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整体出发,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于开头首先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既病防变的治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脾关系说明脏腑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治疗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如《血病虚劳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或《金匮》)一书,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里的杂病部分,其内容蕴藏着东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我临床四十年,学习它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治疗多种杂病,经常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下面介绍一部分治验病例,并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一、肝病传脾治验例病例1:周××,男,30岁。患慢性肝炎已二年,肝大肋下一指,肝功能有轻度损害,经常胁肋不舒,肝区隐痛,平素食欲不振,饭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92-1294
《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临床提供了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很多地方都蕴含着五行生克、即病防变的的思想,而五行之中复有五行,详析病机,可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作者运用此思路治疗很多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教授认为《金匮要略》的腹满病实为腹痛病,其病在肝脾者尤多,依据脏腑相关及其传变规律,又可分为肝病传脾、脾病侮肝及肝脾同病者。陈教授认为"肝满"者应当实脾,"脾满"者当不忘顾肝,肝脾同病者宜合而调之。文章主要对陈教授立足肝脾相关治疗腹满病的经验进行了论述,以冀由肝脾两脏之小相关而广之于五脏六腑之大相关,从而为临床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政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6):377-378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该法首见于《难经》、《金匮要略》。然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则源于《内经》中“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指出“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为临床治疗肝病所遵循。  相似文献   

6.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肾病实脾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要略》中的肾病,主要是指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后所导致的一部分病证。根据《金匮》肝病实脾理论(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肾病当先实心,而实际上是当先实脾。现试论如下,以便为杂病之治展示新的或曰尚未引人注目的门径。 一、但实脾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肾著之病,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典籍,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并提出肝实证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肝虚证宜“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相似文献   

9.
由肝胆功能失调所致的脾胃疾病极其常见。《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同时又提出“当先实脾”。但如何调理肝(胆)而治疗脾(胃)疾病则未详述。笔者就这一问题归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为临床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也是仲景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经方中大多蕴含着五行生克、既病防变的思想,但其临床应用却受到了限制。例如冠心病的治疗专注于活血化瘀的研究,舍弃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类方从肺治疗的方法,限制了疗效的提高。笔者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刘弼  相似文献   

11.
顾雄华 《光明中医》2002,17(4):33-35
钱英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数十年如一日 ,勤于临床 ,在治疗肝病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待诊学习 ,颇有心得 ,现将随诊经验总结如下 ,以飨读者。1 慢性肝炎立足于调补养育 ,首重脾、胃、肝、肾钱老认为慢性肝炎病人虚证为多 ,其病程长 ,外邪久羁易伤正 ,这是慢性肝炎病理传变特点。一般医生见“肝炎”二字便联想到“炎症” ,于是一味使用清热解毒之品以冀“消炎” ,陷入治疗误区。汉末张仲景早已告诫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匮要略》)验之临床 ,确实常见肝病以脾胃受害为多 ,…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是我国最早对妇产科杂病进行论述的文章。本文以"治未病"思想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深析,从知因防病、已病即治、既病防变角度切入,对痛经患者的防治总结出三层涵义:未病时,知"虚寒郁"而避之;已病时,在理气血、调肝脾的同时,主张针药施治;既病时,防其内传及伤正。张仲景这些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学术思维,迄今对临床妇产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早在《内经》中,治未病大约有以下几种涵义:1.顺应天地四时阴阳,摄精调神,预防疾病的发生,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见微知著,早期施治,防止疾病的深入和传变,见《素问·刺热病篇》。3.揆度邪正盛衰,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见《灵枢·逆顺篇》。《难经·七十七难》进一步从五脏相关的角度,提出了肝病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法则。在《金匮要略》中,仲景亦以肝病为例,更为具体地说明了治未病法则的临床运用,原文云:“夫治来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睥,当先实脾,四季脾旺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16.
<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不仅体现了中医重视治未病的思想,也体现了整体观念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后世医家屡作注释、阐析,提出各种见解,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后,对"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探究其理论及临床意义。1肝病传脾,脾病亦可及肝仲景思想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各传其所  相似文献   

17.
笔者导师邓铁涛教授,学识渊博,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化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邓老师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将邓老师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 治肝先治脾,自创软肝煎 肝病治脾之法,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  相似文献   

18.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肝病传脾及其未病先防的思想源于《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气充实,不受邪侵。《金匮要略》又进一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并将肝病“实脾”谓之上工之举,一直为后世医家奉为金科玉律,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1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肝病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肝木旺盛,则克脾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