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5):39-43
本文从网络舆论场的理论视角建立对微信传播能力的分析。通过构建网络舆论场形成要素评价体系,将微信与微博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微信在新舆论场中的传播能力。本文将当下最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微信融入到网络舆论场的理论中进行研究,对微信功能和用户关系对网络舆论传播力进行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近期流行的网络热词的传播与流变切入,以民间舆论场的生态变革为视角,运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网络热词在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不仅扩展了政治舆论空间,推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也为新时期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5.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16,(10):89-9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由精英阶层引导,主要影响对象也主要分布在精英阶层中.新媒体环境极大促进了草根文化和感性思维的扩大化传播,卖萌传播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表现出较强的“草根特性”,感性色彩较强.日本政党、政客和政府在政治传播中,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感性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在政治传播中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卖萌方式开展传播.其中一些卖萌宣传手法对我国的政治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它是指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意见.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以及微博等共同反映与形成.在现代传播环境之下,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从“哈警察打人事件”到“躲猫猫事件”,从周久耕“天价香烟”案到河南“灵宝跨省抓捕发帖人王帅案”等等,这些著名的网络事件的传播和解决,网络舆论尤其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虚拟舆论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日益走向深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在信息和新闻传播领域,因特网的应用更为世人所瞩目。于是,伴随着网络虚拟舆论场的产生,就要进一步探究网络虚拟舆论场的概念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进而研究网络虚拟舆论场形成的要素,比如:技术开发、网络受众心理、商业经济的发展、传播环境的影响;网络虚拟舆论场的特点,包括: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个性化、时效性。在了解网络舆论场的大致轮廓后,就要对虚拟舆论场进行引导和控制,因为在网络虚拟舆论场里,会出现虚假新闻、色情信息、网络诽谤与隐私的传播,所以要从道德、政策、法律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公共热点问题上,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彼此割裂、相互对峙已成为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典型图景。其中,网络民粹主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离间因素,它严重割裂和消解了公共舆论和社会共识。本文以"东莞扫黄风暴"为例,考察公共热点事件中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实践,探求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及同构路径,为实现社会舆论的和谐有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6年,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论跌宕起伏.网络舆论场在不变的喧嚣中暗流涌动——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下行压力并存,社会矛盾多发,网络直播、知识分享应用和视频弹幕等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广泛兴起,助推网络舆论生态发生微妙变化.本文从舆论主体、舆论话题、舆论载体和传播效果等角度,对2016年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展开分析,并尝试对2017年网络舆论的传播态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网络传播具有信息源丰富、信息海量性、传播时效性、地域广泛性等诸多优势,一直是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个人通过自媒体爆料成为舆论热点事件主要的传播源头,其中微博是网民爆料的首选平台,其网络事件的传播往往经历由个人引爆、在微博等民间舆论场迅速传播扩散、一度出现反转的呼声,最终尘埃落定这一过程,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4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的政治传播实践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强大的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中既经历了一些挫折,也收获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政治传播在实践中艰难曲折地发展。40年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已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的政治传播也发展到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构建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舆论场"外的"妖魔化"到"刻板"形象的塑造,"中国议程"的主动权经常掌握在西方传媒的手中.在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媒介权力的争夺."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形象的传播,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具有强互动性、跨时空性、广泛性、强破坏力、群极化性、外溢性等特征.但危机并不是突然爆发的,从网络舆论热点转化为危机舆论,需要经过生成、传播和演变的过程.文章从自媒体传播舆论场的特征入手,探析网络舆论危机生成的结构要素、演化机制和生成动因,以期把握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演化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危机,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6.
从场域关系的角度思考电视传播策略,应着力构建和改进电视与公众的场域关系、与政治的场域关系、与新媒体的场域关系,实现有效传播和有效舆论引导,保持和改善其在媒介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贾哲敏 《编辑之友》2015,(12):66-70
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兴起与繁荣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政治社会的演变,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快速发展、整合发展、纵深发展、繁荣、移动互联网时代六个阶段.文章认为我国网络政治传播的现状能够概括为四个层次、三种形式以及两种类型,并形成了以官方传播场域与公众传播场域为核心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18.
网络推手及网络信任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 网络舆论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无序、芜杂和自发的草根表达,在许多人心目中像是一个"童话王国"的嬉笑怒骂.然而,随着络绎不绝的网络话题、网络事件、网络人物遁现社会现实,这才开始刮目相看网络舆论场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很少有人察觉到这个平台和数据库的混合体的背后,蛰伏着各种"隐身"的网络控制力量,把一个看似"乌托邦"的网络舆论场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7):37-44
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学术界对网络舆论的含义特征、生成机理、传播影响、监管引导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省思前瞻,在深入调研我国网络舆论管理的体制机制现状基础上,结合网络舆论生成及风险演化机理,研究网络舆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联动机制,从理论、体制、机制、技术等层面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网络舆论引导的长效机制,将成为今后网络舆论深入研究的理论突破点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20.
当下,我国存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于视角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但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传播的领域开始找到了交集,并以此为平台寻求融合共赢,开始了一些良性互动.在“两个舆论场”讨论盛行的当下,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传播实践中官民舆论互动的模式、原因、问题及对策,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