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39-1843
[目的]比较全肩关节镜和关节镜辅助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成人肩袖损伤患者资料,根据肩袖损伤的撕裂程度分为轻度撕裂损伤、中度撕裂损伤和重度撕裂损伤。收集并整理40例患者完整的临床诊疗报告及资料,评价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度、疼痛感及肌肉力量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疼痛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可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年UCLA及ASE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袖损伤患者行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恢复速度优于关节镜辅助手术,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肩袖损伤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肩袖是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组成的一组具有相似功能的肌群,其作用是支持和稳定肩肱关节,维持肩关节腔的密封功能,保持滑液营养关节软骨,预防继发性骨关节炎[1].肩袖损伤最早是由Sminth(1834年)发现并命名,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Codman和Akerson[2]指出本病是引起肩痛的一个原因之后,国外逐渐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内开展研究较晚.肩袖损伤是中老年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其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3].为使临床对该病有较全面地了解,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非常多见[1-2],占所有肱骨骨折的50%,其中约30%的肱骨近端骨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大结节损伤[3]。单纯大结节骨挫伤患者X线片检查常无明显异常,然而患者症状比较明显,包括肩关节疼痛,外展受限,外展时疼痛加重等,肩关节查体阳性体征与肩袖(冈上肌)损伤符合。笔者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9-12将大结节骨挫伤误诊为肩袖损伤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发生率在5%~84%.通常表现为活动肩关节时出现疼痛,严重时可有静息时自发痛.患者非常痛苦,严重干扰康复训练,不仅延长了偏瘫侧肢体康复治疗时间,而且阻碍了整体康复进程,影响了生活质量.肩痛的致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可能与肩痛有关,如肩周炎、孟肱关节排列不整齐或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或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肩肱节律丧失、肩关节粘连活动范围受限、旋肌袖撕裂、滑膜炎、肩部肌肉痉挛、抑郁及忽略症[1]等.且常常是以上多种因素互为因果,互相叠加的结果.我科于2009年1~12月收治此类病人36例,采用综合康复方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2013年7月—2016年6月,本科收治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患者5例。其中,3例于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2例肩袖损伤给予保守治疗,5例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物理治疗。[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Ⅰ级甲等愈合、拆线出院。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0个月,平均(17.82±1.78)个月。4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明显恢复,1例有所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功能Malleet评分、VAS评分、臂丛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肩袖损伤合并臂丛损伤诊断较为困难,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治疗时应在积极治疗肩袖损伤的同时行理疗及营养神经治疗,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99-1901
[目的]通过观察常规非手术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高压氧治疗对肩袖损伤的正性作用。[方法]将40例轻中度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平行对照法,随机双盲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电子蜡疗、超声治疗、按摩及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试验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JOA肩关节功能评定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JOA肩关节功能评定表功能项目评分分差、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差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分差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差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非手术疗法的总体治疗效果更好,尤其是减轻患者肩周疼痛症状方面,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肩袖主要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冈上肌是肩关节外展的启动肌,通过下压肱骨头和三角肌协同完成肩关节外展。因此冈上肌损伤时应尽可能进行修复。肩袖损伤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肩关节正位可检查大结节与肩峰有无硬化增生,通过测量肩峰下到肱骨头的距离粗略估计有无肩袖损伤,如二者之间的距离6 mm提示肩袖撕裂。冈上肌出口位可观察肩峰形态,并进行分类。Ⅰ型肩峰为平坦型,Ⅱ型为弧形,Ⅲ型为钩状肩峰。钩状肩峰发生肩袖撕裂的几率较高。肩峰指数大的患者容易发生肩袖撕裂,肩峰指数小的患者容易发生盂肱关节炎。肩关节核磁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重要手段。通过肩关节核磁检查可观察肌肉萎缩、脂肪浸润情况。对于肩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效果的预测,脂肪浸润比肩袖回缩和撕裂的大小更有意义。肩袖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肩痛、力弱、肩关节活动受限。在区别肩袖损伤和冻结肩时,有一个重要的体征是前者主动活动范围小于被动活动范围,而冻结肩的患者主被动活动均受限。肩袖损伤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休息,避免诱发疼痛的动作,抗炎止痛以及康复对症药物。而对于保守治疗症状无缓解,或者创伤性撕裂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手术治疗肩袖退变性损伤时,如果肩袖损伤厚度50%且力量无明显降低,可行滑膜清理、肩峰下减压;如果肩袖损伤厚度50%,可行肩袖修复±肩峰下减压。对于PASTA损伤,应尽早手术修复。文献报道,单排固定肩袖时,可覆盖46%的足印面积,经骨缝合可覆盖71%,而双排固定可覆盖100%足印区。因此双排缝合从理论上来讲更符合肩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对于不可修复的前上肩袖损伤,可通过胸大肌移位术重建肩袖肌力平衡,而后上肩袖损伤可通过背阔肌或大圆肌移位重建肩袖肌力平衡。对于诊断明确的肩袖撕裂不会自行愈合,经过短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肩袖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的肌腱构成的包裹肱骨头的袖套样结构,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主要解剖构造,在肩关节病变中肩袖损伤约占肩关节病变的17%~41%[1]。我们从1996年3月至今共收治肩袖损伤46例,获得满意的诊断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6  相似文献   

