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消化内镜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手术探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手术探查中使用 Olympus-XQ3 0 胃镜经空肠切口或胃窦部切口进入肠腔 ,逐段观察肠腔 ,寻找出血部位。结果 :17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均经术中内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及病因。结论 :对于诊断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均经术中内镜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及病因。结论 :对于诊断不明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 ,在手术探查中应用内镜寻找出血部位 ,有利于病变部位的确定及减少手术探查中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疑难小肠出血部位的术中定位方法。方法对16例术前检查、术中探查不能确定出血部位的小肠出血患者,行分段肠道灌洗后内镜检查。结果13例发现出血部位,3例未能确定。结论术中灌洗内镜检查有助于术中出血部位的准确定位,操作简便,直观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术中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行急诊剖腹探查术结合术中内镜检查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经手术等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均无再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 手术结合术中内镜检查对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对明确出血部位及止血是安全并且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胶囊内镜在提高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范红  何旭  周雁  王芸  万平 《云南医药》2007,28(3):215-2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在16例患者中检出小肠病变13例(81.26%),其中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者10例(62.5%),3例发现病变但不能肯定出血是否与此有确切关系。在明确出血原因或部位的10例病人随后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6例行剖腹手术,结果与胶囊内镜诊断所提示的出血部位或原因相吻合,另有2例近期内无消化道出血病人未检出病变。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特别是近期有活动性出血病人有较高的检出率,安全无创,可以作首选的检查方法,结合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可弥补其检查中的不足,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术中内镜在剖腹探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至2011年我院因小肠出血不能确诊需剖腹探查的21例患者进行了术中内镜检查,并对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本组21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检查全部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术后21例未见再出血。结论在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而行剖腹探查术时应配合术中内镜,可提高病变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出血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0-2010年收治的11例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病情,比较不同的检查方法如胃镜、结肠镜、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数字减影肠系膜动脉造影、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全消化道钡餐及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超声在诊断技术中应用情况,分析确定诊断比例及病程与预后关系。结果全消化道造影、内窥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诊断和定位小肠肿瘤的主要手段。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对于小肠肿瘤早期病灶定位诊断成功率高,恶性小肠肿瘤病程长短与预后相关。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除非有明确的小肠肿瘤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和剖腹探查是发现小肠肿瘤出血病灶的最佳方法。小肠肿瘤出血治疗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方案、手术方式一般依据肿瘤性质及明确的病变部位来决定。对高度怀疑小肠肿瘤的患者及早剖腹探查可改善预后;对体质弱、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要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规避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肝源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源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21例,非出血者5例。内镜检查可见胃或十二指肠有活动性出血和(或)有血痂附着的溃疡病灶。21例溃疡出血患者采用内镜治疗,3例患者转入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肝源性溃疡的发生率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内镜检查是肝源性溃疡出血确诊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评价消化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方法收集分析我院93例患者,124个位点的食管胃及结直肠无蒂息肉临床资料,采用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对所有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3、6、12个月和长期胃镜、结肠镜随访复查。结果所有患者(100%)完整切除,术后1年复查中未发现残留息肉组织,3例切除时已经恶变患者术后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病灶,4例患者术后瘢痕脱落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未发现穿孔和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方军  杨力  向阳  赵赛菊 《江西医药》2014,(8):668-6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30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 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术中紧急内镜检查是一种新的成熟的诊疗技术 ,对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性质的判断 ,尤其是小肠病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消化道微小病变的部位判定及引导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既可避免术中盲目探查 ,又可减少手术创伤 ,并可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我院 1988~ 2 0 0 1年共行术中紧急内镜检查 60例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60例中男 5 2例 ,女 8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45岁 ,术中胃镜检查 2 8例 ,均有消化道出血 ,病史 3天~ 3年 ,出血量约 3 0 0~ 2 0 0 0ml,其中 18例术前曾作胃镜检查及钡餐检查 ,9例行动脉造影 ,其中 …  相似文献   

12.
