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以及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所致。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多数发热性疾病伴有其他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容易,但也有一部分病人仅以发热为主就医,其原因一时不明。我们在跟导师应诊治疗发热一证时,每每获得桴鼓之效。今将1例伏暑高热治验总结如下。  史某,男性,14岁,学生,1997年3月17日初诊。  主诉:发热3个月,体温最高42℃以上,无汗,头身痛,时烦。  病史:患者3个月前罹病,当时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体温39.5℃,自行口服感冒药后体温可降至37℃左右,停药后体温迅速上升,在此…  相似文献   

2.
督脉高热     
<正> 耿某,女,41岁。1991年1月10日初诊。两个月前因外感引起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未治疗。后渐感全身酸懒无力,近1个月加重,且每日晨7时至下午4时体温升高,起病时脊柱先热,随之舌根灼热,继而全身发热,此时测体温38.9℃,发热时全身疲乏尤甚,两目干涩,无恶寒汗出及头身痛,无口干口苦及厌油腻。在当地乡卫生院住院5天,经输液,加用青霉素.病毒唑,症状不减。又到某地区中医院就诊,诊为湿温证,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1例患儿龚XX,男,岁,住院号237427。因四肢瘦弱无力1月,於1991年1月26日入院。病史:1个多月前患者因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咳嗽症状,给抗炎治疗,症状消失。1周后出现四肢痿弱无力、麻木,经腰穿、血...  相似文献   

4.
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为小儿发生于盛夏高温季节的发热性病证.常见症状为患儿于盛夏季节缓慢起病,呈持续高热,体温常在38~40℃之间,可持续1~3个月,气温越高,发热越高,气候转凉,体温渐降.  相似文献   

5.
小儿夏季热验案1则郑斌郑×,女,5个月。1991年7月1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今年5月天气转热后,遍身生满痱子,数日后,则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晨起稍低,10时左右体温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到深夜不退,并伴随出现口渴多饮,多...  相似文献   

6.
周某,男,3岁,1983年2月2日诊。患儿于1982年1月起反复发作夜间高热,常达40℃以上,数小时后自行消退,白天体温正常。高热时可见麻疹样皮疹,臀部较明显,随热退而消失。伴见关节肿痛。多次住院未能控制。曾住某医院,观察二十天,诊为变应性亚败血症。连续服用三个月强的松,小儿APC 及中药等,症状不缓解。查体:体温40.2℃,脉搏132次/分。可见左颈部红鱼斑疹,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颈左侧及腹股沟可触及2~3个黄豆大小活动淋巴结,质软,轻压痛。心率132次/分,  相似文献   

7.
一、李××,男性,4岁,1980年12月6日因间歇性高热二个多月而来就诊。患儿平素健壮,两月前过食油腻,当晚体温40℃,曾用抗菌素及解热镇静剂,体温暂时下降,但不久又上升,一般均在39℃~40℃,下午较著,持续至翌晨,长达6~8个小时,经常自服退热片,汗出热退。每发热时伴有短时间散在点状大小不等红色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瘙痒,烦躁,食欲不佳,口渴而饮水不多,腹胀痛不舒,喜揉按。大便病初秘结5~6天一次,服泻剂后,先干后溏,小便清长。当热退疹消,则如常人。上述症状巳持续两个多月。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变异性亚败  相似文献   

8.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33岁,主因反复高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5个月来诊.患者近5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高热,发热时体温为39~40 ℃,体温逐渐上升,无寒战,弛张热型,24 h体温波动大,自行出汗后体温降至正常,反复发热,间隔时间长短不等.发热时伴头痛、胸闷、气短,时有干咳及心慌,全身乏力,无咳痰及胸痛,有时伴腹痛,多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泪然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患者干眼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Lasik患者200例(400只眼)分2组,每组100例(200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记录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试验)和主观干眼症状调查。观察用与不用泪然滴眼液对患者的干眼症状与体征的影响。结果术后各时间段观察组干眼症状较对照组轻;术后1周时观察组的Schirmer值较对照组高;术后1个月时观察组泪膜破裂时间大于对照组。结论泪然滴眼液能有效地缓解Lasik术后患者的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能量平衡方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患者予能量平衡方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西药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1个月时、3个月时以及半年后随访时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通过问卷收集患者的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个月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个月,治疗组患者FBG、PBG、HbA1c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半年后随访时,治疗组患者FBG、PBG、HbA1c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及半年后随访时的FBG、PB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半年随访时与第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量平衡方可降低气阴两虚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症状,而且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11.
范××,女,1岁7个月。1987年7月14日以频繁抽搐一个月,失明、失语、失聪半个月来我科就诊。患儿于1987年6月8日在本村卫生所注射乙脑疫苗,五天后出现发热、抽搐,体温38.2℃,经乡医注射退热针刺(药品及剂量不详),症状无改善而住进某部队医院诊治。当时每日抽搐十余次,发作时双目凝视、口角抽动、吐白沫、唇周青紫、四肢呈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腰痛评分、腰椎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3个月比较,治疗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ODI评分较治疗结束时升高,其中对照组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ODI评分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比较,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中5例患者出现腰痛或腰腿痛症状,复发率为12.8%,对照组中13例患者在治疗结束1~3个月期间出现腰腿痛症状,复发率为33.3%,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能改善腰椎不稳症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能预防患者短期内腰腿痛症状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52岁。患者5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咳咖啡色痰,有臭味,痰量每日30 mL左右,症状出现14 d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6.4×109.L-1,胸片提示"右肺空洞,肺脓肿",当  相似文献   

