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离体胰腺灌注技术。方法采用大鼠离体胰腺灌注技术对10只高脂肥胖大鼠胰岛13细胞功能进行研究。结果6只大鼠符合胰腺整体灌注胰腺完整性的评定标准:(1)在整个灌注期间灌注压保持在(70±5)mmHg(1mmHg=0.133kPa)。(2)灌注结束后检测分离的胰腺十二指肠组织块,均存在十二指肠蠕动活性。(3)持续精氨酸刺激较持续高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幅度明显增高[最大胰岛素分泌率:(987±100)μU/min vs (545±50)μU/min,P〈0.05;平均胰岛素分泌率:(544±73)μU/min vs (260±28)μU/min,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胰腺整体灌注技术,此技术可用于大鼠离体胰岛β细胞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胰腺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表达。方法选取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常规饲料;肥胖模型组10只,给予高脂饲料,共喂养12周。测定大鼠空腹胰岛素、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附睾脂肪垫重量;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PTP-1B蛋白的表达。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程度。结果(1)肥胖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0.36±0.18 vs 0.91±0.28,P〈0.05);(2)肥胖组大鼠葡萄糖耐量受损,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Ⅰ相分泌反应受损;(3)肥胖组大鼠胰腺中PTP-1B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含量增加86%(P〈0.01)。肥胖组胰腺中胰岛素诱导的IR和IRS-1磷酸化程度都降低。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胰腺中PTP-1B蛋白表达量升高,从而使胰岛素诱导的IR和IRS-1磷酸化程度降低,可能是肥胖状态下引发胰岛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桑银降糖胶囊对链脲霉素(STZ)致糖尿病大鼠的降糖疗效。方法采用STZ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桑银降糖胶囊大剂量组(1.2g/kg)、桑银降糖胶囊小剂量组(0.3g/kg)、桑枝颗粒组各10只,另设对照组10只。采用微量血糖测试仪检测各组糖尿病大鼠血糖,125^I-胰岛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同时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的胰腺病理变化,电镜观察肾脏、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桑银降糖胶囊大剂量、小剂量组大鼠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P均〈0.01),其中桑银大剂量组的降糖作用较桑枝颗粒组明显(P〈0.01)。HE染色显示桑银大剂量组较模型组胰腺组织结构完好,细胞溶解、碎裂、浊肿、空泡样变等病理变化明显减少,胰岛数量及岛内细胞数量较多,结构清晰,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电镜结果显示桑银降糖胶囊可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肾脏、肝脏损伤。结论桑银降糖胶囊对STZ糖尿病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并对胰腺、肾脏、肝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脂高热量饲料长期饲养对大鼠胰岛形态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与外周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5)和高脂饲养组(HF,n=15),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高热量饲料饲养,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技术测定外周胰岛素抵抗程度;以静脉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胰岛分泌功能;作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双重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胰岛形态学及量化分析;RT-PCR观察胰岛素原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HF组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显著低于NC组[(5.83±0.79)mg·kg~(-1)·min~(-1)vs(7.60±1.29)mg·kg~(-1)·min~(-1),P<0.05]。胰岛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F组单个胰岛的体积增大[(15168±1327)μm~2 vs(6264±1840)μm~2,P<0.01],β细胞相对于α细胞比率下降[(4.68±1.01)vs(11.84±3.82),P<0.05],β细胞的胰岛素相对浓度降低[(-5.15±0.03) vs(-4.81±0.17),P<0.01]。HF组胰岛素分泌高峰明显延迟至10min,NC组达峰时间为5min,HF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在10~60min则显著增高[(152.51±34.53)mIU·L~(-1)·min~(-1)vs(86.40±21.21)mIU·L~(-1)·min~(-1),P<0.01],60 min胰岛素仍在基础水平之上,胰岛素原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高脂高热量饮食不仅诱导出显著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的形态和功能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损害,提示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前期阶段胰岛的代偿能力已经受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动脉一氧化氮(NO)信号途径的增龄性变化及脱氢表雄酮(DHEA)的干预作用。方法 实验用Wistar大鼠,分3组:18月龄组;DHEA干预组(18月龄,12月龄时开始在喂养基础饲料中添加DHEA1mg·kg^-1·d^-1);12月龄组。每组各6只。