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系统调研,总结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规律,并与传统五行学说比较,构建COPD五脏相关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证实COPD病位在肺,与脾、肾、心、肝等脏腑系统皆有关系,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明确了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以及病机传变的基础和条件,提出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心、肺脑、肝肺、脾肾、心肝、肾心之间的双向或单向传变,总体以肺为中心,脾、肾、心、肝四脏与肺之间可相互影响,后期还可能由肺及脑。  相似文献   

6.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7.
论《内经》《难经》中脾脏病机的五行传变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内经》、《难经》之旨 ,归纳脾病影响心、肺、肾、肝四脏的母子相及、乘侮胜复的五行病机模式及其预后转归。提出“脾脏及四脏”及“四脏及脾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中医脏腑病机学说 ,为临床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8.
肝脾同病 孰先孰后——王旭高论治肝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高氏以擅长治肝病而著称于医林。他对肝脾同病的证治,集历代大家之长,无论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发挥。一、肝脾观承前启后肝脾同病最常见于肝邪传脾。一般认为:传,乘之名也;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的制约程度,是脏腑间关系失去正常平衡和协调的一种表现。《玉机真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又曰:“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认为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9.
三、病理学方面《金匮》对杂病传变的规律,提出了脏腑相传之说,以与伤寒之六经传变相鉴别。前已述及,首篇第1条即以“肝病传脾”为例,分析说明了杂病之脏腑相传的原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从生理上来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病理上,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起脾不健运,遂导致肝脾不调证。这就是“肝病传脾”的临床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的腹满病实为腹痛病,其病在肝脾者尤多,依据脏腑相关及其传变规律,又可分为肝病传脾、脾病侮肝及肝脾同病者。陈教授认为"肝满"者应当实脾,"脾满"者当不忘顾肝,肝脾同病者宜合而调之。文章主要对陈教授立足肝脾相关治疗腹满病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以冀由肝脾两脏之小相关而广之于五脏六腑之大相关,从而为临床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2.
正《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为临床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也是仲景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经方中大多蕴含着五行生克、既病防变的思想,但其临床应用却受到了限制。例如冠心病的治疗专注于活血化瘀的研究,舍弃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类方从肺治疗的方法,限制了疗效的提高。笔者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刘弼  相似文献   

13.
据《内经》《难经》之旨,归纳肺病影响肝、心、脾、肾四脏的母子传变、乘侮传变、胜复传变的五行病机模式及其预后转归。提出“肺脏及四脏”、“四脏及肺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中医病机学说,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4.
叶金竹  戴永生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47-1549
据《内经》《难经》之旨,归纳肺病影响肝、心、脾、肾四脏的母子传变、柬侮传变、胜复传变的五行病机模式及其预后转归。提出“肺脏及四脏”、“四脏及肺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中医病机学说,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王云凯  刘月林 《河北中医》1984,(1):F0003-F0003
《金匮》是怎样以肝病为例阐述杂病治疗原则的? 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在病理上又可互相影响和传变。因此,当一脏有病,治疗时不仅要治本脏,而且还要照顾整体,但因病有虚实,法必因之而异。《金匮》首篇第一条即以五行学说为依据,以整体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治疗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是在临床过程中却往往容易忽略其他脏腑的传变。"知肝传脾"只是先辈给出的一个法式、一个举例,故以"知肝传脾"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传变规律及"余脏准此"的范例,探讨"知脾传肾""知肾传心""知心传肺""知肺传肝"及其临床运用,期望学者能深刻地认识到五脏传变对于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92-1294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临床提供了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五行生克、即病防变的的思想,而五行之中复有五行,详析病机,可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作者运用此思路治疗很多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房显辉 《国医论坛》2003,18(5):16-16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至今仍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虽对肿瘤的论述不甚多 ,但其医疗思想、治疗方法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1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预防”和“既病防变”。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仲景就指出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并且提出了发病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20.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