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早期辅助诊断的意义及对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间60例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经直接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的AAD患者作为AAD组,相同时间区间住院的48例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抽取血液检测D-二聚体浓度,对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D-二聚体浓度在AAD组患者明显高于ACS组(P0.05);在AAD确诊病例中,死亡病例D-二聚体水平远远高于存活病例(P0.05)。结论 D-二聚体作为AAD的早期检验学指标,其检测结果为阴性对于排除AAD的诊断有很大帮助,D-二聚体浓度的高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及病变的范围估算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抢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AAD 24例(夹层组)与急性心肌梗死45例(心梗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类型AAD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D-二聚体诊断AAD的临界值,分析诊断效能。结果急诊入院时夹层组、心梗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366.91±945.93)μg/L、(3859.43±590.3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Stanford A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De BakeyⅠ型、Ⅱ型、Ⅲ型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ROC分析显示,当D-二聚体临界值设定为500μg/L时,其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灵敏度为92.4%,特异度为90.3%,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预测率为93.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AAD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协助急诊医生进行AAD快速筛查,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血清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D-二聚体水平变化,探讨两者在A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AD患者65例(AAD组),依传统分型标准分为DEBACKYⅠ型30例、DEBACKYⅡ型4例、DEBACKYⅢ型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5例作为AMI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MMHC、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析SMMHC、D-二聚体对AA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AAD组血清SMMHC、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AM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cTnI水平显著高于A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DEBACKYⅡ型患者人数过少,归入Ⅰ型分析,结果发现Ⅰ型患者血清SMMHC、D-二聚体水平高于Ⅲ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MMHC、D-二聚体水平与DEBACKY分型呈显著负相关(r=-0.452、-0.354,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SMMHC、D-二聚体水平对AAD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5-2013-08因急诊胸痛24h内入院患者共285例,所有患者入院即抽血行全血D-二聚体快速测试,比较不同病因组D-二聚体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珚x±s及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QR)进行描述,各组间D-二聚体中位数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绘制D-二聚体水平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和似然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AD)和急性肺栓塞组(APE)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胸膜炎及其他病因不明的急性胸痛病例组;AMI组D-二聚体水平大于心绞痛组(P〈0.01);D-二聚体界值250μg/L鉴别诊断AAD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诊断AAD的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升高;低于500μg/L值能很好区分排除AAD,阴性预测值97.97%,对应阴性似然比0.02;在急性胸痛患者区分AAD诊断最佳临界点为982.5μg/L,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2±0.010(95%CI,0.953 0.991)。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胸痛患者中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方便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D-二聚体在急诊筛查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71例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急性主动脉夹层组(AAD组)、急性肺栓塞组(APE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绘制D-二聚体诊断AAD及APE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其标准误、95%可信区间;计算当D-二聚体水平为0.5ug/ml时,诊断AAD及APE的效度。结果AAD组及APE组D-二聚体水平数据呈偏态分布,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诊断AA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0.048(95%CI,0.732—0.923),诊断A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0.044(95%CI,0.769~0.940),鉴别AAD与A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50±0.107(95%CI,0.341—0.759)。当D-二聚体水平为0.5ug/ml时诊断AAD的敏感性为0.938,阴性似然比为0.088;诊断APE的敏感性为0.933.阴性似然比为0.096。结论D-二聚体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作为急诊筛查AAD及APE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夹层动脉瘤(AAD)是血管急诊致死性疾病,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临床对AAD诊断或排除存在挑战,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异较大,可能延迟甚至错误诊断,急需生物指标诊断或排除诊断.国内外研究发现,D-二聚体(D-dimer)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生物标志,建议D-二聚体可以用做排除AAD的筛查工具[1-2],以避免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但目前仍然没有充分的相应的系统评价证据.笔者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D-二聚体AAD诊断进行各种指标汇总,明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对其异质性、偏倚进行评价,以确定D-dimer排除AAD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病变程度预测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顾分析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05-2-2008-8就诊的66例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男51例,女15例),与同期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78例,男66例,女12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包括D二聚体、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常用指标的差异,分析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病死相关性。结果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范围呈正相关(r=0.412,P〈0.01),死亡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01)。结论D-二聚体是AAD患者的早期生物标志,D-二聚体的水平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该检测指标对判断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联合D-二聚体对于诊断主动脉夹层(AAD)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5年我科收治的怀疑急性主动脉夹层而行主动脉CT造影的病例共387例,根据最终诊断分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组和非AAS组。分析其临床资料,计算主动脉夹层风险评分(ADD-RS),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243ng/mL为阳性)。结果AAS共161例,包括主动脉夹层AAD 151例(93.79%),壁间血肿5例(3.11%),主动脉溃疡3例(1.86%),腹主动脉瘤破裂2例(1.24%)。AAD中Stanford A型占71例(47.02%),Stanford B型占80例(52.98%)。D-二聚体阳性诊断AAS的敏感性为90.7%,特异性为26.1%;而D-二聚体>5000ng/mL诊断AAS的敏感性为22.4%,特异性为95.1%。15例AAS患者D-二聚体<243ng/mL。在AAS组内,ADD-RS=0、ADD-RS=1及ADD-RS>1分别占4.97%(8/161)、78.88%(127/161)及16.15%(26/161)。ADD-RS1诊断ASS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35.0%。ADD-RS=0并D-二聚体阴性者为22例,均为非AAS组,表明ADD-RS=0联合D-二聚体阴性排除AAS的敏感性为100%。ADD-RS>1联合D二聚体>5000ng/mL诊断AAS的敏感性为100%。结论ADD-RS联合D-二聚体可以极大提高临床排除或诊断AAD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47例进展性脑梗死和16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用ROC曲线评价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脑梗死患者的众多监测指标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0.01);在不同时间段(0、24、48、72h),两组间D-二聚体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45~0.973),当cut off值为1 510μg/L时,血浆D-二聚体诊断进展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95.2%,1-特异性为65.7%。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辅助诊断进展性脑梗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微小核糖核酸 (miR)-30a及 D-二聚体 (D-dimer, D-D)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2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 AAD患者 152例和 6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 AAD患者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 n=107例)和死亡组( n=45例),检测各组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预测 AAD死亡的价值。结果 AAD组血浆 miR-30a(1.93±0.78)及 D-二聚体(6.28±1.72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5,0.36±0.0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58, 16.814,均 P<0.001)。死亡组血浆 miR-30a(2.42±1.13)及 D-二聚体( 8.62±2.24μg/ml)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 1.30±0.56,3.64±1.3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24, 14.735,均 P<0.001)。ROC曲线显示, miR-30a及 D-二聚体两项联合预测 AA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 0.936,95%CI: 0.875~ 0.992)最大,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4.0%,88.6%。结论 AAD患者血浆 miR-30a及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两项联合检测对 AAD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