。50例合并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每周8000U,sc。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贫血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Hct及血清铁蛋白(SP)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88%与65%(P〈0.05),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静脉补铁的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补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维生素(VitE)对静脉补铁诱导的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及静脉补铁加VitE组,每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20例。静脉补铁组:行血液透析治疗时由静脉输入100mg蔗糖铁注射液,起始为每周2~3次,完成总剂1000mg后改为每周或2周一次,使患者的铁蛋白维持在100—300ug/L之间。静脉补铁加VitE组:除按上述方法补铁外同时口服VitE200mg,2次/d。两组患者同时使用促红素治疗(100~150U/kg·w)。检测三组治疗前和补铁组、补铁+VitE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补铁组与治疗前比较MDA、AOPP、TCH、Lp(a)、ApoB含量升高(P〈0.05),SOD、GSH-Px、ApoAl含量降低(P〈O.05),TG、LDL、HDL、VLDL无明显变化。补铁+VitE组与补铁组比较TCH明显降低(P〈0.05)。SOD、GSH—Px,AOPP、MDATG、LDL、HDL、VLDLApoAl、ApoB、Lp(a)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补铁+VitE组与补铁组比较SOD、GSH—Px、ApoAl明显升高,AOPP、MDA、TCH、Lp(a)、ApoB明显降低(P〈0.05),TG、LDL、HDL、VLD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静脉补铁可以加重MHD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及脂代谢紊乱。长时间口服维生素E可以改善MHD患者静脉补铁诱导的氧化应激及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
丁琼  陈雷  阚明  吴永贵 《安徽医药》2010,14(3):328-330
目的探讨大剂量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方法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60例,分为抗坏血酸治疗组30例和非治疗组30例,治疗组每次透析开始给予抗坏血酸持续静脉滴注至透析结束,治疗3月。非治疗组30例未给予抗坏血酸静脉滴注。2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测定MHD患者透析前后及治疗前后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血浆抗坏血酸含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MHD组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D、抗坏血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HD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清SOD、抗坏血酸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P〈0.01)。3月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降低(P〈0.05,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而SOD、抗坏血酸含量升高(P〈0.01)。结论MHD患者体内存在OS、微炎症状态,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能有效改善MHD患者OS及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5.
黄卫民  邵云侠  张婧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786-1787
目的探讨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途径补铁后铁的情况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稳定血透患者,每周透析时间大于等于12h。所有患者血红蛋白(Hb)〈90g/L,大于60g/L,Hct 18%-27%,血清铁蛋白小于300ng/L,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20%,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100U·kg^-1·周^-1。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组和静脉组),分别采用静脉输注蔗糖铁和琥珀酸亚铁口服,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铁指标和红细胞相关指标。结果静脉补铁及口服补铁均可使Hb,Hct、SF和TSAT升高(P〈0.05),蔗糖铁组从上升幅度及上升速度明显优于琥珀酸亚铁组(P〈0.05)。结论纠正肾性贫血时静脉应用铁剂安全可靠,疗效优于口服铁剂,并且可以减少EPO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肾科血液净化中心41例MHD 3月以上的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肌注组(n=20,于每次透析结束后给予右旋糖酐铁注射液100mg深部肌肉注射)和口服组(n=21,给予琥珀酸亚铁片200mg每日3次口服),共治疗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肌注组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两组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肌注组显著高于口服组(P〈0.05和P〈0.01);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肌注组有5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轻度疼痛(25%),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P〈0.01)。结论与口服琥珀酸亚铁片相比,右旋糖酐铁(肌注)是治疗MHD患者贫血更为有效、安全的药物,特别适于口服铁剂不耐受的MHD贫血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递增补铁法治疗小儿中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86例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给予不同剂量铁剂口服,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蛋白(SF)、总铁蛋白结合力(TIBC),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铁剂治疗后,两组Hct、Hb、MCV、MCH、MCHC及SF较治疗前均升高,TIBC较前降低(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对照纽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递增补铁法治疗婴幼儿中一重度缺铁性贫血优于每日常规补铁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炎症状态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静脉补铁的关系。方法 MHD伴贫血患者45例,随机分为Ⅰ组(森铁能+血必净组,15例)、Ⅱ组(森铁能组,16例)和Ⅲ组(多糖铁口服对照组,14例)。