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应用钛膜在自体骨碎末与Bio-Oss混合骨恢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对种植植入自体骨碎末与Bio-Oss混合骨9周后有无应用钛膜的骨缺损处进行比较.[结果]有钛膜组有结缔组织生长,平均骨缺损量1.9925 mm,无钛膜组平均骨缺损量1.5025 mm,说明有钛膜组骨缺损恢复量低于无钛膜组(P<0.05),并且有钛膜组少数出现软组织瓣裂开钛膜暴露现象.[结论]应用钛膜作为骨引导再生时应注意钛膜要有理想的可塑性,软组织瓣要有一定的厚度与韧性,以防止伤口裂开,钛膜暴露过早地取出影响骨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74-76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材料对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已经进行过牙种植的患者72例,针对其手术时所用修复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应用钛膜进行修复)和实验组(n=36,应用Bio-Gide生物膜进行修复),两组患者均应用Bio-Oss小牛骨粉和Xive螺纹根状种植体,观察并分析两组牙种植的修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手术1周后的植骨密度和骨厚度。结果实验组的牙种植修复成功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周后实验组的植骨密度和骨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Bio-Gide生物膜作为口腔修复膜材料可以提高修复成功率,诱导骨再生,重塑牙槽骨外观,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有助于植骨及骨再生,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羊膜联合生物骨粉(Bio-Oss)引导骨再生术应用于牙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骨量不足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16例。两组植入种植体同时植入Bio-Oss与自体骨的混合物,A组表面覆盖人羊膜,B组表面覆盖金属钛膜。术后1、3、6、12个月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植骨区新骨形成均良好,牙槽嵴外形丰满,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均完成了冠修复。长期随访示A组骨吸收量更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羊膜及金属钛膜联合引导骨再生术应用于种植区骨量不足的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人羊膜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进入青春期唇腭裂鼻畸形修复及牙槽嵴裂同期植入天然多孔骨无机材料(Bio-Oss)及可吸收双层生物胶原膜(Bio—Gide)的可行性及植入效果。方法:对32例同期行牙槽嵴裂植入天然多孔骨无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可吸收双层生物胶原膜与鼻畸形修复进行研究,对术后随访的X线片进行效果客观评价。结果:随访6~12月其中31例效果满意,1例伤口拆线后牙龈处伤口裂开,但无Bio-Oss颗粒脱出,经换药伤口愈合。结论:对于错过植骨最佳时期进入青春期的患者,牙槽嵴裂植入天然多孔骨无机材料能够代替植入的松质骨,避免再开辟第二术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联合应用可吸收双层生物胶原膜,保证了植入天然多孔骨无机材料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o-Gide膜在前牙骨缺损种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收治的32例患者前牙缺失伴骨缺损植入41枚种植体,同时骨缺损区填入自体骨和bio-oss骨粉,加盖bio-gide膜,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后X线片以及二期手术过程中显示种植体周围形成新骨,骨结合良好。结论:bio-gide膜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用于前牙缺损的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技术特点。方珐:27例40颗牙位在拔除患牙后即刻种植,按照Athorgy种植系统相应的植体窝洞制备程序制备植体窝洞,植人种植体,对骨缺损以Bio—Oss骨粉或Bio-Oss骨粉加自体骨颗粒植入修复,观察6~29个月。结果:40个种植体中1个脱落,其余均骨结合良好.占97.5%。即刻种植体的早期应用效果较好。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体植入方向应参考天然牙的方向.并结合缺牙区牙槽骨的量和形态选择植入方向;Bio-Oss骨粉在即刻种植修复骨缺损的初期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可吸收性胶原膜及Bio-Oss骨粉联合应用的成骨效果.方法 3只实验用犬,在双侧下颌骨颊侧骨面各形成一处约1 cm×1 cm的实验区,左侧Bio-Oss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以钛钉固定为实验组;右侧单纯应用Bio-Oss骨粉组以做自身对照.术后12周行形态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组均有新骨形成,实验组新骨成熟,骨小梁排列较为有序,可见哈佛骨系统.对照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无规则骨小梁,成熟度不及实验组.结论 使用Bio-Oss骨粉与胶原膜联合应用并对膜加以固定的方法其成骨效果要优于单纯应用Bio-Oss骨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材料运用于牙种植患者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牙种植患者共1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钛膜引导骨再生,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对比2组患者骨厚度、植骨厚度差异性以及修复成功率、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骨厚度与植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修复成功率方面,对照组修复成功率为89.36%,观察组成功率为97.87%;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7.45%,观察组仅为1.06%。几项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能够在牙种植中更好的引导骨再生,成功修复率高且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吸收Bio-Gide膜在骨缺损区牙种植中的护理配合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骨缺损区牙种植患者33例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17例盖Bio-Gide膜,对照组16例盖钛膜,两组均行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缺损区牙种植患者盖可吸收Bio-Gide膜再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种植牙的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孔杨青 《吉林医学》2010,31(27):4745-4745
