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符秀华  苏克霞 《护理研究》2006,20(16):1487-1488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护理教育也从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中职护理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及对中职护理教育的理性分析,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改指导思想,重点从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中职护理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本科护士已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本科护理人才流失。现将护理本科生的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83年我国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教育逐步扩展为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中成人护理大专教育成为具有中等学历的临床护士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寻求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相似文献   

4.
《中华护理教育》2010,(2):53-53
<正>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间护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但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对学科的性质及不同层次教育的要求并未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护理专业的职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中职护生就业是中职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吉林省中职护生就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威胁,并通过SWOT矩阵组合提出依靠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回避威胁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吉林省中职护生顺利就业并得到合理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专护理教育后继续高等教育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京20所医院中专护理人员继续高等(大专)教育后在护理技术操作、护士长任职人数、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及论文撰写4方面能力进行调查,同时与护理中专、护理大专、护理本科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护理中专后继续大专教育组在护理技术操作、护士长任职人数、护理科研方面明显优于护理本科组(P<0.01),在护理技术操作、护理科研方面明显优于护理大专组(P<0.01)。中专护理教育后继续大专教育仅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形式之一,该教育形式为我国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快速培养我国护理后备力量的一种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间护  相似文献   

8.
张淑彦  张宏  梁红 《护理研究》2007,21(6):556-556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指导思想也正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转变。21世纪“自我护理”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护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临床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全国推行。目前对健康教育的研究表现在需求、内容、方法及形式等方面。临床整体护理工作中护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中职护生缺乏有关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护士是护理健康教育的计划者与教育者。为使专科护理工作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为使中职护生适应现代整体护理工作的需要,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我科护理人员在本学校中专护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进行培养护生护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间护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10.
重视高等职业护生批判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除中专教育层次外,还有大专、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护理教育,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方案逐步走向成熟,高等职业护理教育作为一种以突出技能培养为特点的大专层次教育,需要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层次护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需求,为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职班护理护生人文知识调查问卷”对288名大专护生和中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大专、中专护生的人文知识评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专护生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显著高于中专护生(P〈0.05)。结论:学校高职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从多方面、多角度满足护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间护理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但由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于1983年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从此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教育逐步转向为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其中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是很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的明智选择。现结合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及模拟教学两方面阐述我国目前全日制高等护理教育的新进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养适应 2 1世纪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护理人才 ,通过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座谈采访、国外考察、比较等方法 ,对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研究。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的背景1 1 我国护理教育的学历层次偏低 ,职业素质不高。护理队伍中专学历占 95 %,中专毕业生缺乏复杂护理能力和技术 ,对先进的护理观念和护理技术普遍缺乏了解和掌握 ,职业素质不高。1 2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专业特色。 90年代以来 ,护理教育虽然形成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教育体系 ,但各个层次的培养模式一直承袭培养医学…  相似文献   

15.
护理本科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本科护士已充实到护理队伍中,提高了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本科护理人才流失.现将护理本科生的现状及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基层医院护理本科生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琳梅 《护理研究》2006,20(9):2438-2439
我国本科护理教育尚属起步阶段,本科临床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尤其是在临床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基层医院,护理本科生的临床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护理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把护生造就成为具有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如何根据基层医院的条件结合护理本科生的特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教学方法,以实现本科护理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所有基层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借鉴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构建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以人的全面发展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国际化护理教育等方面文献,优化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结果经研究形成的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及31项三级指标。结论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列出对学生在德、智、体和美方面的具体要求,使目标的可操作性提高,为构建国际化背景下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开设专科转本科护理教育体系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现行护理教育体制的分析,从目前生源,师资,经费等方面论证了在我国设立专科转本科的护理教育体系的可行性并结合国情提出了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资格,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设想。  相似文献   

19.
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以中专教育为主体的局面逐渐萎缩,大专、本科教育稳步增长,研究生教育也已初露端倪。全国先后已有十几所院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护理硕士授予点。培养出的研究生虽然屈指可数,但她们在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和临床等领域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显示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峰  花莲英  保颖怡  潘杰 《护理研究》2013,27(13):1248-1250
从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对中外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归纳比较,提出优化我校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应从理念、知识、能力、人文素养、评价体系方面着手,制订和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