比较3组间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血清铁(SI)情况;以C-反应蛋白(CRP)为标志的微炎症状态情况;研究CRP变化量(ΔCRP)与血清铁蛋白变化量(ΔSF)的相关性。结果Ⅰ组Hb及HCT优于Ⅱ组及Ⅲ组(P=0.000,P=0.000),Ⅱ组Hb及HCT优于Ⅲ组(P=0.015,P=0.006);Ⅰ、Ⅱ组SI优于Ⅲ组(P=0.047,P=0.044)。Ⅰ组CRP低于Ⅱ、Ⅲ组(P=0.006,P=0.036),Ⅱ组CRP高于Ⅲ组(P=0.046)。Ⅰ、Ⅱ组所有患者ΔCRP与ΔSF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01)。结论静脉补铁可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贫血,但会加重其微炎症状态;血必净改善微炎症状态后会在静脉补铁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贫血;微炎症状态会使SF值升高,干扰临床对静脉补铁指征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蔗糖铁治疗血液透析(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2009年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MHD患者3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各组用药前后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等疗效指标,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用药10周后,静脉补铁组Hb、Hct、SF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优于口服补铁组,口服补铁治疗对MHD患者贫血疗效有限,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补铁不仅能及时有效的补充肾性贫血患者所需铁,使贫血状况改善,不良反应少,可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微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左卡尼汀对MHD患者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在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62例,每次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g,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末患者的主要人体学指标、改良主观总体评价(SGA)评分、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丙二醛(MDA)、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浆总高半胱氨酸(tHcy)、透析充分性(Kt/V)和蛋白质分解代谢率。结果:(1)治疗1个月后。MHD患者的透析后于体重、上臂肌围有上升;治疗6个月后,患者平均于体重、上臂肌围平均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改良SG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治疗6个月后,MHD患者的血白蛋白(Alb)(P〈0.05)、前白蛋白(PA)和血红蛋白(Hb)(P〈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3)CRP、IL-6、TNF-α、MDA、tHcy的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GSHPx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O.01)。(4)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5)蛋白质分解代谢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Kt/V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左卡尼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微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铁剂与口服铁剂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基础上,分别采用静脉注射铁剂(静脉组)和口服铁剂(口服组)治疗。静脉组患者给予蔗糖铁静脉滴注,完成总量后,根据患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Hb)水平,定期给予100mg维持量。口服组患者口服琥珀酸亚铁200mg,1日3次。以铁剂治疗前后患者Hb和红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等衡量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Hh、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患者Hb、Hct改变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患者SF、TSAT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口服组(P〈0.01)。结论:静脉组比口服组疗效更好,对于慢性肾衰竭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30ml/min的患者,在皮下注射EPO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注射铁剂治疗肾性贫血比口服铁剂更具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静脉用蔗糖铁注射液与口服多糖铁复合物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减少EPO的用量。方法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各20例。静脉组:蔗糖铁100 mg,在透析开始后2 h,通过透析器静脉端注射至少5 min,每周1次。口服组: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300 mg,1次/d。总疗程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EPO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比例、体重、EPO用量、Hb、Hct、SF、TSA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用药4周时,两组Hb、Hct、SF、TSAT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4、8、12周时,静脉组Hb、Hct、SF、TSAT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静脉组在用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口服组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8例。④治疗8、12周时,静脉组应用EPO用量低于治疗前及口服组(P〈0.05)。结论静脉用蔗糖铁可有效纠正维持性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铁缺乏,改善贫血,安全性好,且能减少EPO用量。  相似文献   

13.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754-2756