目的:探讨口腔引导骨组织再生中屏障膜材料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骨缺损、骨量不足的患者采用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并行骨内种植周的骨增量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植入超薄钛膜38片,牙种植体56个。38片超薄钛膜就位良好,6片超薄钛膜小部分暴露,术后5例患者伤口裂开,牙种植体全部愈合,36例患者骨缺损满意修复。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中屏障膜材料的应用疗效较好,能有效地屏蔽软组织,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外形,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两种植骨材料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材料PepGen P15 Flow(简称P15)和Bio-Oss引导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能力及骨一种植体结合能力。【方法】将beagle犬下颌单侧双尖牙全部拔除,然后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3颗。植入后于种植体颊侧制备标准骨缺损并作如下处置:A组空置,B组植入P15,C组植入Bio-Oss;覆盖Bio-Gide,初期缝合伤口。于术后第6周、12周将beagle犬分期处死获取标本,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测。【结果】B、C组植骨区外形均较A组膨隆,尤其是C组。X线观察可见B、C组X线阻射影几乎覆盖整个植骨区,而A组的X线阻射影仅局限于骨缺损周边区域。组织学检查发现:植骨区范围内的新生骨比例和骨一种植体结合率B组最高,C组其次,A组最低;未降解的植骨材料比例B组低于C组;植骨材料一新生骨结合率B组高于c组。【结论】与Bio-Gide联合应用,P15与Bio-Oss均能有效促进即刻种植体周骨组织再生数量与质量,且能促进骨一种植体结合率,前者较有利于促进植骨区新生骨改建成熟,而后者较有利于保障植骨区体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位点同期植入Bio-Oss并覆盖 Bio-Gide-胶原膜愈合6个月后组织形态学特点和成骨效果。方法: 6名研究对象共6颗罹患牙周病变磨牙拔除后即刻在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颗粒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6个月,翻瓣再进入,在位点保存区取一块直径2.8 mm、长度6.0 mm的圆柱状骨组织,制作甲苯胺蓝染色的硬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平均11.54%(0~28.40%)新生骨形成和35.04%(13.92%~50.87%)Bio-Oss-颗粒残留,其中20.13%(0~48.50%)Bio-Oss-颗粒与新生骨组织直接接触,79.87%(51.50%~100.00%)颗粒被结缔组织包裹;上颌位点新生骨和Bio-Oss-颗粒百分比均较下颌位点少。结论: 组织学检查发现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拔牙窝内植入Bio-Oss-并覆盖 Bio-Gide-胶原膜愈合6个月后有新骨形成,仍有较多 Bio-Oss-颗粒残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两种尺寸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研究改良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可吸收膜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于双侧下颌骨各制备一个深度均为2 mm、直径为5 mm或8 mm的A、B两种圆形骨缺损,并分别给予以下处理:覆盖SIS膜(简称S)、覆盖Bio-Gide膜(简称G)和不做任何处理(简称O), 得到AS、AG、AO、BS、BG和BO共6组(n=4)24个样本。术后4周取材,进行大体、微型CT(Micro-CT)和组织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各组骨缺损早期愈合的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观察显示术后4周SIS膜完整,未见明显降解,Bio-Gide不完整,与周围组织融合;AS、BS和AG三组中屏障膜均平整覆盖于骨面,下方骨质较硬,BG组Bio-Gide向中央凹陷,下方骨质相对松软;AO、BO两组骨面明显凹陷,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Micro-CT三维重建图显示,AS、BS、AG和BG四组均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BG组中央凹陷区新生骨小梁稀疏,AO、BO组仅在缺损底部有少量新生骨小梁。Micro-CT定量结果显示,AS组骨体积分数(new bone percentage,BV/TV)(39.10%±0.79%)和骨密度(bone mineralized density,BMD)[(517.73±11.22) mg/cm 3]显著高于AO组[26.67%±1.12%,(319.81±8.00) mg/cm 3,P<0.05],但与AG组[38.15%±0.91%,(518.65±7.48) mg/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S组BV/TV(34.90%±1.35%)和BMD[(409.09±8.14) mg/cm 3]显著高于BO组[23.63%±2.07%,(171.00±16.24) mg/cm 3,P<0.05],但与BG组[33.40%±1.06%,(412.70±8.6) mg/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O和BO组有大量脂肪空泡,仅有少许散在新生骨组织,相对稀疏,未形成岛状,与天然骨组织界限清楚。AS和AG两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呈岛状,表面衬有成排的成骨细胞,可见血管形成,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不清。BS和BG组也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但较AS、AG组稀疏,与周围自体骨组织界限清晰。结论:在下颌骨骨缺损早期愈合中,SIS可吸收膜和Bio-Gide可吸收膜均发挥良好的屏障作用,其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本实验中SIS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下颌骨缺损修复空间的维持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犬拔牙窝模型,采用影像学分析方法评价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骨粉颗粒Bio-Oss®(简称Bio-Oss骨粉)并覆盖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膜(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membrane, mSIS)或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 (简称Bio-Gide膜), 愈合4周和12周后的牙槽窝内成骨效果。方法: 拔除3只比格犬双侧上下颌共计18颗前磨牙的远中根,得到18个拔牙窝,随机平均分为3大组,并分别对各拔牙窝组进行以下操作:(1)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mSIS膜(mSIS组),(2)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BG组),(3)自然愈合(空白对照组)。每大组各随机平均分为2个小组,分别于手术后4周和12周取样进行微计算机体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 Micro-CT), 检测评价各组牙槽窝内新骨的生长情况,比较mSIS膜和Bio-Gide膜对拔牙窝内骨再生的影响。