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观察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联合抗哮喘药物控制治疗对哮喘患儿的临床效应、肺功能和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哮喘专业门诊就诊的44例轻中度哮喘患儿,经病史和体内外过敏原检测证实屋尘螨过敏,27例在吸入糖皮质激素哮喘控制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SIT(SIT组),17例单纯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控制治疗(ICS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中无急性哮喘发作病例的百分率、平均每日ICS剂量、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平均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及免疫学指标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屋尘螨特异性IgG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变化的差异。结果治疗疗程中SIT组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的百分率(59.3%)显著高于ICS组(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2);SIT组平均每日吸入ICS的剂量为(172±92)μg/d,显著低于ICS组(267±112)μ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9,P=0.008);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PEF%、MM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IT组治疗后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范围0.37~18.3mg/L,中位值4.29mg/L,显著高于ICS组治疗后特异性IgG4浓度(其范围0.18~4.03mg/L,中位值0.3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8,W=181,P0.001);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EC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ICS控制治疗比较,屋尘螨SIT联合抗哮喘药物控制治疗更加改善了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表现为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百分率更高、每日所需ICS控制治疗的剂量更低。SIT治疗2年内的患儿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明显增高,但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浓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患儿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细胞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将60例轻、中度哮喘患儿(均对屋尘螨过敏)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对照组30例,仅采用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和嗜碱性粒细胞表达以及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DP-IgE)、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比较治疗前后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和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速(PEF)测试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NK细胞活性(12.01±1.41)%,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2.49)%(t=3.83,P=0.00)。治疗组治疗后嗜碱性粒细胞含量、血清总IgE及DP-IgE水平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Z=2.23~3.57,P均<0.05);治疗后两组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C-ACT评分和PEF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4.02,P均<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使哮喘患儿病情更趋稳定,哮喘控制效果更理想。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机体NK细胞活性、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含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观察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患儿的肺功能和免疫学影响。方法:屋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32例,分成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7)。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照组仅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肺通气功能,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月及24月哮喘发作次数并测定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屋尘螨特异性IgG4、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10、IL-4及IFN-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肺通气功能各项参数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的百分率治疗后高于治疗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治疗后屋尘螨特异性IgG4高于治疗前,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治疗后血清总IgE、屋尘螨特异性IgE、ECP、IL-10、IL-4、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屋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经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2年后,肺通气功能保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无哮喘急性发作病例增加,可能与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浓度增高有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9):715-719]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42例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1年后均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血清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进行肺功能测定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1年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的皮肤指数和自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而治疗前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肺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给予SIT1年后其皮肤敏感性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对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4年12月-2006年2月在育英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患儿59例,于治疗前测定其血清屋尘螨特异性lgE(sIgE)、粉尘螨sIgE,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免疫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其呼气高峰流速(PEF).结果 尘螨sIT中59例患儿注射总次数为1 419例次,共发生全身不良反应20/1 419例次(1.41%),局部不良反应1 135/1 419例次(79.98%).患儿发生速发局部不良反应1 043/1 419例次(73.50%),11/59例(18.64%)共发生18/1 419例次(1.27%)速发全身不良反应,13/59例(22.03%)共发生92/1 419例次(6.48%)迟发局部不良反应,2/59例(3.39%)共发生2/1 419例次(0.14%)迟发全身不良反应.治疗中的PEF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剂量递增阶段PEF平均值上升较平缓,而注射第15次后PEF平均值上升迅速.注射第12次前,治疗前后30 min PEF平均值差距不大,而注射第12次后差距明显增大.48例无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与11例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总IgE(TIgE)、屋尘螨aIgE、粉尘螨sl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TIgE、屋尘螨sIrE、粉尘螨sIgE均明显高于无速发不良反应患儿(U=2.05,2.25,2.75 Pa<0.05).结论 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SIT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办法.