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永慧 《中外医疗》2013,(31):45-46
目的具体调查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精神科服用镇静催眠药的2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信息资料,具体分析老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种类以及用药依赖性等情况。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同年门诊总数的33%(260/780)。260例患者中存在90例(34.6%)药物不良反应者;发生药物依赖者28例(31%);发生认知功能损害、过度镇静患者30例(33%);停药阶段发生失眠、皮肤过敏以及反跳等不良反应患者32例(36%)。结论精神科门诊中使用镇静催眠药较为频繁,易发生药物性依赖现象。同时,在用药中还存在着滥用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
姚树永 《当代医学》2013,(30):77-78
目的了解苏州市广济医院住院患者镇静催眠药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时点调查法,调查2013年5月14日11时所有住院的711例患者的镇静催眠药的应用情况。结果住院患者中41.35%患者服用镇静催眠药,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临床首选的镇静催眠药。连续使用超过90d者占14.03%。结论我院镇静催眠药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镇静催眠药在精神科门诊的使用情况.方法对精神科门诊服用镇静催眠药589例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所服药物种类,依赖性等方面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患者589例,占全年门诊总数1997例的29.49%;女性360例(61.12%),男性229例(38.88%);年龄以40~69岁者居多392例(66.55%);病种以原发性失眠症最多,其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分别为157例(26.66%)、138例(23.43%)、131例(22.24%);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41年;所服药物均为苯二氮NFDA1类镇静催眠药,各种安定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依赖性,药物依赖者共计174例(29.54%);依赖者服药时间至少连续2年以上.结论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易形成药物依赖.应加强认知行为治疗或给予依赖性小的非苯二氮NFDA1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本院门诊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门诊1 393张镇静催眠药处方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在是否联用、使用频率、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诊断、用药时间等方面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本院镇静催眠药基本上以单用为主,占96.41%,药物品种主要是苯二氮类,占95.3%,其中以阿普唑仑最为常见,占26.74%,统计药物的DUI值大体都符合规定(DUI≤1);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47.81%)及心境障碍(17.09%);时间<4周684例(47.27%),4周2个月488例(33.72%),2个月2个月488例(33.72%),2个月4个月271例(18.73%),>4个月4例(0.28%)。结论:本院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持续使用时间偏长的问题,应引起医生、药师及患者重视,防止药物的滥用及依赖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镇静催眠药中毒是在急诊科最常见的药物中毒之一,多由于有自杀倾向者一次服用过量镇静催眠药物所致。我院急诊内科1998年8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64例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分别以常规治疗及常规加纳洛酮治疗,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瑛  孙艳格  闫岩  李超  吕凯敏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3):1613-1617
背景 使用精神类药物,尤其是镇静催眠药,可增加老年人的跌倒风险。目的 了解社区规范化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方法 于2018年1-3月,采用系统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已接受规范化管理的老年(60~80岁)慢性病患者中选取581例进行调查,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分别为512、277、50、190例。通过查阅2017年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结果 193例(33.2%)老年慢性病患者确诊为失眠症且使用了镇静催眠药。随着年龄、患慢性病种数的增加,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升高(P<0.05);患2种慢性病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高于患1种慢性病者(P<0.05)。使用率排在前3位的镇静催眠药为艾司唑仑(63.2%,122/193)、唑吡坦(18.7%,36/193)、佐匹克隆(15.5%,30/193)。95.9%(185/193)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4.1%(8/193)的患者采用加大剂量。31.6%(61/193)的患者有6个月以上需要间断使用镇静催眠药,68.4%(132/193)患者的服药时间为1~2个月。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镇静催眠药使用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和慢性病患病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用药率不高。应关注高龄患者及合并多种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并给予其健康指导,以减少跌倒等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巧林 《大家健康》2013,(10):96-97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各部门使用镇静催眠药的相关数据,为日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统计专用精神药品处方信息,从性别、年龄、病种、依赖性等方面,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女性患病几率大于男性;30~60岁的病人所占比例最高,有361例;原发性失眠症病人使用药物数量最多;镇静催眠药有精神依赖性占大多数,药物依赖者占2.92%。结论: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药物带去的不良影响,避免产生药物依赖,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要提高医师及患者自身的治疗方法,使用相对依赖性较小药物。  相似文献   