14.
低热是临床常见证之一。兹将应用青蒿鳖甲汤治疗低热的体会介绍于后,供临床工作者参考。例1:女,32岁,工人。患者1977年8月份,因低热一年零四个月,经西药退烧、抗菌和中药治疗无效,而来我院就诊。发烧一年多来,体温很少恢复正常,最低37.3℃(腋下),最高37.8—9℃。体温降至37.3—4℃时,无任何自觉症状。上升至37.8—9℃时,则周身酸懒、乏力、不欲食、口渴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微创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伴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顽固性跖筋膜炎伴跟骨骨刺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侧双通道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术后第10天开始中药熏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AOFAS-AH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临床症状和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OFAS-AH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在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AOFAS-AH评分较对照组均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顽固性跖筋膜炎伴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辨证取穴针刺和西药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35例)与西药组(35例)。辨证针刺组,针刺穴取足三里、内关,实证加太冲、内庭,虚证加公孙、阴陵泉,每个穴位及其辅助针刺点(旁开穴位近心方向2mm处再刺一针,为辅助针刺点)接同一对电极,予疏密波,频率2Hz/100Hz,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多潘立酮,每次10mg,每日3次。两组均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情况。结果: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及各随访时间点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西药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随访时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而在治疗后4个月、5个月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西药组比较,辨证针刺组在治疗后及各随访时间点患者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辨证取穴和多潘立酮均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但多潘立酮远期疗效差,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延长服用参蛤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服药后进行随访24个月,观察服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及其它方面的变化.结果:延长患者服用参蛤胶囊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COPD评估测试(CAT)得分逐渐降低;24个月后为(12.6±1.2)分,住院频率由初始的(1.3±0.2)次/6个月降低到(0.7±0.1)次/6个月;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随着症状的减轻逐渐提高,与开始服药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中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结论:延长服用参蛤胶囊疗程可减轻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减少住院频率,改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出生3个月开始夜啼,至今已半年之久,体温36.2℃,吃乳排便均正常,多次经小儿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患儿白天睡眠尚可,晚间9时许自然入睡,少时如惊恐样醒来剧啼,时急时缓,一直到凌晨4时许方可自然啼止入睡。2002年2月15日就诊,体温36℃,二便正常,舌红苔白,中间略黄,指纹色红于风关之上,气关之下,掌心干热。其母代述:发病前三天,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继而轻度发热,体温37.6℃,  相似文献   

19.
观察骨疏康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33例,给药3个月,对显效的102例作了远期疗效追踪观察.其骨密度均值停药6个月为0.596±0.07g/cm2,2次复查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疗前的均值0.481±0.06g/cm2,远期疗效观察的102例中于停药6个月时,尚有18例患者的骨密度值较停药当时上升,其上升值》0.06g/cm2,临床症状方面如腰背痛、胫膝酸软、神疲乏力、性欲低下等症状,停药6个月时与停药当时比较无显著变化,但停药12个月后较停药当时有一些症状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20.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内科各系统都有以发热为早期症状或主要症状的疾病 ,有时为唯一的症状 ,更多的病症可以伴有发热。发热由于病因复杂 ,并发症多 ,诊治失宜致发热缠绵 ,经久不退者 ,并不少见。尤其是长期低热在内、儿科 ,成为困扰医者的一个难题。1 长期低热的病因诊断长期低热一般指热程大于 3个月 ,体温在 38℃以下的发热。长期低热原则上均应住院进行系统检查 ,详细回顾病史及治疗过程 ,最忌患者在门诊辗转寻医问药 ,使病情更加复杂化。需要指出的是体温正常范围不是绝对值 ,少数人的正常体温可能超过 37℃ ,达到 37.5℃ ,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