结果: Micro-CT分析显示,mSIS组和BG组在术后4周和12周的新生骨容积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mSIS组略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SIS组和BG组的牙槽窝冠1/3区域新生骨容积比例显著高于中1/3及根1/3区域(P<0.05)。术后4周各组的新生骨密度值相近(P>0.05),术后12周时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和12周mSIS组和BG组的新生骨小梁的数量以及排列紧凑程度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mSIS略优于BG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骨小梁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屏障膜联合去蛋白牛骨基质植入拔牙窝内有利于新骨再生,mSIS膜与Bio-Gide膜的应用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以无机骨(Bio-oss)作为载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引导再生(GBR)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成4组,在左右两侧股骨大转子区制备骨缺损,左侧用Bio-oss充填骨缺损,右侧不予充填;术后1、2、4、8周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种植体周围骨作为样本离心,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不同时期生成骨中VEGF浓度。结果:骨引导再生生成骨中VEGF浓度值高于非骨引导再生生成骨,且术后第1周浓度值最大。结论:VEGF是血管生成与骨再生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骨引导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2人,共32颗患牙,按分层随机化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颗。试验组拔牙后使用中空钻取种植位点处的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后将自体骨碾碎植入到骨间隙中,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对照组行常规即刻种植术,唇侧骨间隙植入Bio-Oss Collagen,放置愈合帽或即刻修复后缝合。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进行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影像学比较。结果 两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牙槽嵴宽度和唇、腭侧骨板高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即刻种植术中从种植位点取自体骨植入种植体唇侧骨间隙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异种移植材料应用于后牙牙槽嵴顶保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口腔科治疗拔除后牙并要求种植修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微创拔牙后,于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胶原,并采用Bio-Gide生物膜覆盖于牙槽窝表面;对照组微创拔牙后直接给予缝合,待自然愈合。在拔牙术后即刻及6个月后测量并计算牙槽嵴宽度与高度的变化量、牙间乳突高度变化量及唇舌向宽度变化量。记录两组患者6个月后植入种植体直径及长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牙槽嵴高度变化量为(0.37±0.96)mm,大于对照组[(-0.65±1.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52,P =0.000)。治疗组患者的牙槽嵴宽度变化量为(-0.84±0.91)mm,低于对照组患者[(-2.13±1.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04,P =0.000)。治疗组患者的牙间乳突高度变化量为(-0.11±0.23)mm,低于对照组患者[(-1.32±0.7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124,P =0.000)。治疗组患者的唇舌向宽度变化量为(-0.04±0.23)mm,低于对照组患者[(-1.02±0.7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22,P =0.000)。治疗组16(40.0%)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1 mm,24(60.0%)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8 mm;对照组27(67.5%)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1mm,13(32.5%)例患者种植体直径为4.8 mm,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4,P =0.014)。治疗组4(10.0%)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8 mm,25(6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0 mm,11(27.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2 mm;对照组18(45.0%)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8 mm,17(4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0 mm,5(12.5%)例患者种植体长度为12 mm,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3,P =0.002)。结论  Bio-Oss Collagen骨胶原和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作为拔牙后牙槽窝的骨代材料能够更好地维持牙槽嵴顶高度及宽度的稳定性,有利于后期牙体种植操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颍上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0例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骨腔,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压制成膜双层覆盖在骨缺损区表面。术后分别于第3、6、12个月进行定期观察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其疗效。 结果 30例颌骨缺损修复患者术后伤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3个月可见骨腔内大量新骨形成,骨缺损区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可见新骨密度增高,骨腔内有大量骨小梁形成,新骨与周围骨质界限模糊;术后12个月可见植骨区与周围颌骨组织密度接近,界限基本消失,连续性完整,充填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骨组织生长良好,骨缺损区完全修复,表现出良好的软组织及骨组织修复效果。 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区可有效促进骨组织修复和软组织愈合,有望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颌骨缺损修复方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