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方法 总结回顾45例老年底射血分数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及麻醉术中管理,对其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都顺利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搭桥手术,1例术中发生室颠,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 通过麻醉医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观察,准确把握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用药的时机和剂量,使血流动力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多数老年低射血分数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能取得搭桥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16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等行常温非体外循环静吸复合全麻。结果 16例手术均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围手术期循环功能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病人均痊仍出院。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对 8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利多卡因和司可林。用异丙酚、芬太尼、安氟醚和万可松维持麻醉。手术期间静脉持续输注硝酸甘油。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和 ECG、Sp O2 。结果  8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 1例改行体外循环。平均手术时间 (118.75± 18.85 ) min,术后拔管时间 (8.93± 4 .94 ) h。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平衡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维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下)的实施,分析术中麻醉管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体外循环下实施搭桥手术,给予静吸复合麻醉(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和七氟醚).术中采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体征,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术前、切开胸、LAD吻合、CX/DIA吻合、RCA吻合和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LAD和RCA吻合时,CVP升高;LAD吻合时,CCI升高;LAD吻合时,SVRI降低;CX/DIA吻合时,CVP和SV降低;RCA吻合时,PCWP和MPAP升高,其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下),加强对麻醉管理,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有利于后续患者麻醉,同时对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鸿  杜桂芝 《贵州医药》2005,29(11):1001-100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与传统的体外循环搭桥手术相比,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但由于心脏不停跳,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因此对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本文总结近期我院8例OPCABG的麻醉管理经验并探讨咪唑安定-异氟醚-芬太尼麻醉用于OPCABG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本组婴幼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麻醉分析,总结婴幼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婴幼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婴幼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193例顺利完成手术,死亡7例,严重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肺部并发症3例,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婴幼儿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联合胸椎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麻醉组(A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胸椎硬膜外阻滞,B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麻醉前、术中、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用药量及术毕至清醒的各项指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整个麻醉过程中心率、血压更为稳定,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小,拔管时间早,患者苏醒快。结论全麻复合胸椎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麻醉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的氧供需平衡。此类手术在心脏跳动下进行血管吻合,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吻合血管期间会造成心机缺血,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时常需要控制性降压,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加深麻醉或给予肌源性血管扩张药,但有时难以取得满意效果。本文的目的是比较盐酸地尔硫[艹卓]和硝酸甘油在OPCABG中控制血压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芬太尼和仙林,配合以异氟醚吸入和异丙酚持续泵入维持麻醉,术中持续给予硝酸甘油0.2-2.0μg/(kg.min),同时以新福林0.01%,艾司洛尔少量静注,调节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术中维持ACT>350秒和病人正常体温。结果:27例病人术中均能维持较平稳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2例在回支搭桥时,血压下降,难以维持,IABP后顺利完成手术。另1例完成前降支搭桥后,突发室颤,经电陆降颤后,改为体外循环后完成手术,结论:非体外循环机围术期的麻醉重点在于:1、术前1小时口服倍他乐克;2.加强对术中病人ST段的监测;3.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注意输液或输血速度,观察PAP,PCWP的变化;4.避免大剂量和长时效的麻醉药和肌松药的使用,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和术后气管导管拔管时间,5.防止病人体温下降;6.做好紧急体外循环机准备和IABP的准备。7.术后留置镇痛泵镇痛。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的麻醉管理。方法 106例冠心病病人行OPCAB,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用丙泊酚、咪唑安定.维库溴铵、芬太尼和异氟醚诱导及维持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其是术中搬动、抬高心脏循环功能紊乱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有效的心血管功能支持。结果 病人均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过程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4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下完成手术,1例术后使用IABP辅助循环,20例术中需要用多巴胺或肾上腺素支持循环。术后3例由于严重低心排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OPCAB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尤其是手术中搬动心脏,正常的泵血功能明显受影响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和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3例实施了OPCAB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冠状动脉内分流栓、吹雾器等装置,使冠状动脉靶血管处于相对静止、无血流的状态下,进行血管吻合。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结论手术室护士做好充分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步骤及医师的习惯、爱好,术中才能配合默契,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钱军  胡双飞 《江西医药》2005,40(5):290-291,25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的麻醉资料。结果全麻时间(148±40)min,无一例改体外循环,无一例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对麻醉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某院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实施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低于对照组的20.51%(8/39),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10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48例和对照组(体外循环组)60例,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总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不仅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OCTOPUS局部心肌固定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2—4根。结果无手术死亡,无一例中转体外循环,ICU观察2—3天。术后随访半年至四年,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尤其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麻醉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对142例冠心病行OPCABG术的病人,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监测ECG,SPO2,IBP,CVP,ETCO2,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心率与血压进行调控。结果142例病人有133例完成了OPCABG术,9例在CPB辅助下完成了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加上术中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心率与血压进行调控是OPCABG术非常实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克诚  杨大斌  苗锋  贲晨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2):2040-2040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非体外循环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20例。结果 患者中19例痊愈出院,随访1~2年心绞痛症状消失。1例术中室颤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脑死亡;1例术后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住院时间、经济支出减少,且手术的并发症降低,心功能可得到较好保护,更合适高龄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麻醉管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47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适合的麻醉方案和严密的监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中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术中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显示了较好的麻醉管理效果。结论严密科学的麻醉方案对于手术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以减少意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