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何伟  刘志勇  蒋杰  周建明  陆启同 《江苏医药》2012,38(15):1776-1778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杂交技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1例冠心病患者中,两支冠脉血管病变4例,三支冠脉血管病变17例;均采用杂交技术进行心肌再血管化。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吻合;其余狭窄冠脉血管行药物涂层支架植入。结果 21例患者共植入支架38个,平均每例心肌再血管化2.6支,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平均ICU观察时间为26.2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d。随访2-1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发作。结论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应用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MSCTA)成像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评价,研究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年共观察53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前常规冠脉造影检查,手术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手术后3个月、1年分别行冠状动脉16层MSCTA,其中17例患者在术后1年冠状动脉16层MSCTA复查后于1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16层MSCTA能够成功显示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状况比例分别为术后3个月99.36%,术后1年98.72%。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评价,冠状动脉16层MSCTA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其敏感度达到100%。结论应用冠状动脉16层MSCTA对冠脉搭桥手术后桥血管评价简便、无创、可信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搬动心脏时严重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术中发生室颤,经30ws电击恢复窦性心律,完成手术.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本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成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4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经抢救复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康复出院,无并发症。2例由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应及时正确处理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分析,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术前用药的选择、术中管理的方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为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提供成功的经验。结果 本组66例顺利完成手术。3例在手术中发生室颤,1例经抢救顺利完成手术,另2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本组无麻醉死亡。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难度大,术中要及时正确处理好各种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对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5例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行急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同时给予IABP术支持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7例3支血管病变,12例双支血管病变,6例为单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前降支15例,回旋支7例,右冠脉2例,左主干1例。2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在IABP支持下完成了急诊PCI治疗,IABP使用持续时间3~7d。结论:AMI患者进行急诊PCI风险较大,特别是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在术前、术中应用IABP支持能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OCTOPUS局部心肌固定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状态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2—4根。结果无手术死亡,无一例中转体外循环,ICU观察2—3天。术后随访半年至四年,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尤其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CPB)下行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BH)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10例单纯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分为0PCAB组(105例)和OPBH组(105例),分别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OPCAB组无一例需转成OPBH.所有患者均在心脏侧壁和后壁区域搭桥.两组人均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数和再血管化指数相似;手术后呼吸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OPCAB组明显少于OPBH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低左室射血分数的患者,虽然出血和输血量较大,术后呼吸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较长,但OPBH能取得与OPCAB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 )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9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共8例成功接受介入治疗,其中3例患者对桥血管行介入治疗,另5例患者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8例成功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无并发症、无死亡。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3例有心绞痛复发,药物治疗可以缓解,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结论高龄CABG术后患者行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应及时行造影检查,以明确桥血管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根据造影结果及时对桥血管或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护理在手术配合的意义。方法回顾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32例,利用器械作用下使动脉搭桥吻合处的局部心肌、处于相对静止和冠状动脉处于无血状态下做血管吻合、手术护士心神领会的熟悉掌悟技术程度。结果 32例患者术中、术中手术护理密切配合流畅,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结论护士是该手术的重要环节、应引起护理人员在密切配合中高度重视、熟习手术流程,注重细节,精心做好一切准备。  相似文献   

11.
谷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4,(15):206-206
目的对48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慢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CTO)而无异常Q波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100%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ST-T改变39例(81.25%),心律失常17例(35.42%),心电图正常8例(16.67%)。结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心电图无异常Q波的,临床上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心电图以ST-T明显改变为主,其改变程度与血管病变并非呈正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差异方法 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58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 对58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58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IVUS和CAG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CAG检查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需进一步行IVUS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护理特征以及护理时临床注意事项。方法对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2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采用介入性护理方式,包括术前检查与手术准备、术后对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以及血栓护理、监测血清心肌酶以及针对性护理。结果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临床效果良好,手术后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程度有所改善,由手术前的100%阻塞降低至30%-60%。18例患者手术过程中在病变血管部位安放了支架,12例患者血管远端有血栓,反复球囊扩张后血栓消失。4例患者术中血管痉挛,注射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结论采用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对于冠状动脉重度钙化以及纤维性斑块狭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对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应根据手术特诊,患者病情具体采取特定的护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在冠状动脉造影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在血管内超声技术引导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心病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对比,评价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冠心病患者的60处冠脉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对60处冠脉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和CAG检测。60处血管CAG检测显示均未达到手术干预指征,而IVUS检测显示34处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治疗;病变血管的直径及直径狭窄率,IVUS和CAG两种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AG检查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明显心肌缺血症状,需进一步行IVUS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及时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定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的关系。方法 对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传统前壁心梗83例;下壁心梗85例;正后壁心梗25例;右室心梗12例。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3例;左前降支81例;左旋支19例;右冠状动脉67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定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总结采用非心外管道方法矫治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法洛四联症(TOF)的经验,探讨有关手术方法及效果,对9例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TOF进行了一期矫治手术,其中2例采用经右心室切口疏通右心室流出道,1例采用改变右心室切口和冠状动脉下缝合加宽右心室流出道,2例采用肺动脉下移与右心室切口直接吻合,4例采用肺动脉前壁血管片翻转与右心室切口吻合。结果表明,术后早期无手术死亡;随访1个月~4年,无晚期死亡,NYHA心功能I~II级8例,III级1例。结论:采用非心外管道方法矫治合并异常冠状动脉的TOF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左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463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完全随机分入左桡动脉入路组(231例)和右桡动脉入路组(232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单导管技术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左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成功率98.3%(227/231),右桡动脉入路组手术成功率97.4%(226/2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单导管技术成功率等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左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有着与右桡动脉入路相似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左桡动脉入路单导管技术完全可行,并且在头臂干迂曲患者中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PCI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随机抽取695例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共发生并发症49例,发生率7.1%。其中心室纤颤6例,C型以上血管内膜撕裂6例,冠状动脉穿孔2例,无复流6例,支架术后6h急性血栓形成1例,血管迷走反射20例,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8例。结论PCI围手术期并发症常见,经及时处理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