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为研究民国时期农村教育发展情况及其经费来源,结合时人对于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探讨,对农村教育危机、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以及农村教育落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剖析。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教育经费匮乏;教育经费不足显然与外来侵略、政局不稳、军阀林立、乡绅盘剥和农民赤贫化以及自然灾害频仍等因素密切相关;民国时期农村教育落后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产化视角下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农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投资理念的落后等原因,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农民单纯依靠体力劳动进行土地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创造条件落实、完善土地股份制改革,实现土地资产化,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最大化,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背景,深刻讨论了土地资产化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相关性,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土地资产化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促进作用,并针对我国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制约原因,提出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技能培训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改革发展的成败。通过研究认为,当前河南省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素质偏低;农村医疗保健体系落后,农民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淡薄。河南省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探索农村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加强法制教育和基层民主管理,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落实生态文明要求,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教育投资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会转化为他们对教育投资的需求,由于农民投资教育会受到诸如教育成本高、收益实现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实施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劳动力存量的培训教育和制度创新支援农村教育以扩大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有利于发挥陕北农业的比较优势,加快陕北山川秀美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陕北改革,提高陕北农村的对外开放水平。但对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农民素质、农民就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加大农民学习WTO知识的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对外开放、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法治介入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有:农民自身法律知识不足、传统文化中“无诉”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物资条件相对落后。法律知识不足导致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使其维权意识淡薄;落后的经济状况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导致农村的治安状况不良;根深蒂固的传统民间文化、宗法观念等导致农民不是依靠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阻隔了其法治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法治的引导,和谐新农村建设也需要通过法治来确立发展导向。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农村法治进程;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农民司法信念失落;农村法制不健全,对农民的权益保护重视不够。优化农村法制环境必须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峻  陈菁 《延边大学学报》2007,40(1):109-1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孙中山先生针对近代中国农业凋敝、农村落后和农民艰辛的现实,提出了教育兴农、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以及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发挥政府的作用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对今天谨慎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使陕北传统农村文化发生了断裂,伴随陕北传统农村文化断裂,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如人际关系开始转向物质化、单向化、冷漠化和僵持化。陕北农民人际关系变化是因为陕北农民的处世哲学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为陕北农民建立新的健康的处世哲学,使陕北农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处于良好状态,最终为陕北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陕北农村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以何种态度对待传统的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这就必须弄清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初期的现代化理论的框架之下 ,人们产生了对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群体的偏见和误解 ,认为农民文化传统是落后的 ,是导致农村落后的根源 ,必须被取代。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历史实践表明 ,完全取代农村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 ,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绝不仅是农村传统和农民的保守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和行为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要 ,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甚至也和党的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有巨大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简单地认为乡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好是片面的。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各级领导机关对农村工作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民态度的变化;农村、农民的变化;市场经济与党的领导方法的矛盾,各级领导机关为加快发展而使用的领导方法,采取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乡村干部队伍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在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村民自治的基本内涵在于"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实施中相关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农民的政治参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民主监督、村民自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政村治"等五个方面。从未来走向看,村民自治将向着权利保障、社区重建、民主化和制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农村民间组织日益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重要力量,尤其在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追求公平正义的实现、信奉自愿奉献的利他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实现民主平等的自由价值、讲求诚信的契约精神等伦理特质是农村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基础,农村社会的伦理特点是农村民间组织在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外部社会环境,村民自治的兴起和政府组织在道德建设中作用的弱化需要农村民间组织发挥作用进行补位,为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的管理结构可以视为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要维持该系统的有效运行,政府、投资经营者以及当地村民应该发挥既有的功能。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也存在着政府未充分发挥社会治理职能、投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较浅显、当地村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且缺失话语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吸引投资并进行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投资经营者应深入挖掘特色乡土文化,同时构建并延伸产业链;村民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增强自身参与性。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下沉要求农村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创新公共服务职能。豫西Z村党组织在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中进行了创新实践,表现为建立"民事村办"服务体制、实施"金喇叭"和"金钥匙"工程三个方面,并形成了以服务为导向、党员为主体、村民为动力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建设的个案经验。总体来看,Z村党组织创新实践的个案经验属于自我生长型的草根经验,这种草根经验不同于政府主导型经验,它来源于农村和农民,在实践中更具有生命力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的村社治理——以罗江井村为个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税费改革后。全国大多数农村实际上只有“分”没有“统”,“统分结合”基本上名存实亡。但成都平原农村的经济社仍能在统筹生产方面发挥部分作用.并能提供与村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共品.基本上能满足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它能行使土地所有权主体的部分权利。  相似文献   

17.
村干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村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最底层最具体的管理者,其管理效率往往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村干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一套村干部业绩评估体系,并以此与村干部经济利益挂钩,将对村干部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环境自治权是一项以村民自治权为基础的社会权力,它具有权利和权力的双重属性。农村环境自治权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村民个人和村委会、村民会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环保NGO等所有参与农村环境自治的组织。农村环境自治权的内容中的权利部分主要包括村民的环境民主决策权、环境民主管理权、环境民主监督权;权力部分则主要包括由农村环境自治组织行使的农村环境自治立法权、农村环境自治组织权、农村环境自治财政权、农村环境自治行政权等。  相似文献   

19.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并逐步型构的历史体系,对它的研究必须关注整体,进而预设一种理论框架,如此,才能将微观制度的变迁置于整个农村秩序之下。村落第三域可以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解释。具体而言,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应被视为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中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基于二者关系而衍化出的第三域的组成,凝聚力、自足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属性,而自治则是其组织和生活规则。这一框架具有三点意义:可将村民自治权定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可将村民自治进程中遭遇的问题概括为村落第三域核心属性淡化的表现;有助于指明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0.
干群关系与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正呈现多发之势。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是农村干群矛盾激化的结果,凸显了干群矛盾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也表明以此为契机,构建良性互动的干群关系的紧迫性。密切干群关系,依法妥善处置村委会选举中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干部的管理与教育,重塑政府形象,提高农民群众政治参与制度化的水平和完善农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