取胸主动脉,western blot法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Griess法测定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比色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18月龄鼠组与12月龄鼠组比较主动脉中(1)eNOS的蛋白表达(0.58±0.07)降低,(2)SOD的活性((179±20)对(253±25)U·mg pro^-1]降低,MDA含量((6.89±0.54)对(4.88±0.27)mol/mg pro]升高,(3)NO含量((3.42±0.68)对(4.80±0.65)nmol/mg pro]和cGMP含量((8.46±0.46)对(10.00±0.50)pmol/mg pro]降低,均为P〈0.01。给予DHEA干预的18月龄鼠组上述变化均明显改善。结论 随着增龄,大鼠动脉eNOS表达降低,抗氧化功能减弱,血管平滑肌对NO反应性明显减弱,血管发生了老化。DHEA能改善大鼠动脉因增龄引起NO信号途径的变化,延缓血管老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虫草菌丝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时对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设立止常组、模型组和虫草组。正常组于实验开始时取胰腺,模型组和虫草组则分别于造模后3周、6周取胰腺作胰岛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然后测定其培养上清液胰岛素含量。结果 3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为(52.6±2.5)mU/L,正常组为(23.7±2.3)mU/L,两组比较q=13.01,P<0.05;3、6周虫草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相应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意义。3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6周模型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为(52.94±13.12)μU/ml,正常组为(35.16±5.64)μU/ml,两组比较q=10.06,P<0.01;3、6周虫草组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分别为(156.63±6.57)μU/ml和(140.44±38.53)μU/ml均显著高于相应模型组,F值分别为66.94和12.98,P<0.01。 结论 虫草菌丝可增加四氯化碳所致肝纤维化3、6周大鼠胰岛β细胞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胎鼠胰腺干细胞体外对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孕16d的sD大鼠胎鼠胰腺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传代,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术鉴定;分离纯化sD大鼠胰岛,双硫腙鉴定后分为A组和B组,分别行单纯胰岛培养及胰岛与胰腺干细胞联合培养14d,期间观察胰岛形态变化、检测胰岛存活率及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量、计算刺激指数。取两组培养7d后悬浮生长的胰岛移植入糖尿病大鼠左肾包膜下,术后每天尾静脉采血以快速血糖测试仪检测血糖。结果胎鼠胰腺干细胞培养传代3代后免疫细胞化学可见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其含量占74.1%;培养第7、14天时B组胰岛存活率显著高于A组(P均〈0.01),培养第7天时B组胰岛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A组(P〈0.05);培养第7、14天时B组高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量及刺激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P均〈0.01);B组移植后大鼠血糖第5天降至正常。结论胎鼠胰腺干细胞与胰岛联合培养可明显延长胰岛体外存活时间并使其保持良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1~7)[Ang(1~7)]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岛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mg/Kg)的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D0)组、Ang(1~7)[300μg/(kg·d)]干预(D1)组,每组10只。D0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颈部皮下注射,连续8周,仍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胰岛局部诱导型NO合酶(iNOS)及细胞内胰岛素的表达,并选择胰岛部分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平均光密度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0组大鼠胰岛形态明显异常,局部iNOS相对浓度、AngⅡ、HomaIR增加,细胞内胰岛素相对浓度和FINS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0组比较,D1组干预后大鼠胰岛形态改善,局部iNOS相对浓度、AngⅡ、HomaIR降低,细胞内胰岛素相对浓度和FIN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1~7)可改善T2DM大鼠胰岛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抵抗常见于尿毒症透析病人,后者还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本研究评价了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静脉注射对尿毒症血液透析(HD)病人胰岛素及脂质代谢的作用。方法16例尿毒症HD病人,年龄19±1岁。原发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发育不良、反流性肾病、梗阻性泌尿系疾病及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均接受HD,每周3次,每次3~4h,且HD前病情至少稳定6个月,研究前两周均停用二氢速甾醇(DHT)。分二组:第1组8例,为静脉用1,25(OH)2D3组,用量1.8±0.3μg,每周3次;第2组8例,为重新口服DHT组,0.8±0.1mg…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通络方药(TLR)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前8天开始给予TLR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结束时测血糖、体重;取胰腺测定胰腺匀浆中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透射电镜检测胰岛口细胞。