郭海  王成文  邹兵  吕国庆  刘峥 《江西医药》2012,47(6):518-519
目的 探讨内镜在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始我科配合急诊手术治疗26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中内镜价值.结果 26例均查出出血部位,25例为单一出血灶,1例有2处血管畸形;术中平均内镜检查时间15min.所有患者均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进行了相关手术治疗,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再出血,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术中内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9 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诊治经验.结果:所有病例在急症剖腹探查手术中,通过视诊、触诊、透光试验、分段钳夹和注射美蓝及术中内镜检查均明确病灶,行病变肠段切除吻合术,术后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及时剖腹探查、准确寻找出血部位和正确选择术式是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经胃肠镜检查排除胃、十二指肠球部及大肠出血,检查前行全消化道钡剂透视排除梗阻,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检查、分析。结果 36例均成功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检查胶囊在小肠运行时间122~500(266.0±43.9)min,其中4例至电池耗尽未能完成全小肠检查;胶囊排出体外时间6~98(49.4±7.7)h。共检出小肠出血性病变26例,阳性率72.2%。结论胶囊内镜是小肠出血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在诊治消化道平坦隆起型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用内镜注射针于病灶边缘的黏膜下层一点或多点注射0.05%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美蓝4-6ml,提起征阳性,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直式或斜式透明塑料帽套于胃肠镜前端,然后进镜到达病变部位,再将圈套器置于透明帽内。将透明帽前端对准病变负压吸引,将病灶吸入透明帽内,然后收紧圈套器高频电切除。检查无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后退镜。切下组织全部收集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共切除150个病灶均切除完全。大出血发生率为3.03%,全部病例未发生穿孔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6-18月,均未见复发。结论透明帽吸引法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平坦隆起病变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切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多种消化道疾病经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的结果,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6例患者均在常规内镜检查时将氩离子导管沿着活检孔道送达腔内,对病灶处行灼烧治疗。结果 36例患者中共有34例疗效满意,1例溃疡伴小动脉出血予APC止血后失败转为外科手术治疗,另一例管状腺瘤行黏膜切除术(EMR)后用APC修整残端,发生迟发性出血,遂行内镜下置钛夹封闭止血。结论氩离子凝固术应用于内镜下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危重消化道大出血的介入性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危重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33例病情危重,消化道出血>1 000 ml,不能或不愿意行纤维胃镜/肠镜检查的全部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及超选择性胃肠血管造影,明确出血动脉后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术或灌注.结果选择性胃肠动脉造影组显示出血病灶27例,阳性率82%,超选择性胃肠血管造影组31例,阳性率94%,未发现异常2例,栓塞治疗26例,灌注药物止血7例,出血停止,其中8例再出血,4例外科手术治疗,未发现并发症.结论DSA超选择性胃肠动脉造影能确定危重消化大出血的部位和提高出血病灶检出率,采取栓塞治疗能有效控制出血,在不能栓塞危重患者中,通过灌注药物止血,使部分患者为外科手术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8.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价值。方法 1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8例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6例经纤维内镜证实,2例根据临床表现确诊,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无效者,采用介入治疗术,2例下消化道出血根据临床诊断。亦采用介入治疗。结果 1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均成功施行介入治疗术,即时止血率为100%。结论 介入治疗术是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分析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已至少行一次胃镜和大肠镜或其他消化道检查未发现异常的患者72例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内镜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检查前病程、出血类型及最终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记录其检查过程中消化道转运时间、全小肠检查完成率。参照Cosamagna分级标准,将每例胶囊内镜发现结果分为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根据阳性结果数统计胶囊内检查的诊断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胶囊内镜检查,通过胃的时间为3~320min,平均34min;在小肠内的检查时间为30~477min,平均274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70.83%(51/72);所有患者中,检出病变的有63例,阳性率为84.72%(63/72)。结论 应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患者的痛苦小,阳性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切口术中操作体会与术后效果的关系。方法:全组病例均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病灶,清扫淋巴结,胃肠道重建极为方便,并对比其它切口分析其利弊关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近端胃大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26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11例,其中并行脾和胰尾切除3例,均无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其它并发症,恢复顺利。结论:胸腹联合切口有利于彻底切除病灶及受累组织,有利于清扫淋巴结,有利于消化道重建,术野清楚,操作方便,无特定并发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