9.
肩袖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肩袖是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园肌和附着在肱骨小结节上的肩胛下肌构成的袖口状组织,包裹于肱骨上。其上方为肩峰、肩锁关节、喙肩韧带构成的喙肩弓,两者之间为肩峰下滑囊。肩袖在肩关节运动中起支持、稳定肩肱关节的作用,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关系。肩袖损伤是一种多发病。据Depalm a等人[1]通过尸体解剖发现,50~60岁死亡人群中30%的人有肩袖损伤,70岁以上死亡者中有90%~100%有肩袖损伤。说明肩袖损伤广泛存在于社会人群中。外伤性肩袖破裂临床常见于青壮年,尤其岗上肌全层撕裂与肩峰过度外侧伸展时损伤有关[2]。…  相似文献   

10.
肩袖间隙分裂症的X线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奎元  信原克哉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0):582-583,I001
目的:肩袖间隙分裂症是肩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诊断较为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肩关节动态造影,注入造影剂后,通过内外旋上肢,改变关节内压力,使分裂的间隙显现。7例肩袖间隙分裂症的患者采用手术直接修复。结果:X线动态肩关节造影的上肢不同位置,肩关节的内压发生变化,可使分裂处明显显示。手术修复损伤的肩袖间隙,7例患者全部解除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结论;X线动态肩关节造影可明  相似文献   

11.
<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肩袖、肱二头肌长头腱等结构在病理状态下受到摩擦、挤压、撞击,引起炎症、损伤等的一种病理改变,以慢性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占门诊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诉病人的44%~6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并肱骨大结节成型在肩袖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科手术治疗的肩袖全层撕裂患者31例,肩袖修复术中应用PRP并行肱骨大结节成形。男19例,女12例,年龄49~65岁;左肩9例,右肩22例。其中合并Bankart损伤3例,SLAP损伤2例,合并肱二头肌肌腱长头损伤5例。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23.20±6.1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72±0.71)分,较术前(5.92±0.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74,P<0.001),UCLA评分(32.40±1.59)分,较术前(20.63±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60,P<0.001),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肱骨大结节平滑,MRI显示肩袖愈合良好。[结论]PRP注射并大结节成型修复全层肩袖撕裂效果肯定,能有效缓解患者肩关节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是一种治疗全层肩袖撕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其短期疗效报道较多,而长期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目的是观察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撕裂的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2007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使用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技术修补肩袖撕裂患者32例,平均年龄53.4岁,比较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6~61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VAS、UCLA、Constant-Murley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和肩袖肌力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辅助小切口治疗肩袖撕裂手术效果确切,长期随访显示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患者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4.
肩袖是指覆盖于肩关节周围的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对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和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损伤后会出现肩部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肌肉萎缩。肩袖损伤的原因除外伤和退行性变外,肩关节骨性结构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3]。探讨骨性结构变化和肩袖损伤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借助影像学技术,测量相关参数的变化,评估骨性结构改变,目的在于发现肩袖损伤的易感因素,予以早期治疗,阻止或延缓肩袖损伤的发生。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常用的肩关节骨性结构影像学测量参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与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肩袖损伤关节镜下修复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住院期间并发症。出院时患者对护理服务及时到位、病房休养体验、康复指导准确有效、沟通交流以及管理规范性5个方面总评分为(94.4±4.0)分。随时间推移,103例患者VAS、ASES评分和肩关节前屈上举ROM、外展上举ROM及后伸ROM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个性化围手术期护理与康复,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功能康复与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肩袖损伤是老年人常见的肩关节疾病。肩袖的退行病变是老年肩袖损伤主要特点。肩袖作为肩关节软组织中最重要的结构,其损伤会出现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时影响肩关节活动。文章描述了肩袖损伤的X线、MRI和B超特点及其评估方法,进一步阐述了肩袖损伤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法,分析其优劣性,本文最后对肩袖损伤的功能康复锻炼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原因。[方法]苏北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08年2月~2011年2月共35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无骨折、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等其他合并伤,其中,男23例,女12例,平均42.4岁,行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术后按调整的Constant-Murley随访观察各病例肩关节恢复情况,平均随访13.5个月。[结果]35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中,有1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肩关节肩痛、活动受限的症状,统计检验无肩痛、活动受限症状病例与有肩痛、活动受限症状病例之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手术治疗术后易出现肩痛、活动受限的症状,会明显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正>腱鞘囊肿发生在肩关节比较少见,是引起肩关节疼痛不常见的病因。然而,肩关节腱鞘囊肿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疼痛和力弱症状,容易和肩袖损伤相混淆,使得诊断困难。为准确诊断和正确的治疗,必须知道这种肩关节疼痛的罕见原因[1]。大多数学者认为,肩关节腱鞘囊肿的发生机制是关节囊盂唇复合体损伤,关节液不断渗入损伤的软组织,形成单向活瓣效应,最终形成囊肿[2-4]。因此,通常伴有上盂唇前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行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治疗;B组40例,行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治疗。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ASE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UCLA)及肩关的前屈,外旋活度角度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ASES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均大于B组患者(P0.05)。结论肩关节镜肩袖损伤可取得与常规小切口修复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术后近期疗效比较,肩关节镜肩袖修复术可以更快速地促进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且创伤程度更小,在治疗肩袖损伤的同时,也可处理肩关节其他疾病及损伤,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与肩关节制动对其肩关节功能及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1-12完成的62例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其中31例术后未制动并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31例术后制动6周并进行合适的康复训练(术后制动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ASES评分与肩袖再撕裂发生率。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97个月。早期康复组与术后制动组术后3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ASES评分优于术后制动组(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早期康复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9.68%(3/28),术后制动组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6.45%(2/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肩袖中度撕裂和肩袖较小撕裂患者,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在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而且并没有增加术后肩袖再撕裂发生风险,可以不考虑术后早期肩关节制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