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病是由口腔微生物所引起,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会影响牙周病的发展与严重程度。近年来,口腔疾病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牙周病与免疫细胞凋亡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成人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免疫细胞凋亡的关系作一综述,意在探讨其在牙周病病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牙周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量研究证实,牙周病是由口腔微生物所引起,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会影响牙周病的发展与严重程度。近年来,口腔疾病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牙周病与免疫细胞凋亡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成人牙周炎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免疫细胞凋亡的关系作一综述,意在探讨其在牙周病病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牙周病是由口腔菌群失调导致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成为许多全身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口腔作为消化道的起始,并且口腔微生物群与消化道微生物群存在重叠,所以牙周病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显得格外密切。文章就当前关于牙周病与几种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临床以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二者联系的内在机制有所了解,从而以牙周健康为切入点,为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使人们对口腔微生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口腔微生物不仅在龋病、牙周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的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其他全身系统疾病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口腔微生物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口腔微生物在消化系统疾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口腔微生物作用于消化系统多脏器的途径进行综述,为口腔微生物与全身系统疾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牙周致病菌、黏膜和免疫宿主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 gingivalis)在牙周病中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菌之一,与黏膜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牙龈上皮是口腔微生物群的物理和免疫屏障,在牙周组织感染炎症后激活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牙龈上皮细胞在P. gingivalis刺激炎症细胞形成的炎症微环境中的生物学行为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与牙周脓肿发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牙周脓肿与常见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检测牙周脓肿患者口腔内8种特异微生物16S rRNA基因。结果:获得8种公认的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在牙周脓肿患者口腔内的分布情况。运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和对应分析,判断牙周病变状态与微生物问以及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论:代表4种牙周病变状态的各个检测部位的环境都是独立的生态位。牙密螺旋体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能在牙周脓肿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共聚是不同属(种)微生物表面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在口腔微生物定植于宿主以及菌斑生物膜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期口腔微生物共聚的关系、相关性生物分子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揭示其共聚的特征及本质,为有效控制菌斑及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细菌、螺旋体、真菌、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在口腔内不同部位共栖、竞争和拮抗,形成口腔微生态系.正常情况下,口腔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口腔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但体内外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可导致一些细菌增殖过盛,使正常的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性平衡,引起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患.  相似文献   

9.
共聚是不同属(种)微生物表面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在口腔微生物定植于宿主以及菌斑生物膜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期口腔微生物共聚的关系、相关性生物分子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揭示其共聚的特征及本质,为有效控制菌斑及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牙周病并非某种特定微生物感染导致,而是与口腔微生态平衡破坏有关。因此,如何促进有益菌、抑制致病菌,重新达到口腔微生态平衡成为牙周病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牙周病微生态改善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颗粒链球菌属是兼性厌氧、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口腔微生物组研究发现颗粒链球菌属是人口腔的优势菌,可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机会感染.本文重点介绍颗粒链球菌属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颗粒链球菌属是兼性厌氧、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口腔微生物组研究发现颗粒链球菌属是人口腔的优势菌,可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机会感染.本文重点介绍颗粒链球菌属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疾病之一,它是由多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同时一些局部和全身因素也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发展.为了了解湖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我们于2005年组织实施了湖北省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现将湖北省各年龄组人群的牙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14.
口腔感染性疾病往往与某些特殊微生物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与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拟杆菌(Bg)中间型似杆菌(Bi)等常与牙周炎并存,且不同的微生物类型也与不同的牙周病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有些微生物尽管其在牙周病破坏部位的检测率较高,但其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6SrRNA基因检测技术在牙周病患者的口腔微环境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将医院从2020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牙周病患者120例纳入研究,其中包括慢性牙周炎40例,侵袭性牙周病40例,糖尿病相关牙周病40例.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条件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上述各组人员的口腔标本,严格遵循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对样本中的细菌进行提取,同时以NanoDrop 1000 Spectrophotometer型核酸定量仪,采用A260与A260:A280检测DNA浓度以及质量.通过Miseq测序平台完成PCR扩增、回收、定量、Miseq文库构建以及测序等操作,最后完成16S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优化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以及治疗前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后的Microbacterium-chocolat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其他种类微生物相对丰度下降;糖尿病相关牙周病患者的Rothia-dentocariosa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其他牙周病组;慢性牙周病患者和对照组相比,Selenomonas-noxia相对丰度较低.糖尿病相关牙周病患者的Paracoccus、Flavobacterium、Microbacteri-um、Agrobacterium、Azospirllum相较于其他牙周病组以及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6SrRNA基因检测技术在牙周病患者的口腔微环境的应用及诊断价值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可能成为对牙周病患者口腔微生物全面认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在口腔微生物(特别是致龋微生物和牙周病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定性,任意引物PCR指印技术,半定量及定量PCR技术,及在检测致龋菌,牙周炎致病菌等口腔微生物基因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除了典型的肠内表现外,患者还可伴有多种口腔表现,其中牙周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BD与牙周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似性,均与局部微生物及免疫稳态失衡有关.因此,本文就IBD对牙周病影响的证据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口腔细菌是口腔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细菌不仅在龋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CVD)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文章就口腔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关联证据及口腔细菌在其中的可能致病机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AS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口腔微生物群落作为人体最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其生态失衡不仅可以诱发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等,还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紧密相关。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就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文献复习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在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塑造中起重要作用,而遗传和饮食因素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议;此外,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目前,高通量测序研究已确定一些“核心微生物群”,不同环境、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核心微生物群”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肿瘤关系的研究,引发了对口腔微生物与肿瘤之间关系研究的热潮。本文从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肿瘤的关系,口腔微生物群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与肿瘤的特殊且密切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口腔微生物群落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对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以实现通过检测口腔微生物对肿瘤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甚至辅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