在起始治疗完成后,患儿平均PEF值增高明显,自觉症状开始改善.患儿治疗前血清TIgE、屋尘螨sIgE、粉尘螨sIgE值越高,在SIT治疗中发生速发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前,通过调节辅助T细胞Th1/Th2平衡和介导免疫耐受等机制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STT)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SIT通过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等给药方式区别于糖皮质激素的吸入治疗.STT虽然还存在局部或全身等不良反应和仅作为吸入激素的辅助和附加治疗,但因其具有疗效肯定、持久等特点,随着STT制剂的标准化、治疗的规范,SIT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哮喘患儿Th1/Th2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发作期患儿43例随机分为A组28例(加用SIT治疗),B组15例(对照组)。在SIT前和SIT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过敏原皮试并检测血IL4和IFNγ、IgE、肺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SIT后血浆总IgE、尘螨特异性IgE、血清IL4下降,而IFNγ及IFNγ/IL4比值升高;两组肺通气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总有效率92.86%,B组80.00%,两组比较无差异(F=1.56P>0.05)。结论SIT可促进Th2向Th0转化,恢复Th1/Th2平衡,SIT可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哮喘患儿应用粉尘螨舌下含服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SIT)的干预性研究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年龄≥5岁哮喘患儿50例,分为舌下含服脱敏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在常规哮喘缓解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粉尘螨,疗程3年。以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儿气道峰流速(PEF)的日间变异率、血液、嗜酸性粒细胞(EOS)、特异性IgE(sIgE)、总IgE(T-IgE)、特异性IgG4(sIgG4)、诱导痰EOS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粉尘螨舌下含服治疗临床控制率为64%,显效率为24%,总有效率为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2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螨舌下含服治疗组治疗前后PEF的日间变异率明显改善,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EOS、诱导痰EOS、sIgE、T-Ig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sIgG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舌下含服SIT干预支气管哮喘是一项长期、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CIT)3年对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对屋尘螨过敏的哮喘(伴或不伴有过敏性鼻炎)患儿90例(5~14岁),随机分成SCIT联合哮喘规范化治疗组(n=45)与仅哮喘规范化治疗的对照组(n=45),观察两组患儿3年治疗中的症状评分、吸入激素的用量、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最大呼气流速、血清总IgE的变化。结果:SCIT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第1、2、3年的日、夜间症状评分均较其基线期明显下降(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年下降(P<0.01)。SCIT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第1、2、3年吸入激素剂量均明显低于其基线期(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年下降(P<0.01)。治疗组吸入激素平均剂量于第2年、第3年均低于对照组(P<0.05)。3年治疗结束后,因症状缓解而停止吸入激素比例SCIT治疗组较对照组高(29% vs 20%,P<0.05)。第3年末SCIT治疗组血清总IgE水平较其基线期明显下降(P<0.01),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CIT治疗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是有效的,并可减少吸入性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螨致敏哮喘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找螨变应原SLIT相关的RCT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文献质量为A级2篇,B级8篇,C级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 SLIT组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症状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为-174(95%CI:-283~-064),提示SLIT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哮喘用药评分比较:SMD为-156(95%CI:-295~-017),提示SLIT组哮喘用药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作为衡量肺功能指标,FEV1:SMD为007(95%CI:-072~086),FEV1%:SMD为-002(95%CI:-085~081),提示SLIT组FEV1或FEV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的变化比较:特异性IgE SMD为072(95%CI:-082~225),提示SLIT组和对照组特异性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IgG4 SMD为505(95%CI:256~754),表明SLIT组特异性IgG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螨变应原SLIT有助于控制螨致敏哮喘患儿哮喘症状,减少哮喘用药,通过提高特异性IgG4水平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与对照组比较,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螨变应原SLIT能显著影响螨致敏哮喘患儿特异性IgE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尘螨过敏性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疗效的因素。方法:监测99例哮喘患儿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半年(S1期)、1年(S2期)、1年半(S3期)、2年(S4期)以后的哮喘控制水平,分析患儿初诊年龄、哮喘病程、哮喘程度分级、初始血清特异性(sIgE)浓度、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异位性皮炎、是否合并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及疗程中出现局部和全身副作用情况对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 结果:随着SIT疗程的进行,临床控制病例显著增加,未控制病例则明显减少(P<0.01);患儿初诊年龄在S1和S3期,以及合并过敏性鼻炎或异位皮炎在S1期均显著影响了哮喘的控制水平(均P<0.01);SIT治疗各期临床控制组的初始血清sIgE浓度均显著高于临床未控制组(均P<0.05);S1和S2期初始哮喘程度分级较高的患儿较初始哮喘程度分级较低的患儿达到临床控制的比例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SIT的长期疗效可能与疗程长短及总剂量呈正相关;治疗前初始血清sIgE浓度高的患儿较浓度低的患儿可能更早达到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Eotaxin、IL-13及总IgE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哮喘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otaxin、IL-13,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总IgE水平.哮喘息儿同时做肺功能检测.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与临床缓解期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效果,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方法 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在哮喘规范化防治基础上联合粉尘螨注射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而对照组24例以吸入激素等规范化防治为主。评价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最大呼气流量(PEF)、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结果和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分析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原因。结果 治疗第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和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哮喘PEF测定结果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Ch-CACT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2年及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治疗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导致病情反复的常见原因为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合并副鼻窦炎及不适当的居室清扫等。