8.
83例门诊老年失眠症患者催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老年失眠症患者催眠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83例门诊老年失眠症患者使用催眠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老年失眠症患者催眠药物使用中,苯二氮革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达79.5%,以小剂量、间断用药为主,未见明显耐受性与依赖性。结论:按医嘱合理选择和服用催眠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眠症伴酒精成瘾患者饮酒后服用催眠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经本院急诊室抢救治疗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失眠症伴酒精成瘾长期服用催眠药成瘾者30例(占57.7%),失眠症伴酒精成瘾不定期服用催眠药22例(42.3%)。结论:意识障碍的发生与饮酒种类及量、服用催眠药物的种类及量及酒后服药时间等有直接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镇静催眠药在精神科门诊的使用情况。方法:对精神科门诊服用镇静催眠药589例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所服药物种类,依赖性等方面的临床分布特点。结果:服用镇静催眠药患者589例,占全年门诊总数1997例的29.49%;女性360例(61.12%),男性229例(38.88%);年龄以40~69岁者居多392例(66.55%);病种以原发性失眠症最多,其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分别为:157例(26.66%)、138例(23.43%)、131例(22.24%);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41年;所服药物均为苯二氮[艹卓]类镇静催眠药,各种安定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依赖性,药物依赖者共计174例(29.54%);依赖者服药时间至少连续2年以上。结论:精神科门诊镇静催眠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易形成药物依赖。应加强认知行为治疗或给予依赖性小的非苯二氮草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方丹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883-884
目的 了解社区门诊失眠患者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现状及合理性.方法 对2009年1月1日-6月30日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服务中心定海路门诊部接诊的237例失眠患者的门诊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社区门诊中60岁以上的失眠患者占失眠总人数的88.6%,以70~79岁者居多,占55.3%.<60岁的患者中以女性居多.社区门诊失眠患者苯二氮卓艹类药物的使用率为99.6%(236/237),唑吡坦类药物的使用率为0.其中18.1%(43/237)的失眠患者长期连续使用苯二氮卓艹类药物10年以上.结论 社区门诊失眠患者镇静催眠药的使用率较高,以使用苯二氮卓艹类药物为主,社区门诊患者在镇静催眠药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引起社区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睡眠质量及镇静催眠药对其影响范丽凤1洪波1童新元2黄玉荣1王国红1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镇静剂和催眠剂;睡眠;药物作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81.1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我院内分泌专科门诊及病房确诊为甲亢的患者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镇静催眠药的利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2011-2013年镇静催眠药的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药物日均费用和排序比等以限定日剂量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镇静催眠药共9种,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镇静催眠药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的上升幅度比典型镇静催眠药大。结论: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镇静催眠药应用基本合理,但在今后临床治疗中仍需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科学用药。  相似文献   

14.
安定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抗焦虑药,它因疗效高、毒性低、价廉等而深受患者欢迎,且大有取代利眠宁之趋势,但如滥用、过量服用或长期使用,尤其是与其他镇静催眠药并用时,也会引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甚至产生停药综合征。为此,我们在建立利眠宁血浓度测定之后,又于最近完成了紫外法测定安定血浓度的方法,为临床更合理、安全地使用安定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耀宗 《求医问药》2014,(18):150-151
目的 :探讨用纳洛酮对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2014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及治疗效果,并比较在进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进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钾、尿素氮、白细胞、谷丙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变化,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纳洛酮对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韦小明 《吉林医学》2011,(9):1804-1804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Midazolam Injection)复合芬太尼(Fentanyl)在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106例拟行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53例使用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与B组(53例使用氟哌利多复合哌替啶)。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Bp、HR、SpO2及术中镇静、术后遗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Bp、HR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B组有9例SpO2略下降。A组镇静效果好的有50例,占94.3%;B组镇静效果好的有9例,占17.0%。A组焦虑评分差为0例;B组有31例,占58.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可安全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辅助,有良好的镇静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卢立忠  牛岩辉 《吉林医学》2012,33(28):6122-6123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原因,进而提高经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方法:对近几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结果:6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皮肤过敏52例,占83.9%;呼吸系统4例,占6.5%;循环系统3例,占4.8%;消化系统3例,占4.8%。结论:应加强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改进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水平,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南京某三甲医院2013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对该院2013年104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4例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3.27%;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占84.61%;抗微生物类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53.33%;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损害多见,占43.94%。结论加强对ADR的监测有助于患者合理、安全的使用药品。  相似文献   

19.
门诊镇静催眠药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门诊处方中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763例患者(使用1830例次镇静催眠药物)的门诊处方资料中一般人口学资料、用药适应证、药物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患者的平均年龄偏高,其中60岁以上占65.57%;②用药适应证:失眠(或睡眠障碍)78.79%、焦虑障碍3.52%、癫痫2.44%、其他15.26%;③1830例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频率排序前5位:艾司唑仑、地西泮、劳拉西泮、唑吡坦、氯硝西泮;在老年组艾司唑仑的使用频率偏高(P<0.01),劳拉西泮的使用频率偏低(P<0.01).结论 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应注意标明用药的适应证及老年人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20.
秦玉兰 《华夏医学》2005,18(2):244-245
镇静催眠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效应的药物,常因剂量不同产生不同效果。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及耐受性等不良反应,突然停药时可产生戒断症状。为了合理应用镇静催眠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笔者采用DDD和DUI方法对我院内科门诊处方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