结果与正常组相比,STZ组胰腺内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血糖明显升高。TLR预处理明显降低STZ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同时降低大鼠胰腺匀浆内MDA含量(P〈0.05),升高GSH—Px活性(P〈0.05)。透射电镜显示TLR预处理使胰岛β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TLR通过减轻胰腺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胰岛β细胞完整并有效防止STZ诱导的糖尿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腺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量的变化,以及liraglutide对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ND)组(n=6)、高脂饮食(HFD)组(n=6)和高脂饮食并给予liraglutide(HL)组(n=8)。ND组给予正常饮食,HFD组和HL组给予高脂饮食持续20周后行0GTT试验。随后ND组和HFD组给予生理盐水0.2mg/kg,HL组给予liraglutide0.2mg/kg,早晚各1次,持续4周,给药终点再次行OG-TT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胰腺PTENmRNA相对表达量,TUNEL染色观察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ND组相比,HFD组和HL组大鼠体重增加(P〈0.05),血TG和TC升高(P〈0.01),OGTT中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增大(P〈0.05或P〈0.01),且胰腺PTENmRNA表达量增多(P〈0.05)。与HFD组相比,HL组体重、进食量和血TC下降(P〈0.05或P〈0.01),OGTT中60min和120min时胰岛素和血糖降低(P〈O.01),胰岛细胞凋亡减少,β细胞功能得到一定改善,但胰腺PTENm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时SD大鼠胰腺PTENmRNA表达增加,liraglutide对高脂饮食大鼠胰腺PTENmRNA表达没有影响,但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减少其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脾滋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健脾滋肾化瘀片低(0.5 g/kg)、中(1.0 g/kg)、高(2.0 g/kg)剂量组及模型对照组、降糖灵组各12只,另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0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血糖、血脂和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腺中胰岛细胞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均明显升高(P均〈0.01),胰岛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有胰岛细胞萎缩或消失,另有部分区域胰岛细胞增生肥大。给予不同剂量健脾滋肾化瘀片后,大鼠胰岛素水平较模型对照组低(P〈0.05),胰岛细胞大小分布较均匀。降糖灵组表现出同样的作用特点,作用强度与健脾滋肾化瘀片高剂量作用相当。结论健脾滋肾化瘀片具有降糖、降脂、促进胰岛素的利用和保护胰岛结构的功能,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氨氯吡咪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病理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抑制剂氨氯吡咪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影响,探讨u-PA系统成分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氨氯吡咪组。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肺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及分类,天狼猩红染色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的胶原沉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u-PA、u-PA受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蛋白定位和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呼气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氯吡咪组,0.3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氨氯吡咪组;模型组大鼠的BALF中自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氯吡咪组;模型组大鼠以I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在气道壁过度沉积,胶原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氨氯吡咪组;模型组大鼠支气管肺组织u-PA、u-PA受体和PAI-1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0.166±0.010)、(0.158±0.024)和(0.171±0.012)]显著高于对照组[(0.137±0.015)、(0.122±0.009)和(0.144±0.005)]及氨氯吡咪组[(0.126±0.004)、(0.120±0.010)和(0.122±0.004)],且u-PA受体蛋白表达与中性粒细胞构成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用u-PA抑制剂氨氯吡咪可显著减轻COPD大鼠的气道炎症和病理结构改变,u-PA系统成分是COPD气道炎症和组织重塑环节中具有关联作用的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高脂喂养的糖尿病(DM)大鼠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2003-08~2004-11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实验室的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正常饮食组(DN,n=10)、糖尿病高脂饮食组(DH,n=10)、糖尿病高脂饮食胰岛素治疗组(DHI,n=10)及正常Wistar大鼠正常饮食对照组(NC,n=10)。