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改善哮喘患儿的PEF及Ch-CACT评分,能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VAS评分,是一种防治变应性哮喘合并鼻炎持久有效的方法。气候因素、呼吸道感染及合并副鼻窦炎是导致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尘螨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SLIT)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与单独ICS治疗尘螨过敏轻、中度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为哮喘的联合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方法:对尘螨过敏的轻、中度哮喘患儿32例随机分为两组: SLIT组(SLIT联合ICS治疗,18例)和对照组(单独ICS治疗,14例)。两组共30例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患儿ICS给药总量、哮喘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皮肤点刺试验、肺功能、血清sIgE和sIgG4值、VAS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的差异。结果:SLIT组在1年治疗结束ICS给药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与对照组相比,SLIT组的日、夜间哮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肺功能FEF25- 75%值显著增加,sIgE值及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点刺反应计分、FEV1及sIgG4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随访期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SLIT联合ICS治疗在改善尘螨致敏哮喘患儿的日、夜间哮喘症状、肺功能及VAS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ICS治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44-34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2月-2007年8月在本院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制剂(安脱达)治疗2.5~3.0 a、且资料完整的患儿共55例,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分别在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随访,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随访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呼气峰流速(PEF)值、PEF%,并在治疗结束时由患儿自我评价鼻炎及哮喘疗效.结果 55例完成3个月及6个月随访,39例完成1.0 a随访,25例完成1.5 a随访.55例患儿脱敏治疗前和脱敏治疗结束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用药评分、PEF、P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55例患儿脱敏治疗结束时和随访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治疗哮喘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温州地区儿童血清特异性过敏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不同年龄组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状况,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法玛西亚CAP系统)对我院呼吸科门诊及住院患儿468例进行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将所有受检儿童分为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3组,对过敏原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哮喘发病主要集中于学龄前和婴幼儿期,过敏性鼻炎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各种过敏性疾病中过敏性鼻炎sIgE阳性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哮喘和过敏性咳嗽;婴幼儿以食物过敏为主,较大年龄儿童以吸入性过敏为主,学龄前儿童两者均可发生;温州地区吸入性过敏原以尘螨为主,食入性以虾为主;在螨sIgE阳性者中哮喘比率最高,其次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咳嗽。结论螨及虾是温州地区儿童最常见过敏原。哮喘应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及早进行针对性防治,体外血清过敏原特异性抗体检测CAP系统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过敏原检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11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尘螨致敏的轻中度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70例, 对其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哮喘和鼻炎的药物治疗, 并进行病例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54例患儿完成了1年的随访, 治疗后3、 6、 9和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 75.9%、 81.5%和87.0%; 治疗后1年SM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28±2.28) vs. (2.87±1.96),P<0.05],VA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59±3.35) vs. (4.04±3.68),P<0.05],肺功能呼气流量峰值(PEF% pred)较基线期显著升高[(95.41±15.18) vs. (99.24±16.24),P<0.05]。结论 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控制药物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早期有效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 哮喘病程短、 基线期PEF%pred低、 基线期症状用药计分高的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SIgE)在各年龄分布及其与总IgE(TIgE)的关系。方法采用Pharmacia UniCAP100E荧光酶联免疫检测系统,对209例哮喘、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患儿,进行9项SIgE检测,包括fx5E(鸡蛋白、牛奶、鱼、小麦、花生、黄豆),hx2(屋尘、户尘螨、粉尘螨、蟑螂),ex1(猫、马、奶牛、狗毛发皮屑),mx1(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f23(蟹),f14(虾),w14(苋科),T21(白千层),i8(蛾子)。并对其中132例同时进行TIgE检测。结果1.患儿3~14岁组SIgE检出率为72.81%,明显高于40 d~3岁组(57.89%)。2.患儿40 d~3岁组以食物多价fx5E最高,为81.8%,其他依次为hx2(32.73%)、ex1(16.36%)等;而3~14岁组以hx2最高,为78.31%,其他依次为fx5E(48.19%)i、8(24.10%)、w14(24.10%)f、24(15.66%)、ex1(15.66%)等。3.SIgE和TIgE检测结果有明显相关,但两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如以SIgE阳性和(或)TIgE阳性合并统计,患儿IgE阳性检出率为83.33%。结论1.患儿40 d~3岁组SIgE和TIgE的检出率低可能与婴幼儿哮喘等喘息性疾病中感染因素及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所占比例相对较多有关。2.患儿40 d~3岁婴幼儿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食物性fx5E,其次为室内吸入性hx2和ex1。而3岁以上儿童则以室内吸入性变应原hx2为主,其次为食物性fx5E,i8、w14f、24、ex1也较婴幼儿多见。3.SIgE联合TIgE检测能够提高检出率,更有效地诊断儿童呼吸道变态反应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特异性IgE(sIgE)与儿童变态反应病发病的关系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法玛西亚公司的免疫CAP诊断系统 ,以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sIgE。 结果  71例患儿中可查到 5 4例 4 8种变应原阳性的sIgE ,有些患儿对多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支气管哮喘患儿阳性检出率为 74 % (37∶5 0 ) ;变应性鼻炎患儿阳性检出率为 6 4 % (7∶11) ;特应性皮炎及湿疹患儿阳性检出率为 80 % (8∶10 )。主要阳性变应原为户尘螨、屋尘、蒿草、烟曲霉等吸入性变应原和鸡蛋白、牛奶、花生、黄豆等食物性变应原。年幼儿组 (3~ 6岁 )以食物性变应原为主 ;年长儿组 (7~ 15岁 )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对上述 8种变应原的sIgE两组之间定量比较 ,经秩和检验发现吸入性变应原蒿草的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 ,年长儿组高于年幼儿组 (P <0 0 5 ) ;食物性变应原牛奶的sIgE在组间有明显差异 ,年幼儿组高于年长儿组 (P <0 0 5 )。结论 上述 8种变应原是引起太原地区儿童变态反应病的主要变应原 ,随年龄增长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的sIgE的阳性率增多 ,食物性变应原的sIgE的阳性率减少 ;sIgE对外源性变态反应病阳性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