目的:观察静脉用铁剂蔗糖铁(卫信康)与口服右旋糖酐铁(朴红)治疗血液透析(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6例HD患者随机分为静脉组(18例)和口服组(18例).静脉组:蔗糖铁100 m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周用药2~3次;口服组:右旋糖酐铁每日150 mg,共8周.两组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剂量为4 000 U/次,2次/周.观察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基础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Hct、SF、TSA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而静脉组优于口服组(P<0.01),两组患者应用EPO的剂量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而静脉组减少较明显(P<0.01),静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P<0.05).结论:静脉注射蔗糖铁可有效地纠正维持性HD患者的铁缺乏,提高EPO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给药途径补铁对肾性贫血的疗效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4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为口服铁组与静脉铁组,分别采取口服与静脉的方式对铁进行补充,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血清铁蛋白(SF)水平进行监测。结果静脉铁组Hct及Hb水平提升幅度高于口服铁组,且TAST及SF水平提升显著高于治疗之前,并与口服铁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口服铁组后期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有所增加,而静脉铁组随着Hb和Het水平的升高,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得以减少。结论静脉应用右旋糖酐铁的效果安全、有效,可促使肾性贫血的良好改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番茄红素对高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ILD)对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高龄(≥70岁)MHD患者30例,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给予番茄红素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铁蛋白(SF)、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IL-1β、IL-6、IL-10、TNF-α、CRP、MDA、GPx、SOD水平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后的Alb、SF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的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IL-1β、IL-6、IL-10、TNF-α,CRP、SOD水平的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的差值(P〈0.05),而MDA、GPx、SF、Alb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MHD患者存在微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番茄红素可减轻这种微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不同补铁方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林 《中国药业》2012,21(5):68-69
目的 观察口服补铁与静脉补铁两种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口服补充铁剂(力蜚能),治疗组(Ⅱ组)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静脉补充铁剂(蔗糖铁).两组均行常规血液透析,2次/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试验时间均为12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均有升高(P<0.05);治疗后各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铁能有效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态,静脉补铁优于1:7服补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 CKD )甲状旁腺素( PTH )与肾性贫血的关系。方法测定126例CKD3~5期患者血PTH、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容( Hct)、尿素氮( BUN)、肌酐( Cr)水平及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42例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骨化三醇-1.25(OH)2D3治疗3个月后变化。结果CKD3期PTH明显升高,CKD4期、CKD5期升高更显著;血PTH与BUN、Cr呈线性正相关(P<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cr)、Hb呈线性负相关(P<0.01)。 MHD患者经rhEPO、1.25(OH)2D3治疗3个月后,根据Hct变化,治疗有效73.8%,无效26.2%。有效组与无效组比较PTH、Hb、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TH下降,Hb、Hct升高。结论 CKD患者随着肾功能下降,血PTH升高。高PTH血症加重肾性贫血且使EPO疗效差,1.25(OH)2D3能降低高PTH血症,随高PTH血症的纠正,肾性贫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肾衰生血方配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等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所致贫血的疗效。方法:将88例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rHuEPO等药对慢性肾衰竭所致的贫血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肾衰生血方,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Hb、SF、TSA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对RBC、Hct略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衰生血方配合rHuEPO等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9.
张志玲 《首都医药》2011,(20):25-26
目的观察维持血液透析病人由规律口服铁剂改为应用静脉铁剂后EPO应用剂量、铁储备纠正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择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规律口服琥珀酸亚铁0.2mgTid治疗大于6个月)54例,停用口服铁剂予静脉铁剂(右旋糖酐铁)补铁治疗。静脉铁剂剂量根据患者每2个月Hb、SF、TSAT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6个月患者Hb、SF、TSAT、EPO用量及肝肾功能动态变化、透析充分性、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治疗2个月后平均Hb上升5g/l,EPO用量减低15%,SF较前明显升高(P<0.05)。②转铁蛋白饱和度治疗6个月后有显著改善(P>0.05),EPO用量减低37%。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③Kt/V无显著差异(P<0.05)。④贫血及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⑤1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规律应用静脉滴注右旋糖酐铁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长期血液透析病人rhEPO用量,改善铁储备及利用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