于胰岛素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根据血糖和血胰岛素值计算糖负荷后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ΔI30/ΔG30)和修正的B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留取空腹血浆测定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留取尾部胰腺组织测定胰腺内TG和FFA。结果与DN组和NC组相比,DH组血和胰腺内TG及FFA计量明显增多(分别为对DN组,P<0·01、P<0·01;对NC组,P<0·01、P<0·01;对DN组,P<0·01、P<0·05;对NC组,P<0·01、P<0·01),此外,ΔI30/ΔG30和MBCI显著降低(分别为对DN组,P<0·01、P<0·05,对NC组,P<0·01、P<0·01)。胰岛素治疗后,与DH组相比,胰腺内TG和FFA计量明显下降(分别为P<0·01、P<0·01),同时ΔI30/ΔG30、MCBI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P<0·05)结论长期高脂饮食喂养可导致T2DM大鼠胰腺内FFA和TG沉积,并进一步损伤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治疗对高脂饮食所致的上述影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平行对比观察知母皂甙元25位异构体异菝葜皂甙元(SMI)与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DN)对自然衰老大鼠行为学及脑毒蕈碱样胆碱受体(M受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探讨SMI的作用机制。方法20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SMI组、DN组及SMI+DN合并用药组,另设SD青年对照组。30d、60d及90d后用Y型电迷路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配给结合法测乙酰胆碱M受体密度,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BDNF含量,Fonnun法测ChAT活性,免疫组化法测大鼠不同脑区ChAT阳性神经元密度。结果老年鼠和青年鼠比较,学习记忆能力、脑内乙酰胆碱M受体密度[(1144±124)fmol/mg蛋白和(907±109)fmol/mg蛋白]、BDNF水平[(2.17±0.15)pg/mg蛋白和(1.36±0.14)pg/mg蛋白]和ChAT活性[(16.38±3.06)nmol·h^-1·mg^-1和(6.29±1.94)nmol·h^-1·mg^-1]显著降低(P〈0.05,P〈0.01)。老年鼠喂服SMI后,上述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1029±107)fmol/mg蛋白、(1.69±0.15)pg/mg蛋白和(10.18±1.47)nmol·h^-1·mg^-1,P〈0.05,P〈0.01]。老年鼠喂服DN后,学习能力改善,但长期记忆能力改善不显著,脑乙酰胆碱M受体密度和BDNF含量无增加,ChAT活性增加[(10.18±1.47)nmol·h^-1·mg-1]。海马、基底前脑斜角带核和Meynert基底核的ChAT阳性神经元密度检测结果,老年鼠显著低于青年鼠,SMI使该3个脑区都显著增加,DN仅使海马增加。结论SMI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机制不相同。SMI长期疗效明显好于胆碱酯酶抑制剂,SMI能延缓神经退行性变化的进程,可能是它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增龄对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探讨老年糖耐量受损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30只分为青年组(15只)和老年组(15只),观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血脂的变化,同时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观察胰岛素敏感性。两组大鼠胰腺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标染胰岛β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利用软件进行荧光强度分析。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大鼠体重分别为(490.6±7.72)g和(728.9±7.57)g,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空腹胰岛素青年组为(0.59±0.14)ng/ml,老年组为(2.37±0.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腹血清FFA水平青年组为(0.76±0.14)mmol/L,老年组为(1.51±0.04)mmol/L,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结果显示青年组大鼠葡萄糖输出速率为(26.02±2.83)mg/(kg·min),老年组为(10.73±0.72)m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在青年组和老年组分别为3.09±0.80和13.14±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老年组胰岛13细胞上胰岛素受体荧光强度减弱,荧光强度分析值青年组为63.55±5.20、老年组为23.2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大鼠存在一定的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胰岛13细胞胰岛素受体减少,可能存在胰岛p细胞自身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腺胰岛素样表皮生长因子-1(IGF-1)蛋白的影响。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链脲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组大鼠分为糖尿病对照组、穿心莲内酯低剂量组[100mg/(kg·d)]、高剂量组[200mg/(kg·d)]3组,并设正常对照组。给药2周后,断尾采血检测各组大鼠血糖,HE染色观察大鼠胰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胰腺胰岛素样表皮生长因子-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胰岛明显减少,胰腺IGF-1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穿心莲内酯高、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糖随药物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胰腺组织病理损害减轻,随药物浓度升高胰腺IGF-1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穿心莲内酯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GF-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高脂喂养的糖尿病(DM)大鼠B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3—08—2004-11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实验室的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正常饮食组(DN,n=10)、糖尿病高脂饮食组(DH,n=10)、糖尿病高脂饮食胰岛素治疗组(DHI,n=10)及正常Wistar大鼠正常饮食对照组(NC,n=10)。于胰岛素治疗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并根据血糖和血胰岛素值计算糖负荷后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值的比值(A130/AG30)和修正的B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U。留取空腹血浆测定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TG)。留取尾部胰腺组织测定胰腺内TG和FFA。结果 与DN组和NC组相比,DH组血和胰腺内TG及FFA计量明显增多(分别为对DN组,P〈0.01、P〈0.01;对NC组,P〈0.01、P〈0.01;时DN组,P〈0.01、P〈0.05;对NC组,P〈0.01、P〈0.01),此外,△130/ΔG30和MBCI显著降低(分别为对DN组,P〈0.01、P〈0.05,对NC组,P〈0.01、P〈0.01)。胰岛素治疗后,与DH组相比,胰腺内TG和FFA计量明显下降(分别为P〈0.01、P〈0.01),同时A130/AG30、MCBI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P〈0.05).结论 长期高脂饮食喂养可导致T2DM大鼠胰腺内FFA和TG沉积,并进一步损伤胰岛B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治疗对高脂饮食所致的上述影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诱导痰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水平及其与炎性细胞数、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14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哮喘组)、12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和10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进行肺功能测定和用诱导痰检查方法对痰炎性细胞进行分类计数,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自细胞介素4(IL-4)、MMP-9和TIMP-1浓度。结果哮喘组患者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分别为0.181±0.067、0.30±0.07,健康对照组为0.007±0.005、0.26±0.06,COPD组为0.042±0.017、0.50±0.10,3组细胞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2、4.13,P均〈0.05)。哮喘组、COPD组、健康对照组间诱导痰中IL-4浓度分别为(19±7)×10^-3/L、(14±6)×10^-3g/L、(11±4)×10^-3g/L,3组诱导痰中IL-4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均〉0.05),且分别与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无相关(r分别为0.33、0.11、0.19、0.25、0.39、0.40、0.21、0.35、0.17,P均〉0.05)。哮喘组和COPD组诱导痰中MMP-9、TIMP-1浓度分别为(15.9±6.0)g/L、(13.4±5.1)g/L、(19.8±8.5)g/L、(16.7±7.6)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8±1.1)g/L、(1.3±0.9)g/L,两组MMP-9、TIMP-1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9、4.22,P均〈0.05)。哮喘组MMP-9浓度与嗜酸粒细胞呈正相关(r=0.71,P〈0.05);COPD组MMP-9浓度与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r=0.59,P〈0.05),但与FEV。占预计值%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秽用力肺活量(FEV1/FVC)无相关(r分别为0.22、0.16、0.25、0.30,P均〉0.05)。哮喘组和COPD组TIMP.1浓度均与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无相关(r分别为0.27、0.31、0.20、0.35,P均〉0.05),但与FEV。占预计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58、-0.62,P均〈0.05)。哮喘组和COPD组诱导痰中MMP-9/TIMP-1比值分别为0.8±0.7、0.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1.5±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P〈0.05),且与FEV1占预计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61,P均〈0.05)。结论哮喘组和COPD组患者诱导痰中MMP-9/TIMP-1比值的失衡与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有关,这种失衡在哮喘和COPD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和气流受限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DM)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VSMCs。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mol/L ADM组(B组);1×10^-7mol/LAngⅡ组(C组);1×10^-8mol/L ADM+1×10^-7mol/L AngⅡ组(D组);1×10^-7mol/LADM+1×10^-7mol/LAng Ⅱ组(E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细胞中MCP-1 mRNA的表达量。结果C组MCP-1 mRNA的表达量高于A组(P〈0.05)。D组、E组MCP-1 mRNA的表达量低于C组(P〈0.05)。结论ADM对Ang Ⅱ诱导的大鼠主动脉VSMCs MCP-1的表达起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发挥抗炎、心血管保护作用机理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